王繼兵+孟兆祥+尹正錄

【摘要】 目的 分析溴吡斯的明聯合巴氯酚對T6以上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的療效。方法 17例T6以上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患者, 均采用膀胱功能訓練、針灸、盆底肌鍛煉、手法排尿、溴吡斯的明聯合巴氯酚藥物治療, 評定患者排尿次數、殘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和國際下尿路癥狀評分(LUTs)。結果 經過6周治療后, 患者每天平均排尿次數(10.79±5.47)次、膀胱容量(450.65±120.39)ml、殘余尿量(70.89±30.23)ml和LUTs評分(15.63±7.48)分均優于治療前的(18.64±3.76)次、(321.93±100.24)ml、(120.78±82.64)ml、(29.79±3.3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溴吡斯的明聯合巴氯酚能顯著改善T6以上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關鍵詞】 溴吡的斯明;巴氯酚;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20
控制膀胱的中樞或者周圍神經損傷引起的排尿障礙稱為神經源性膀胱[1]。目前, 關于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方法報道較多, 不同階段的脊髓損傷患者所致排尿障礙不盡相同。T6以上脊髓損傷患者是由于中樞環路破壞, 致其逼尿肌反射亢進、逼尿肌與括約肌不協調等異常。本研究主要針對T6以上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膀胱功能訓練、針灸、盆底肌鍛煉、手法排尿、溴吡斯的明聯合巴氯酚藥物治療, 取得顯著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4年1~12月收治的T6以上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患者17例, 其中男15例, 女2例, 年齡26~62歲, 平均年齡41.2歲;損傷節段C4~7損傷10例, T1~6損傷7例, 其中尿失禁14例, 尿潴留3例, 入科時病程20~40 d, 平均時間29.8 d。17例患者均經和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為脊髓損傷, 均存在有排尿功能障礙。
1. 2 治療方法 患者均采用膀胱功能訓練、針灸、盆底肌鍛煉、手法排尿、溴吡斯的明聯合巴氯酚藥物治療, 具體如下。
1. 2. 1 膀胱功能訓練
1. 2. 1. 1 間歇開放導尿 留置導尿患者每隔2 h開放排尿1次, 并逐漸延長3~4 h開放排尿1次, 開放尿管時讓患者做正常排尿動作;此法適用于脊髓損傷后脊髓休克期患者。
1. 2. 1. 2 間歇性導尿 ①嚴格控制液體攝入量, 以2000 ml/d為宜, 分次定時定量飲水;②根據殘余尿確定導尿間隔時間;③導尿前充分潤滑尿管;④重視會陰清潔護理, 定期行尿常規、培養檢查。
1. 2. 2 針灸治療 針刺可以改善脊髓損傷患者局部微循環, 并能增強組織的新陳代謝, 能反射性調節大腦級脊髓功能。有實驗證實, 電針中俞穴可降低膀胱基礎壓, 升高膀胱最大充盈壓和排尿壓, 降低排尿頻率[2]。
1. 2. 3 盆底肌鍛煉 患者平臥于床上, 做肛門收縮和放松動作, 收縮>3 s/次, 然后放松, 連續15~20 min。
1. 2. 4 手法排尿 尋找刺激的“扳機點”, 對逼尿肌反射亢進的患者尋找反射性排尿的“敏感點”[3], 如扯拉陰毛、擠壓龜頭等。
1. 2. 5 藥物治療 給予患者巴氯酚治療, 其用量根據患者雙下肢肌張力大小決定, 但總量<80 mg。對頸部脊髓損傷患者需注意如過劑量過大會導致呼吸肌無力, 另外在服藥期間需定期復查肝功能。口服溴吡斯的明60 mg, 3次/d。
1. 3 觀察指標 治療前1周至治療結束后1周, 記錄患者每天平均排尿次數、膀胱容量、殘余尿量和LUTs評分[4]進行療效評價。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6周治療后, 患者每天平均排尿次數、膀胱容量、殘余尿量和LUTs評分均優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 討論
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所致排尿障礙長造成患者排尿困難、腎積水、尿路結石、泌尿系感染, 并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臨床對于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目標為降低膀胱內壓、增加膀胱容量、恢復膀胱排尿功能, 改善排尿癥狀, 減少殘余尿, 保護腎功能, 并降低腎衰竭的發生[5]。
