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猛+陳志強+李大喜+梁妙藝

【摘要】 目的 研究在髖關節置換手術中采取椎管麻醉和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97例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患者, 按照抽簽法分為椎管麻醉組(49例)和全身麻醉組(48例)。對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 椎管麻醉患者術中失血量為(260.53±10.26)ml, 全身麻醉患者術中失血量為(280.24±11.29)ml,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椎管麻醉組術后2例患深靜脈血栓, 占4.08%, 全身麻醉組術后8例患深靜脈血栓, 占16.67%, 兩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椎管麻醉組術后1例患者發生肺栓塞, 占2.04%, 全身麻醉組術的后7例患者發生肺栓塞, 占14.58%。兩組肺栓塞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進行椎管麻醉能夠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 將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降到最低, 同時降低手術風險, 對患者進行更有效治療, 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椎管麻醉;全身麻醉;髖關節置換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43
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97例患者, 分別使用兩種麻醉方式, 對其效果及安全性進行分析比較。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97例進行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患者, 按照抽簽法分為椎管麻醉組(49例)和全身麻醉組(48例)。椎管麻醉組男30例、女19例;年齡52~89歲, 平均年齡(74.27±4.91)歲;全身麻醉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59~87歲, 平均年齡(73.97±4.34)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椎管麻醉組 椎管麻醉為腰麻(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聯合麻醉[1], 方法是患者側臥位, 取L3~4脊間隙為穿刺點,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針見腦脊液后注入局部麻醉(局麻)藥, 再留置硬膜外導管。常用麻醉藥物為利多卡因、羅哌卡因等。
1. 2. 2 全身麻醉組 全身麻醉是將麻醉藥物經呼吸道、靜脈或肌肉注入患者體內以達到抑制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讓患者失去意識、喪失疼痛感的一種麻醉方式[2]。主要為靜脈吸入復合麻醉。使用的麻醉藥物是七氟烷、芬太尼、咪唑安定、順苯阿曲庫銨等。常規誘導插管, 維持丙泊酚、順苯阿曲庫銨的注入同時再應用七氟烷吸入維持。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椎管麻醉和全身麻醉患者在手術中的失血情況和術后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術中失血量 椎管麻醉患者術中失血量為(260.53±10.26)ml, 全身麻醉患者術中失血量為(280.24±11.29)ml,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術后深靜脈血栓 椎管麻醉組術后2例患深靜脈血栓, 占4.08%, 全身麻醉組術后8例患深靜脈血栓, 占16.67%, 兩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術后肺栓塞 椎管麻醉組術后1例患者發生肺栓塞, 占2.04%, 全身麻醉組術的后7例患者發生肺栓塞, 占14.58%。兩組肺栓塞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髖關節置換手術就是通過手術將人體已經失去原本功能的關節置換為人工制造的可以代替原來關節完成人體動作行為的骨科手術, 這項手術的產生和發展在人類醫學史上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劃時代意義。關節置換手術可以讓患髖關節等人體關節疾病的患者通過手術置換關節的方式重新獲得一個人工的、健康的關節, 在減輕病痛的基礎上重新獲得行動自由、不受限制;可以讓原本只能躺在床上、坐在輪椅上的人重新站起來, 但是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與患者的年齡及個人體質差異也存在一定關系, 通常中老年患者由于年齡較大、具有不同程度的基礎疾病, 存在免疫力低下的情況, 其行手術治療后容易出現肺部并發癥, 比較典型的即為肺部感染、肺不張等情況, 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造成一定影響, 并發癥的發生容易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 增加患者的住院費用, 使患者承擔較大經濟負擔。
麻醉劑在醫學上的使用更是為手術患者減輕了病痛, 提高了治療效果。麻醉主要分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兩種情況[3]。關節置換手術采用的麻醉方式有椎管麻醉和全身麻醉兩種。
椎管麻醉分為腰麻和硬膜外麻醉, 其中腰麻使麻醉藥物直接接觸脊神經根, 部分藥物經過腦脊液的稀釋作用可以向外傳輸、擴散, 達到脊神經和脊髓表面從而達到麻醉效果。而硬膜外麻醉麻醉藥物通過硬膜外腔向外擴散, 從而產生麻醉作用。臨床實踐表明椎管麻醉副作用小, 對人體各機能影響小, 能直接有效的作用于手術部位。
通過對運用椎管麻醉和全身麻醉進行關節置換手術術中出血量情況、術后深靜脈血栓、肺栓塞情況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到, 使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的患者術中出血量高, 患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的可能性大, 而采用椎管麻醉的方式進行手術的患者術中失血量低, 患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的可能性低。由此可以看出在關節置換手術中采取椎管麻醉的方式能夠極大的提高手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研究表明[4], 運用椎管麻醉的患者所需的蘇醒時間明顯比全身麻醉后進行手術的患者要短, 這樣更有利于手術后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術后護理及治療, 可以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椎管麻醉患者術中失血量為(260.53±
10.26)ml, 全身麻醉患者術中失血量為(280.24±11.29)ml,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椎管麻醉組術后2例患深靜脈血栓, 占4.08%, 全身麻醉組術后8例患深靜脈血栓, 占16.67%,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椎管麻醉組術后1例患者發生肺栓塞, 占2.04%, 全身麻醉組術的后7例患者發生肺栓塞, 占14.5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相比全身麻醉方式, 采取椎管麻醉方式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更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術中的失血量, 降低患者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和非栓塞的可能性, 更有效, 更安全, 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衛峰. 探討椎管麻醉和全身麻醉在關節置換手術中應用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4(10):89.
[2] 孫景雄. 椎管麻醉對比全身麻醉行關節置換手術的系統評價.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4(1):106.
[3] 王裕民. 骨水泥與非骨水泥型假體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療效比較的系統評價.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5, 23(24):2242-2247.
[4] 辛小平, 郭清源, 陳小萬. 黃海榮全身麻醉和椎管麻醉用于關節置換手術臨床對比研究.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4, 1(9):
1548-1548.
[收稿日期: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