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蘭
【摘 要】 遼河斷陷灘海區潛山鉆井資料少,地震資料品質差,制約了潛山的地層分布特征等基礎研究。充分運用現有資料,綜合運用分析化驗、測井響應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屬性、速度譜等現有資料,對潛山三套層系的巖石性質、地層界面、地層展布等系統分析,弄清了不同層系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明確了太古界全區分布、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分布不均衡的地質特點,為進一步的潛山研究和勘探奠定基礎。
【關鍵詞】 遼河灘海 潛山 地層 分布特征
遼河盆地灘海區位于遼東灣北部,是遼河坳陷和遼東灣坳陷的過渡地帶,也是渤海灣含油氣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兩凹三凸”的構造格局與遼河陸上一一對應,控凹深大斷裂是陸上深大斷裂的延展[1]。自西向東發育筆架嶺潛山、海月、燕南三個潛山帶,潛山自下而上發育太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由于鉆井數量少,地震資料品質差,潛山的地層劃分、分布特征影響到潛山的深入研究。本文依據現有資料,準確識別潛山地層界面,明確地層分布特征,為進一步的勘探研究奠定基礎。
1 潛山地層巖石學特征
太古界是遼河盆地的結晶基底,以肉紅色混合花崗巖、花崗片麻巖、變粒巖為主,變質程度較深。巖石成份以長石為主,石英次之,具花崗變晶結構,塊狀構造,致密堅硬,斷裂密集區裂隙發育,灘海區太古界地層與遼河斷陷區域上的太古宇基底巖性相近[1]。
中生界碳酸鹽巖主要在灘海區中東部揭露。燕南潛山巖性為白云巖、灰巖和角礫巖,角礫成份主要為灰巖;海月潛山巖性以白云巖、灰巖及灰質白云巖、白云質灰巖等碳酸鹽巖為主,夾一定數量的石英巖、石英細砂巖等碎屑巖。
中生界巖性略有差異,海月潛山以角礫巖為主,夾少量泥礫巖、泥巖的碎屑巖組合,伴少量玄武巖、安山巖等中-基性火山噴出巖。角礫巖成分主要為閃長玢巖礫石、長石及石英礫石等,泥質膠結為主。燕南潛山為安山巖、安山質火山碎屑巖及沉積巖。筆架嶺地區中生界與燕南潛山相似,中生界巖性主要為安山巖、玄武巖等噴出巖為主,夾凝灰巖、泥巖。
2 潛山地層界面確立
2.1 測井響應特征
從鉆井資料來看,太古界地層的電阻率曲線表現為塊狀高電阻率、高伽瑪值、低自然電位的特點。古生界地層電測曲線整體表現為高電阻率阻、伽馬曲線顯示存在多個沉積旋回。其中白云巖和灰巖具有“三低一高”特點,即低伽瑪、低補償中子、低聲波時差、高地層補償密度,泥巖恰與前兩者相反。中生界火成巖電阻率較高,自然伽瑪中等。通過交會圖的方法發現該區碳酸鹽巖的伽瑪值比火成巖和變質巖要低,碎屑巖最高。
2.2 地震相特征
中生界與上覆新生代地層以區域不整合接觸,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中振幅、雜亂反射,頂界可在全區連續追蹤,波形多為方波特征,可見上超下剝不整合現象。古生界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中強振幅、連續性中等,內部反射具有一定成層性,但海月潛山南側的反射特征有所不同,為中弱振幅、中低頻特征,也具有一定成層性。太古界為中弱振幅的雜亂反射。為了更好地區分地層,提取相位屬性和振幅屬性[3],在縱向上加以對比,發現古生界低頻層狀的反射特征比較強烈,連續性明顯,與上下地層的雜亂反射容易區別。
2.3 速度變化界面
不同類型的潛山在速度上必然有所差異,潛山的速度譜變化也證實了這一點[1]。在可能的地層界面位置提取速度譜進行對比,發現3000m/s和4000m/s可以作為中生界與古生界、古生界與太古界的層序界面。作為本區最為有利的成藏層系,古生界各類巖性的變化也是研究的重點。利用VSP水平測井資料和聲波測井資料所確定的地層速度對疊加速度場進行標定、校正,再將疊加速度轉換為層速度,然后對古生界地層提取層速度,可以識別出低值區、中值區、高值區三個區帶。不同層速度區帶與巖性有較好的對應關系,灰巖對應高值區,石英細砂巖、泥巖對應低值區,白云質灰巖/白云巖/泥灰巖速度介于二者之間,對應中值區。
3 潛山地層分布特征
3.1 太古界地層分布
太古界地層在全區廣泛分布,目前探井揭露厚度較小,其中仙鶴6、月古1等井揭露厚度達到100m以上。月古1井揭露太古界最厚,為445.56m。
3.2 古生界地層分布
從東西方向看,古生界從無到有、由薄變厚。筆架嶺潛山缺失古生界,海月潛山南北兩側高潛山殘留古生界地層較薄,東坡厚度大。月東潛山基本無古生界殘余,僅月東3、月古1較低部位殘留很薄的古生界;海南斷裂以西、海南7井以南,古生界地層直接出露或上覆中生界。從南北方向看,受古生代多期沉降-抬升作用的影響,地層剝蝕程度不同,從東部凸起到灘海區古生界地層有減薄趨勢,地層也變得更加不完整。王參1、界3、榮古4、燕南1等井揭露,東部凸起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地層保留較完整,至榮興屯地區上古生界剝蝕殆盡,灘海區缺失下古生界奧陶系峰峰組和上馬家溝組。
3.3 中生界地層分布
受中生代前期構造背景和中生代后期多期次強烈構造運動造成的剝蝕、改造,中生界分布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海外河和月東潛山高部位基本缺失中生界,向海月過渡區和海南東坡,中生界厚度增大,預測可達400m~500m。海月潛山中生界地層整體東傾、地層西薄東厚。燕南潛山中生界南薄北厚,南側部分地區缺失中生界,北部最大厚度約為1600m,南部最大厚度約為800m。
4 結語
(1)遼河斷陷灘海區潛山不同地層在測井響應、地震反射特征和地震屬性上具有不同的反映,通過速度譜的變化可以較為準確的確定地層的界面位置。
(2)太古界在全區廣泛分布,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受多期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剝蝕程度不一,下古生界地層可達1000-1400m。
(3)月東潛山太古界出露區儲層發育,海月、燕南潛山古生界地層厚度大,寒武-奧陶系成藏組合保留完整,是潛山勘探的有利區。
參考文獻:
[1]李曉光,張鳳蓮,鄒丙方等.遼東灣北部灘海大型油氣田形成條件與勘探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1-9,266-272.
[2]曾選萍,茆利等.渤南低凸起潛山巖性識別及儲集性能預測[J].特種油氣藏,2010,17(3),27-30.
[3]何云,代宗仰,徐浩等.遼河盆地東部凸起上古生界烴源巖特征[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17: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