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璇
【摘 要】蘭重公路(國道212線)關頭壩懸索橋位于甘肅省文縣境內,于1989年9月建成通車,5.12汶川地震對大橋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極大地增加了橋梁安全的不確定性。通過對大橋的動、靜載試驗和線性測試,獲得了相關的技術參數。在分析試驗結果,并將之與理論計算相對比的基礎上,客觀地評價了橋梁在營運20多年后的健康狀況。進而,提出了橋梁的管養建議。
【關鍵詞】關頭壩大橋 懸索橋 試驗 檢測
1 概述
1.1 橋梁概況
關頭壩大橋地處甘肅文縣境內,于1989年9月建成通車,是蘭重公路(國道212線)跨越白龍江的一座重要橋梁。橋梁原設計樁號為K658+700,現養護樁號為K639+678。橋梁正交,全長213.11m,橋寬凈-7+2×0.25m。大橋主跨為1-180m有加勁梁(鋼桁架)雙鏈式懸索橋,蘭州岸引橋為1-8.0m鋼筋混凝土板橋,重慶岸引橋為1-16m少筋微彎板組合梁橋。大橋采用鋼筋混凝土門式索塔,雙柱式橋墩,擴大基礎;地基持力層為千枚巖層。基底至塔頂全高49.27m,其中塔高23.27m;塔柱中距為9.32m。蘭州岸采用隧洞式地錨,錨錠由承托板伸入基巖鑿成的錨洞;重慶岸錨錠為一般混凝土重力式錨錠。橋梁設計荷載:汽車-20級,掛車-100級。
橋梁采用的鋼材:型鋼及主桁架節點為16Mn鋼,其余為35號鑄鋼、35號和5號鍛鋼及A3鋼;全橋主索共四束,上下鏈各兩束,均采用Ф45的7×19的高強度鋼絲繩,其公稱抗拉強度為150Kgf/mm2;上鏈吊桿為7×19Ф30的單根鋼絲繩,下鏈吊桿為7×19Ф42的單根鋼絲繩,吊桿并列、平行設置,間距70cm;直徑12mm及以上的鋼筋采用Ⅱ級鋼筋,其余均為Ⅰ級鋼筋;主桁架及吊桿連接的螺栓為高強螺栓,其螺栓、螺母和墊圈的型式、尺寸及技術條件以GB1228~1231-76為準,材質為45#優質碳素鋼。主跨行車道板為300#鋼筋混凝土,橋面鋪裝為250#防水混凝土,錨錠承托板、碧口岸引橋主梁和微彎板為250#混凝土;橋臺、基礎及碧口岸錨錠為150#混凝土,其余構件均采用200#混凝土。
1.2 橋位處自然地理概況
關頭壩大橋地處文縣中東部,與白龍江、白水江兩江交匯口相距約200米,下游1公里處即為文縣四大雄關之一——“秦蜀咽喉”——玉壘關所在。橋位處屬西秦嶺岷山山系,為典型的中高山地和河川谷地地貌。橋位周邊的玉壘、碧口等鄉鎮,屬南北過渡性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區域內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左右,氣溫變化較小,晝夜溫差不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900mm之間,單日最大降水量166.1mm,降雨多集中在6~9月。多雨、潮濕的自然環境,對大橋的防銹蝕工作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大橋設計地震設防烈度為Ⅵ度,未考慮地震力的影響。5.12汶川地震對文縣的破壞程度很大,評估地震對大橋的不利影響,也是本次橋梁檢測的主要任務之一。
2 大橋外觀檢查
橋面鋼筋混凝土整體質量良好,防水層未見明顯病害,抗滑構造的抗滑作用衰退不顯著。主跨蘭州岸伸縮縫鋼板斷裂、變形,重慶岸伸縮完好;扶手繩、欄桿繩未見傷痕。主跨兩端梁(板)式邊跨技術狀況良好。加勁梁桁架鋼構件質量尚可,未見變形或裂縫,但防銹漆有老化、剝落現象,個別角鋼輕微銹蝕。構件連接完好,未見承壓破壞或剪切破壞。蘭州岸鉸支座(固定支座)滲水痕跡明顯,排水不良,環境潮濕,銹蝕較嚴重;重慶岸輥軸支座(可動支座)有積水現象,滾軸潤滑油溢出,輕度銹蝕。主索線形完好,局部面漆有裂紋、起皮。吊桿齊全、無變形,部分有輕度銹蝕。索夾及連接件未見變形、松動,表層防護漆局部老化、起皮。塔頂索鞍未見結構性破壞,僅有局部防護漆老化。塔、墩體未見傾斜,結構尺寸完整,混凝土表面密實、光滑,未見“表面硬化”(碳化)現象。
3 荷載試驗
3.1 動載試驗
3.1.1 試驗原理
