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霞
濃厚的興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學習。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課堂應是快樂的場所。”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興趣是開發學生智力的催化劑。然而一直以來,人們總認為思想品德課是說教課、理論課、背誦課,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究其原因,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時,應注意結合本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講究課堂教學激發興趣的藝術,讓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能力和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激發學興趣呢?筆者在長期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關愛學生,以情激趣
要想使學生對教師所教學科有興趣,學生首先就要尊重這位教師,即所謂“尊其師才能信其道”。而作為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態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想方設法與學生進行心靈情感上的溝通。對學生要充分信任,多關懷、多鼓勵,當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時用目光去暗示、提醒;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膽怯、畏縮,用目光鼓勵、支持;當學生犯錯誤時,目光應嚴厲、誠懇;當學生有進步時,應換成贊許、信任的目光;同時應該經常走到學生中間,找他們談心,參加他們的活動,為他們服務;尤其是對學習暫時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更要熱心、細心、耐心,多加以關愛,多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就能激發出來。
二、語言幽默,以樂激趣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常識。首先,教師語言應盡量做到形象具體、生動優美、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抑揚頓挫、有板有眼、聲情并茂,帶有一定的節奏感和旋律美,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優勢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得到調節、轉移和強化。其次,教師要注重運用修辭手段增強語言的表現力。適當的反問,能啟發學生積極探索;貼切的比喻,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強烈的對比,能引發學生廣泛的聯想。以鮮明的例子或時政熱點為載體,以修辭為手段,能把實實在在的理論知識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教師要廣采博聞,把和教材密切聯系的成語、笑話、格言、民間諺語、故事、歇后語等引入課堂,并能調動自如,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有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調節學生的情緒,啟發學生思維,使他們想學、愛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
三、巧設懸念,以疑激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的,恰到好處的疑問,能引起探究知識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懸念,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質疑解疑的興趣,使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那么如何設疑?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聯系生活,設置一些精巧別致的小問題,做到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教師除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品德得到升華和發展外,師生間還可以互相答疑、互相啟發,形成師生間雙向的智慧交流,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氛圍。教學全過程一環扣一環的設疑,關鍵問題是教師要緊緊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設問,所提的一系列問題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通過多媒體教學中的音樂、錄像、圖片等形式創設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憾,學生樂于接受。如在介紹“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時,如果給學生呈現甲骨文、象形文字、中國書法、十三皇陵、編鐘、四大發明、秦始皇兵馬俑、趙州橋、長城、故宮等代表了中國文字、藝術、科學技術以及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使他們親眼目睹祖先的發明創造,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優美的音樂也同樣能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事實證明,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要充分利用當代中國和世界豐富多彩的時政材料,將眾多反映理論問題的社會熱點與教材有機結合起來,給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選擇正確的激勵方法,掌握高超的激勵藝術,對學習好的學生鼓勵,對學習積極性差的勉勵,充分調動他們的聰明才干。實踐證明,思想品德課,就是培養學生在行動中有良好的表現,能體驗到作為集體成員的一種尊嚴的感情,從而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集體主義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