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學毅+李春雨+詹鐵軍
【摘要】 目的 研究上消化道穿孔后不同時期與腹腔細菌感染的關聯性。方法 195例上消化道穿孔進行手術治療患者, 按穿孔時間分為4 h以前組(39例)、4~8 h組(50例)、8~12 h組(44例)、12~16 h組(37例)及16 h組(25例)。抽取患者腹腔積液進行細菌培養以及藥敏試驗, 對結果進行研究分析。結果 4 h以前組、4~8 h組、8~12 h組、12~16 h組及16 h組的細菌菌株陽性率分別為5.13%、52.00%、90.91%、100.00%以及152.00%, 五組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球菌以及真菌是三種十分常見的菌株, 其中革蘭陰性桿菌所占比例最高, 為74.13%, 其次為革蘭陽性球菌, 占18.18%, 真菌最少, 占7.69%;本次研究中, 革蘭陰性桿菌對泰能的敏感度為98.11%、頭孢三嗪為81.13%、頭孢哌酮為91.51%、氨芐青霉素為27.36%、丁胺卡那為39.62%, 慶大霉素為33.02%。結論 臨床上在治療消化道穿孔腹腔感染時, 要針對常見的致病菌及早進行經驗性用藥治療, 根據細菌譜不同病程階段變化進行靈活性調整。
【關鍵詞】 上消化道穿孔;不同時期;腹腔細菌感染;關聯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46
現階段, 臨床上對引發腹膜炎的細菌進行了大量研究, 本研究為研究上消化道穿孔后不同時期與腹腔細菌感染的關聯性, 本研究對2011年11月~2014年4月195例在本院普外科住院的上消化道穿孔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2014年4月195例在本院普外科住院并且被確診為上消化道穿孔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 其中女93例, 男102例, 平均年齡(40.18±8.78)歲, 平均病程(5.68±1.35)h。以患者穿孔時間分為4 h以前組(39例)、4~8 h組(50例)、8~12 h組(44例)、12~16 h組(37例)及16 h以后組(25例)。患者入選標準:自愿參與此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手術治療者;無盆腔炎、結核性腹膜炎以及肝硬化腹水等疾病者;無肝腎功能衰竭、惡性腫瘤、糖尿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者。
1. 2 方法 試劑與儀器:營養補充劑、抗菌藥物紙片、HTM培養干粉、血M-H培養基、低溫臺式高速離心581QR、超純水分離系統、低溫冰箱、全自動血培養儀、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標本采集與檢測方法:以《全國臨床檢驗操作流程》中的相關標準為依據, 對標本進行采集與細菌分離。在打開患者腹腔后進行腹腔液抽取, 然后將腹腔液保存在放有生理鹽水的無菌試管中, 對其進行振動搖晃后, 進行藥敏試驗與細菌培養。對菌株進行測定, MC菌株對抗菌藥物耐藥性采用紙片擴散法, 檢測結果采用耐藥(R)、中介(I)以及敏感(S)表示。其中抗菌藥物分別是環丙沙星、泰能、頭孢三嗪 、頭孢哌酮、氨芐青霉素、丁胺卡那以及慶大霉素。
1. 3 觀察指標 對五組患者腹腔積液均進行藥敏試驗與細菌培養, 并對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細菌培養結果 在195例患者的腹腔積液標本中, 共培養出143株菌株, 具體分布:16 h組25株, 其中38株呈陽性, 陽性率為152.00%;12~16 h組37株, 均呈陽性, 陽性率為100.00%;8~12 h組44株, 其中40株呈陽性, 陽性率為90.91%;4~8 h組50株, 其中26株呈陽性, 陽性率為52.00%;4 h以前組39株, 其中2株呈陽性, 陽性率為5.13%。五組陽性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細菌菌株類別 對細菌的143例菌株類別進行研究分析可知, 有革蘭陰性桿菌106株, 占74.13%, 其中大腸埃希菌48株(45.28%), 陰溝腸桿菌22株(20.75%), 銅綠甲單胞菌15株(14.15%),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21株(19.81%);革蘭陽性球菌26株, 占18.18%, 其中糞腸球菌11株(42.31%), 表皮葡萄球菌8株(30.77%), 鏈球菌7株(26.92%);真菌11株, 占7.69%。在三組中, 細菌菌株的分布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藥敏試驗結果 對三種類別細菌菌株體外抗生素的藥敏試驗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106株革蘭陰性桿菌:泰能104株(98.11%), 頭孢哌酮97株(91.51%), 頭孢三嗪86株(81.13%), 環丙沙星65株(61.32%), 氨芐青霉素29株(27.36%), 丁胺卡那42株(39.62%), 慶大霉素35株(33.02%);26株革蘭陽性球菌:泰能26株(100.00%), 頭孢哌酮23株(88.46%), 頭孢三嗪19株(73.08%), 環丙沙星4株(15.38%), 氨芐青霉素13株(50.00%), 丁胺卡那15株(57.69%), 慶大霉素7株(26.92%)。