采用脈動法實施橋梁動載試驗。通過現場測試,采集、記錄各測點對大地脈動(激勵源)的響應信號,將采集到的信號數據進行傳遞函數、功率譜密度函數的數學分析,以此確定大橋結構固有的自振頻率、振型等動力學特性參數。
3.1.2 試驗結果分析
結構自振主要表征了結構剛度的大小。自振特性是影響懸索橋橋梁安全的直接因素,是車橋相互動力作用和抗震、抗風分析的重要指標。大橋實測縱、橫向和扭轉自振頻率分別為0.685Hz、0.390Hz和1.560Hz;三個方向自振頻率計算值分別為0.626Hz、0.262Hz和0.794Hz,結果表明大橋實際剛度較大,整體性能良好。
3.2 靜載試驗
3.2.1 試驗原理
在橋梁的既定截面加載試驗等效荷載,實測加載后加勁梁的撓度值,將結果與計算撓度值做比較,進而判斷橋梁在荷載作用下的工作性能。本次橋梁檢測,以2臺車貨總重30T的載重車輛為等效載重。
3.2.2 試驗結果分析
在主跨跨中(彎矩、撓度最不利位置)和1/4L截面布置等效荷載,僅有一點處實測最大撓度值大于其計算值,即大橋主跨既有剛度基本滿足使用要求。
4 主索及吊桿的線性測試
現場測定主索縱、橫向的位移和吊桿傾角,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評估主要受力構件產生變形與位移后的安全性能。試驗中,主索編號規則為:在公路橫斷面方向,由河流上游至下游依次編號1#主索、2#主索、3#主索和4#主索。
試驗結果表明,1#主索與4#主索分別平均向重慶岸位移 5.26mm和6.94mm,位移均方差分別為1.38mm和0.87mm;2#主索與3#主索分別向蘭州岸平均位移6.0mm和6.29mm,位移均方差分別為0.76mm和1.15mm。主索水平位移均方差較小,表征了大橋主索水平方向的位移較為均勻。同時,1#、2#、3#和4#主索分別平均向下位移15mm、14.2mm、15.68mm和16.32mm,位移均方差分別為5.65mm,5.46mm、5.93mm和6.17mm。主索豎向位移均方差較大,反映了大橋在營運20多年后,各截面的豎向位移值差異較大。
主索上的各吊桿,也隨著主索的平面位移而傾斜,(傾角以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為正)。1#主索吊桿平均傾角為0.047°,均方差0.033°;2#主索吊桿平均傾角為-0.06°,均方差0.046°;3#主索吊桿平均傾角為-0.059°,均方差0.044°;4#主索吊桿平均傾角為0.069°,均方差0.0353°。吊桿傾角均方差很小,表明吊桿傾斜的程度比較均勻。
橋梁自重和車輛荷載長期作用所引起的主索松弛,是主索和吊桿位移的根本原因。
5 結語
綜合分析大橋主跨試驗檢測結果,表明關頭壩懸索橋主跨各主、次要部件及結構總體技術狀況良好,實際剛度和承載能力亦尚能滿足公路交通運輸現狀。同時表明,5.12汶川地震對大橋的影響不顯著,橋梁各構件未發生明顯的結構性損傷。
建議進一步加強橋梁的養護工作,確保橋梁各鋼質部件的除銹、防腐工作及時、有效,做好橋面、支座的防水工作,及時清理、維修伸縮縫等部件,以有效延緩橋梁部件老化的速率,延長橋梁的使用壽命。同時,加大重載車輛的管理力度,嚴格控制超限車輛的通行,禁止車貨總重超過55T的車輛上橋行駛。鑒于橋梁尚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建議建立關頭壩大橋變形和振動動態監測系統,實時反映橋梁的結構安全和營運安全信息。
致謝:本文在形成過程中,征引了蘭州交通大學王起才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甘川公路關頭壩懸索橋荷載試驗報告》中的部分數據,在此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參考文獻:
[1]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公路橋梁技術狀況評定標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陳開利,王邦楣,林亞超.橋梁工程鑒定與加固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