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軍

【摘 要】目的:探討顱腦損傷死亡的法醫病理學。方法:回顧性分析85例顱腦損傷尸檢案例資料,從年齡、性別、致傷方式、死亡原因等方面進行法醫病理學研究。結果:在85例顱腦損傷死亡案例中,致傷方式多為交通事故(48.24%),年齡多集中于18-35歲(43.53%),而死亡原因多為繼發性腦損傷(44.70%)。結論:確定顱腦損傷案例死亡原因后,應在病理學檢驗基礎上,結合案情和相關資料進行分析。
【關鍵詞】顱腦損傷 法醫病理學 原發性腦損傷
顱腦損傷(BI)是指暴力行為作用頭顱引起損傷,其中包括腦損傷,軟組織損傷與顱骨損傷,最嚴重的是腦損傷,病因常見于意外交通事故、火器使用[1]。近年來,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顱腦損傷案例不斷增加,基于此,本研究對隨機選取85例顱腦損傷死亡案例進行分析,現將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85例顱腦損傷死亡案例,其中每個顱腦損傷案例均行尸體剖析,存有詳細案例調查與資料。納入標準:有準確外傷史,案件必須要符合顱腦損傷和并發癥致死,死亡到法醫病理學檢驗時間需在3d之內。排除標準:其他損傷或疾病、顱內腫瘤等。
1.2 分析方法
首先了解85例顱腦損傷死亡患者死亡之前相關病情資料,尸體解析學資料,按照年齡,性別,致傷方式,原發性腦損傷,繼發性腦損傷,并發癥進行全方面分析。按常規方法,腦組織固定好后觀察做的1cm厚度冠狀切面,對觀察過程中的挫傷及常規腦干、中央前、海馬等部位取樣。同時分析原發性或繼發性顱腦損傷、繼發性腦干損傷、并發癥與死亡原因關系。
2 結果
2.1 性別、年齡及致傷方式
腦損傷死亡案例中多以男性為主,年齡集中于18-35歲,致傷方式以交通事故、高空墜落、鈍器損傷為主,所占比例依次為48.24%,21.18%,12.94%,具體數據詳見表1。
2.2 死亡原因類型
本組資料中,原發性腦損傷死亡36例(42.35%),繼發性腦干損傷死亡38例(44.70%),并發癥死亡11例(12.94%)。其中損傷后12h死亡者死因均為原發性腦損傷,12h-1周內死亡者死亡均為繼發性腦損傷,1周后死亡者死于并發癥。
3 討論
在本研究中,原發性腦損傷42.35%,繼發性腦損傷44.70%,并發癥12.94%。結果表明,顱腦損傷死亡原因與生存時間有一定關聯性,原發性腦損傷短期死亡者,其顱腦損傷嚴重,死因明確。但隨著患者生存時間延長,損傷因素越來越多,病情也越來越嚴重,顱腦順上直接死亡原因應結合法醫病理學基礎上,與相關資料結果一致。
3.1 原發性腦損傷死亡
嚴重的原發性腦損傷如腦挫裂傷、腦干損傷等,幾乎在損傷短時間內死亡。很多案例原發性腦損傷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有原發性腦干損傷 ,亦可在較短時間內死亡。本研究中,36例原發性顱腦損傷死亡案例有16例在12h之內死亡。還有20例(55.56%)原發性顱腦損傷死亡者生存時間達一周以上。
3.2 繼發性腦干損傷
繼發性腦干損傷主要是由于顱內壓升高造成的,病理學檢驗不僅發現原發性腦損傷,還發現腦組織水腫現象[2]。本研究中,繼發性腦損傷38例,占總案例數44.70%。本組資料顯示繼發性腦干組織在損傷后已經開始出現,48h-1周達到高峰期。此類案件的臨床資料顯示病情不斷惡化,受傷時影像學檢查并沒有確切發現腦干損傷;病理學檢驗發現腦干水腫,充分說明腦干出血為繼發性腦干損傷,其中有些案例出現過輕微肺部感染,雖說不是很嚴重,但死亡原因可確認是繼發性腦干損傷。
3.3 并發癥
并發癥因素有:患者長期臥床,不能活動,抵抗力下降,免疫力減退。多數并發癥患者死于顱腦損傷1周之后,此為并發癥致死高峰期。此類案件顱腦損傷經過臨床治療,神經系統癥狀逐漸緩解,但并發癥卻不斷提升,影像學檢查沒有發現顱腦損傷惡化現象,同時還發現死亡原因可確認為顱腦損傷后并發癥。
綜上所述,在法醫病理學檢驗基礎上,結合案情及臨床資料,對腦組織病理學改變做綜合性分析,從而確定原發性腦損傷死亡、繼發性腦干損傷及并發癥之間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四平,劉軍,孫巖.腹膜后出血致出血性休克合并急性酒精中毒死亡1例[J].中國法醫學雜志,2013,(28):06.
[2]張咸寧,季曉慶,夏強,等.打造與國際接軌的PBL醫學教育評價系統[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