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華
【摘 要】近年來,計算機、網絡擴展了教育的地域范圍,遠程教育使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山區的教育上了一個新臺階,逐步開始消除地區性的教育差距;許多學校以建立遠程教育為信托,利用教育資源,用計算機輔助學習、輔助教學、輔助管理,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全新的面向信息時代的新教育體系,實現了教學質量的很大提高。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模式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師,我的感觸是:信息的閉塞,繼續教育難以適應快節奏的改革,業務能力再提高的機會少,學生的視野狹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有較大的革新,仍然制約著教學質量的提高,素質教育也只能在口號聲中緩慢前行,信息技術教育也一直是農村學校教育的一大難題等現象是目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整體現狀。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當前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之一,世界各國都在加大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力度,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和相互滲透,已成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強大動力,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教育將對現存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影響。
信息技術教育,它對解決偏遠山區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彌補師資力量不足、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信息技術的首要任務就是面向廣大學生,尤其是為農村學生,引入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中小學教育的傳統模式,開闊學生的視野,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信息技術在農村的運用,使得農村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得以突破,開始縮小教育差距,使不發達的邊遠地區的教育手段上了一個新臺階,改變了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語言講授為主要形式,一直沿襲單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一、信息技術教育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1)由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促進者。教師由過去單純教授知識到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們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了,并營造一種民主的師生關系。
(2)引導教師終身學習的熱情。信息技術的推廣,很多教師加大了學習的力度,他們利用業余時間,他們利用信息技術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研究教育教學;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計算機操作知識,并在網上展開討論。遠程教育給人們學習知識以新工具和方式,把寬松的娛樂休閑和緊張嚴肅的教育學習融為一體,使人們獲得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在職人員接受再教育的一種較好方式。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而不以教師、學校和教學為中心;采用多種教和學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種種對學習的限制和障礙。開放教育的本質是人人享有終身接受教育的權利,不僅意味著對教育對象的開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觀念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的開放。
(3)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信息技術進入農村學校,對于多數的中老年教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了提高我校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了如下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
組織觀摩示范課,或者組織本校教師上觀摩課,看完后及時組織教師結合當前的課程改革,從教學思想等角度思考,從中領會課中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
開展信息技術的集體備課活動。在備課以前由全校教師自行觀看優秀課例,確定教學目標,貫穿什么教學思想,怎么樣合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來幫助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出備課中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在集體會議上,先說課,后集體探討,總結最有效果的方法和內容;最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根據自己所教的班級、學科,做出適當的調整。從實踐效果來看,既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又凝聚了全體教師的集體智慧,促使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生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術使農村孩子跟城市孩子一樣“同在一片藍天,共享優質資源”。
(1)開闊了學生視野。信息技術資源豐富,學生置于其中,輕松、愉快,極大的拓展了學生視野。學生們說:“通過信息技術,我們看到了許多我們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開闊了視野?,F在學起來覺得輕松有趣?!?/p>
(2)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充當了課堂控制者的角色,學生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使二者更易于建立共學或互學的關系,信息技術對學習不同的內容,可采用的不同學習技巧。要求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多種途徑和形式的交互設計。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他們的學習熱情、潛能、活動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就連一些平時學習成績平平甚至較差的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也體現出強烈的參與熱情,學生可以自主、自助從事學習活動,根據自我情況安排學習,而且可以通過互相交流,集體參與等實現合作學習,并在合作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通過貢獻智慧、分享成果,進而學會合作。
(3)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們養成了不怕困難與挫折的良好品質,他們喜歡動手、勤動手。同時,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學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增強。
三、信息技術提高了教學質量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向前發展,以及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與時俱進,學會充分運用現代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運用信息技術以來,教師在教學中根據需要,選擇多種教學方法。使課堂呈現動靜交錯、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的自我需求得不到滿足,便開始大膽的對原有資源重新編輯,從而更有效的組織利用資源。同時,教師還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動在網絡中瀏覽和下載有關學習內容,拓寬視野,自主學習,增長見識,豐富生活。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有了全新的改變,新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在學生中逐步樹立,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2)運用信息技術以來,教育資料中得圖片、背景音樂等素材,渲染了課堂氣氛,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學生注意力集中了,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易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信息技術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容易使學生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創設自主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容易實施啟發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能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質量。
面向課程整合的中小學信息不僅僅要求學習知識,更是要他們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學習觀念的轉變,以及交互學習意識的形成。還要求教師選取適合的教學內容,最大地調動學生學習電腦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這有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為我國培養出更多適應21世紀的人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是嶄新的素質教育課程,并且必將成為一門易學易用的實用型課程。作為教師,我們要高舉素質教育大旗,使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真正為基礎教育注入生機與活力。
總之,信息技術教學資源,能夠轉變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優化我們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的發展。是縮短地區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徑。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學生的視野開闊了、信息靈通了,更具發展潛力,信息技術任重而道遠,面對困難和挑戰,我愿和大家一道,努力工作,克服困難,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為農村基礎教育實現新跨越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視野中的教師教育.中國電化教育2003.6.
[2]章劍衛,灶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理論探索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