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 在上消化道穿孔之后, 腹腔之中會進入胃腸內容物, 會在早期出現腹膜炎, 后期腹腔中進入存在于胃腸之中的細菌, 會進行進一步的繁殖, 進而引發細菌性腹膜炎[1-3]。現階段, 臨床上抗生素得到了廣泛性的應用, 這會使得腸道微生態失調以及條件致病菌生長, 進而會使得菌株不斷進行變遷,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真菌感染的發生率[4]。研究顯示, 上消化道穿孔造成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腸道革蘭陰性菌, 并且厭氧菌所占比例較小。隨著病情不斷發展, 還會出現嗜麥芽窄食單胞菌以及銅綠甲單胞菌等[5]。
通常情況下, 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腹膜炎和腸道細菌潛在體的生物特征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人體的胃內會分泌出胃酸, 這種分泌出來的胃酸能夠起到良好的滅菌作用, 所以在空腹的狀態下, 十二指腸中只會存在少量細菌, 甚至根本就不會存在細菌, 就算是在患者進餐之后也不會產生細菌。所以, 當上消化道出現穿孔的現象之后, 腹腔之中會進入胃腸容物, 早期出現的屬于化學性腹膜炎。在分泌的胃酸出現減少現象的情況下、胃內壓力增高、出現機械性梗阻以及胃內不存在胃酸的情況下十二指腸以及胃的生長環境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這為細菌的繁殖與生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特別是革蘭陰性桿菌會以極快的速度進行繁殖與生長。通常情況下, 因為空腸之中存有溶菌酶, 這對細菌的繁殖與生長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又因為其呈現出弱堿性, 這就給細菌的生長與繁殖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因此空腸之中的細菌數量與種類要在很大程度上多于十二指腸與胃內細菌數量與種類, 但是總體而言還是不多的, 鏈球菌是其中最重要的細菌類型, 但是也存在有腸道革蘭陰性桿菌。在消化道出現破裂或者穿孔的情況下, 胃腸之中的容物會進入到腹腔中來, 后期的細菌也會進入到患者腹腔之中, 并且進行進一步的生長繁殖, 最終造成細菌性腹膜炎的出現[6]。
本次研究分析可知, 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球菌以及真菌是三種十分常見的菌株, 其中革蘭陰性桿菌所占比例最高, 為74.13%, 其次為革蘭陽性球菌, 占18.18%, 真菌最少, 占7.69%;本次研究中, 革蘭陰性桿菌對泰能的敏感度為98.11%、頭孢三嗪為81.13%、頭孢哌酮為91.51%、氨芐青霉素為27.63%、丁胺卡那為39.62%, 慶大霉素為33.02%。由此可知, 造成腹腔感染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對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造成了干擾, 進而促使綠膿桿菌以及真菌等致病菌的生長繁殖。
綜上所述, 臨床上在治療消化道穿孔腹腔感染時, 要針對常見的致病菌及早進行經驗性用藥治療, 以此來防止盲目用藥的現象出現, 避免因為細菌培養與藥物敏感試驗檢查結果較晚而耽誤患者病情。
參考文獻
[1] 徐忠良. 血清膽紅素增高在上消化道急性穿孔臨床診斷中的價值. 山西醫藥雜志, 2016, 11(7):813-815.
[2] 石定, 朱紹輝, 李蘊冬, 等. 擴張治療上消化道狹窄并發癥防治體會. 中國內鏡雜志, 2015, 22(5):12.
[3] 張鳳娟, 邢智遠, 王賀. 血必凈注射液治療空腹上消化道穿孔的療效觀察. 中國臨床研究, 2013, 12(8):785-786.
[4] 陳秋文, 黃黨生, 鄭吉仁, 等. 泛影葡胺造影在診斷上消化道穿孔中的應用.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5, 19(1):95-98.
[5] 曹友紅, 姚玉玲, 吳毓麟, 等. ERCP術中并發上消化道穿孔11例.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2, 20(3):243-247.
[6] 詹鐵軍, 李春雨, 韓學毅. 上消化道穿孔后不同時段的腹腔細菌的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5):145-147.
[收稿日期: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