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趣文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較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細菌性角膜炎的療效, 并對患者治愈的時間進行分析, 旨在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方法 80例(100只眼)細菌性角膜炎患者, 根據患者入院的編號進行分組, 單號為對照組, 雙號為實驗組, 各40例(50只眼)。對照組患者給予氧氟沙星滴眼液進行治療, 實驗組患者給予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分析對比, 并作細菌培養。結果 經細菌學檢驗后, 兩組患者的細菌感染均以革蘭陽性菌為主, 又以其中的表皮細胞球菌為主, 占比為56%, 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占比為24%。實驗組治愈32只(64.00%), 顯效7只(14.00%), 有效9只(18.00%), 無效2只(4.00%), 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治愈21只(42.00%), 顯效10只(20.00%), 有效7只(14.00%), 無效12只(24.00%), 總有效率為76.00%, 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3/50), 實驗組為8.0%(4/50),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不良反應主要為眼部刺激。結論 對于治療細菌性角膜炎臨床上首選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進行治療, 其治療的效果更為明顯, 起效快, 比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的效果更確切, 不良反應較少, 因此值得應用。
【關鍵詞】 鹽酸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細菌性角膜炎;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54
細菌性角膜炎是由細菌感染造成的化膿性角膜炎, 也可稱之為細菌性的角膜潰瘍, 患者的病情多危重, 若不進行有效的治療, 患者則會導致角膜潰瘍穿孔, 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眼內感染, 最終使眼球萎縮[1]。細菌性角膜炎的病因多為外傷后發生感染或角膜異物剔除后感染引起。常見的致病菌為假單胞菌、鏈球菌、細菌球、葡萄球菌等。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眼瞼分泌物增多或眼瞼痙攣、視力降低、流淚、畏光、疼痛以及眼紅等。在診斷中需經過細菌培養才可確定[2]。臨床治療中以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與氧氟沙星滴眼液為常見的治療方式, 為確定兩者的療效, 本次選取本院2014年1月~
2015年9月收治的細菌性角膜炎患者80例(100只眼), 分別采用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方式進行治療,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本院門診收治的細菌性角膜炎患者80例(100只眼), 其中男47例, 女33例。根據患者入院的編號進行分組, 單號為對照組, 雙號為實驗組, 各40例(50只眼)。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齡最小16歲, 最大78歲, 平均年齡(42.36±10.21)歲, 病程最短1個月, 最長6個月, 平均病程(2.38±1.68)個月;實驗組患者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齡最小15歲, 最大76歲, 平均年齡(42.58±10.69)歲, 病程最短1個月, 最長7個月, 平均病程(2.64±1.75)個月。排除對本次藥物過敏的患者, 排除合并其他眼病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細菌培養 采集患者結膜囊的分泌物或眼角膜的分泌物, 對其進行細菌培養, 并在培養中依照全國實驗室的檢驗操作規范來實施操作。
1. 2. 2 對照組 給予患者氧氟沙星滴眼液0.3%(中國參天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13438, 5 ml∶15 mg)進行治療。
1. 2. 3 實驗組 給予患者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0.5%(寧夏康亞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03313, 5 ml∶24.5 mg)進行治療。兩組患者的給藥方式一致, 均為2 min/次, 1滴/次, 1個療程為14 d。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治療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治愈:患者充血現象、自覺癥狀與分泌物均消失, 且角膜潰瘍已愈合, 細菌培養結果顯示陰性;顯效:患者病情與癥狀改善顯著, 但前述的相關指標均未完全恢復正常, 經細菌培養后顯示為陰性或陽性;有效:患者充血與自覺癥狀有所減輕, 潰瘍的面積減少或分泌物減少或細菌培養后顯示為轉陰:無效:患者的病情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細菌角膜炎病原菌的分布情況和構成比 經細菌學檢驗后, 兩組患者的細菌感染均以革蘭陽性菌為主, 又以其中的表皮細胞球菌為主, 占比為56%, 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占比為24%。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愈32只(64.00%), 顯效7只(14.00%), 有效9只(18.00%), 無效2只(4.00%), 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治愈21只(42.00%), 顯效10只(20.00%), 有效7只(14.00%), 無效12只(24.00%), 總有效率為76.00%, 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3/50), 實驗組為8.0%(4/50),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不良反應主要為眼部刺激。
3 討論
細菌性的角膜炎是一種常見病, 患者通常會出現視物不清、流淚、眼紅以及眼痛等癥狀, 若不及時控制感染, 患者病情加重后便會出現全眼炎、角膜潰瘍穿孔, 甚至導致眼球萎縮或失明[3]。臨床治療細菌性角膜炎常直接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但隨著抗菌藥物的使用越來越廣泛, 其抗菌譜與耐藥性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喹諾酮類的藥物因其較小的不良反應和抗菌譜等特點, 成為了眼科用于抗感染的主要藥物, 喹諾酮類藥物的抗菌機制為:通過對細菌DNA螺旋酶的抑制, 對DNA的復制與表達造成一定的影響, 從而達到抗菌的作用[4, 5]。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氧氟沙星滴眼液相比, 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抗菌活性較高, 而且抗菌譜更為廣泛, 用于眼部的治療其通透性更強, 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更低。
本次對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以及氧氟沙星滴眼液用于細菌性角膜炎中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對比, 研究結果得出, 革蘭陽性菌在細菌性角膜炎中的占比較高, 實驗組患者的治愈率為64.00%, 顯效率為14.00%, 有效率為18.00%, 無效率為4.00%, 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為42.00%, 顯效率為20.00%, 有效率為14.00%, 無效率為24.00%, 總有效率為76.00%,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0.5%的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愈率更高, 患者的不良反應較低, 且耐受性較好。
綜上所述, 對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劑量的適當加大耐受性與安全性均較好, 治療1個療程后, 患者的療效顯著, 值得在臨床治療上被優先選擇。
參考文獻
[1] 曹小川.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細菌性角膜炎的臨床觀察. 中國醫學創新, 2013, 25(24):111-112.
[2] 鄭浩, 楊瑤華. 鹽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細菌性角膜炎的療效研究. 中國療養醫學, 2013, 22(9):806.
[3] 賈凱.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76例急性細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24(18):164-165.
[4] 陶麗. 16例眼角膜炎診治分析體會. 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 2014, 24(3):1656.
[5] 劉穎, 趙海云.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細菌性角膜炎的臨床研究.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0, 3(3):190-191.
[收稿日期: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