通過膀胱訓練可使脊髓損傷患者恢復一定的儲尿功能, 并形成有規律的自主性排尿。其作用機制為:①間歇開放導尿:早期脊髓損傷患者存在尿潴留, 采用間歇開放導尿可以避免膀胱過度充盈造成膀胱損傷, 且有助于自主排尿的恢復。②間歇導尿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膀胱有規律地儲存和排除尿液的功能, 能控制膀胱內儲尿量避免膀胱內高壓狀態, 并能減少留置導尿所致的一系列的并發癥[6], 這與Weld等[7]回顧性研究一致, 并且有助于維護膀胱順應性, 保護腎功能, 對恢復膀胱自主排尿起重要作用。③手法排尿操作時要嚴格掌握加壓排尿時尿液返流所致腎盂積水, 膀胱高度充盈時擠壓導致膀胱破裂, 對有腎積水和輸尿管反流時禁用。④針灸治療能提高大腦皮質中樞對排尿的調節作用, 抑制過度的脊髓反射性膀胱收縮。陳躍來等[8]研究針刺不同穴位對膀胱排尿功能的影響, 結果顯示針刺不同穴位對膀胱產生的影響不同, 可以根據尿流動力學結果[9]選擇不同的穴位進行針灸;而且通過電針直接刺激膀胱區, 增加逼尿肌反射, 幫助排尿功能的恢復。⑤藥物治療:巴氯酚可以通過γ-氨基丁酸(GABA)受體, 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 抑制陰部神經反射, 減少尿道外括約肌的阻力, 使膀胱儲尿功能和排尿功能有明顯提高, 這與李志等[10]和劉明軒等[11]研究結果一致;溴吡斯的明為膽堿酯酶抑制劑, 抑制對乙酰膽堿的分解, 能興奮膀胱平滑肌, 增強膀胱逼尿肌的收縮力[12], 與巴氯酚聯合使用后產生協同作用, 促進尿液排盡。
由于脊髓損傷所致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比較復雜, 本研究僅對T6以上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膀胱的進行藥物以及膀胱功能訓練等綜合治療, 患者殘留尿明顯減少、排尿次數減少, LUTs評分顯著下降, 而且對患者的膀胱功能干預較早, 能使患者盡早拔除導尿管, 建立自主排尿功能, 使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參考文獻
[1] 燕鐵斌, 伍少玲, 郭友華, 等. 盆底肌肉電刺激治療脊髓損傷患者尿失禁的療效觀察.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05, 27(5):286-288.
[2] 王翔宇, 鄭蕙田, 蔡定芳. 電針“中膂俞”抑制膀胱活動亢進的實驗研究. 針刺研究, 2003, 28(2):119-123.
[3] 朱兆鳳. 脊髓損傷病人的間歇導尿術. 中華護理雜志, 1999, 34(6):373-374.
[4] 郭應祿, 楊勇. 尿失禁/新世紀醫學工具書系列.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92.
[5] 廖利民. 神經泌尿學現狀與前景.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04, 25(9):646-648.
[6] 時美芳, 楊在英, 吳雄妹, 等. 尿潴留患者間歇性導尿與留置導尿細菌學檢測的臨床觀察.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01, 23(4):220.
[7] Weld KJ, Graney MJ, Dmochowski RR. Differences in blandder compliance with time associations of bladder management with compliance in spinal cord injured. J Urol, 2000, 163(4):1228-1233.
[8] 陳躍來, 鐘蕾, 劉光雯, 等. 針刺調節膀胱功能的神經機制研究進展.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2, 16(1):63-64.
[9] 熊宗勝, 徐祖豫. 脊髓損傷后膀胱尿動力學檢查及分類.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00, 4(6):805-807.
[10] 李志, 梁憶, 彭阿欽, 等. 力奧來素對脊髓不全損傷患者排尿障礙的作用. 臨床骨科雜志, 2005, 8(2):161-162.
[11] 劉明軒, 侯春林, 邱實. Baclofen與異搏停治療脊髓損傷后痙攣性膀胱的對比研究.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0, 10(2):87-89.
[12] 焦海波, 孟曉巖. 阿魏酸鈉、吡啶斯的明聯合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療效觀察. 實用藥物與臨床, 2006, 9(5):295.
[收稿日期: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