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玲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西藥結合治療膽囊炎的臨床應用優勢。方法 88例膽囊炎患者, 隨機分為西藥組和中西藥組, 各44例。西藥組給予常規對癥支持加西藥治療, 中西藥組給予常規對癥支持加中西藥結合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后的效果, 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C反應蛋白的差異。結果 中西藥組總有效率為95.45%, 高于西藥組的72.7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C反應蛋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西藥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C反應蛋白指標改善情況優于西藥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藥結合治療膽囊炎的臨床應用效果確切, 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 降低機體炎癥水平, 值得推廣。
【關鍵詞】 中西藥結合治療;膽囊炎;臨床應用優勢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72
膽囊炎為常見消化道疾病, 患者多伴隨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發熱現象, 多為急性發作和反復發作, 對患者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目前臨床治療膽囊炎的方法較多, 如西醫藥物抗感染、止痛治療, 中藥方劑治療、手術切除治療等[1]。本研究對中西藥結合治療膽囊炎的臨床應用優勢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8例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西藥組和中西藥組, 各44例。中西藥組患者男27例, 女17例;年齡21~74歲, 平均年齡(39.34±12.00)歲;病程5個月~3年, 平均病程(1.51±0.60)年。西藥組患者男30例, 女14例;年齡23~74歲, 平均年齡(39.14±11.79)歲。病程5個月~3年, 平均病程(1.43±0.2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臥床休息和流食, 病情嚴重者嚴格禁食。西藥組給予常規對癥支持加西藥治療, 給予頭孢噻肟鈉3 g+250 ml 0.9%氯化鈉進行靜脈滴注, 2次/d; 250 ml 0.5%甲硝唑靜脈滴注, 2次/d。中西藥組給予常規對癥支持加中西藥結合治療, 西藥治療方法同西藥組。中藥采用疏肝理氣、清熱解毒藥物組成的湯劑, 藥方組成包括梔子、防己、柴胡、木香、黃芩和厚樸各10 g;白芍、金銀花和茵陳各20 g;甘草5 g。腹脹者可加枳實和延胡索;大便不暢可加大黃和檳榔;噯氣嘔吐可加萊菔子和旋覆花。水煎煮1劑/d, 分3次服用。兩組均治療7 d, 用藥期間注意充分休息, 確保睡眠充足,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禁止喝酒和抽煙。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C反應蛋白的差異。
1. 4 療效評定標準[2] 顯效:經治療, 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 經影像學檢查膽囊情況明顯改善;有效:經治療, 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 經影像學檢查膽囊情況好轉;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中西藥組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C反應蛋白比較 治療前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C反應蛋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西藥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C反應蛋白指標改善情況優于西藥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膽囊炎為臨床常見疾病, 屬于細菌性感染疾病。膽汁刺激可導致胰液向膽道反流, 加上類脂質代謝和膽紅素代謝異常, 均可引發膽囊炎。從臨床分類看, 膽囊炎包括急慢性兩種, 與膽囊頸機械性阻塞和膽囊膨出、胰液反流至膽囊中相關。膽囊炎患者膽囊壁受慢性炎細胞浸潤, 可逐漸發生增厚和纖維化, 甚至出現硬化和萎縮, 導致膽囊收縮作用進一步降低, 膽囊結構受損, 正常收縮和排泄功能失常。因而, 在臨床治療中, 需根據這些關鍵的病理變化進行針對性治療[3, 4]。
西醫治療多采用抗感染藥物, 并臥床休息, 給予禁食或流食, 以改善患者病情, 穩定其生命體征。但單純西醫治療存在局限性, 如副作用多、可出現耐藥性、患者治療依從性較低等[5, 6]。中醫學認為, 膽為中精之腑, 治療應以清熱利濕、通里攻下為主要原則。采用中藥治療, 其中組方中茵陳、防己可清熱利濕;黃芩和金銀花可清熱瀉火;厚樸和柴胡可疏肝理氣;白芍和甘草可緩急止痛。諸藥合用, 可共奏清熱利濕、瀉火止痛之功。中西藥結合治療可避免單純應用西藥或中藥帶來的局限性, 可發揮協同互補作用, 促進療效的提高[7, 8]。
本研究中, 西藥組常規對癥支持加西藥治療, 中西藥組常規對癥支持加中西藥結合治療。結果顯示, 中西藥組總有效率為95.45%, 高于西藥組的72.7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C反應蛋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西藥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C反應蛋白指標改善情況優于西藥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中西藥結合治療膽囊炎的臨床應用效果確切, 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 降低機體炎癥水平,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建. 中西藥結合治療膽囊炎膽結石40例療效分析.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 24(29):113-114.
[2] 王良軍.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膽石癥32例的臨床分析. 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1, 24(7):4700-4701.
[3] 史仕春. 慢性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 醫藥前沿, 2016, 6(2):187-188.
[4] 林長軍. 加減蒿芩清膽湯治療急性膽囊炎30例. 河南中醫, 2010, 30(9):922-923.
[5] 劉兆瑞, 邱正奭, 吳峰, 等.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聯合中西藥物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 中醫臨床研究, 2012, 4(16):70-71.
[6] 姜艷波. 膽囊炎膽結石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分析. 中國衛生產業, 2012, 13(27):165.
[7] 劉文玉.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合并膽結石療效觀察. 陜西中醫, 2013, 34(4):444-446.
[8] 李獻敏. 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人膽囊炎膽石癥的觀察及護理. 吉林醫學, 2012, 33(2):376-377.
[收稿日期:201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