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王健林的一億“小目標”讓老牌訪談節目網絡爆紅,改版后的《魯豫有約》不僅換了“新瓶”也裝上了觀眾愛喝的“新酒”
“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個一個億。”——最近,一則關于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的采訪在網上爆紅,“小目標”也成為最新流行語。根據萬達統計的數據,截至8月30日,關于“小目標”全網相關報道共計158937篇次,覆蓋人群保守估計超過9.5億。王健林的這段采訪出自北京能量影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的《魯豫有約》全新改版節目《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把王健林的訪談作為改版后的頭一炮,加之有“小目標”這樣的重要宣傳點,節目制片人許小滸和團隊充滿信心,但上升至全民熱度,許小滸既吃驚又興奮。
自2002年開播以來,《魯豫有約》已經走過15個年頭,從湖南衛視、安徽衛視到旅游衛視,期間幾度更換播出平臺,而這次以全新形式登陸東南衛視,這檔老牌訪談節目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魯豫有約》的三個改變
在《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首期節目中,魯豫先是跟著王健林在萬達食堂吃了頓飯,然后王健林向魯豫展示了自己秘不示人的書畫藏品。在第二期節目中,搭乘私人專機,魯豫跟著王健林前往云南萬達基地視察。在飛機上,王健林還貢獻出了自己的網絡直播首秀——通過兒子王思聰創辦的熊貓TV直播與萬達高管斗地主。
走出錄影棚,跟拍嘉賓行程,這是觀眾所能直觀看到的《魯豫有約》改版后的最大變化。雖然早期節目中,魯豫也曾去過明星的錄音棚、片場甚至家里,那時候地點的選擇多是更好地為訪談服務。“今天采訪謝霆鋒,他說你來我錄音棚吧;明天采訪另一個嘉賓,他可能就會說來我家吧。”這一時期可以稱之為《魯豫有約》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則是《魯豫有約》走進演播廳,形成一個固定的談話場。這一階段也是棚內訪談節目的鼎盛期,出現了《藝術人生》《超級訪問》《康熙來了》等眾多王牌訪談節目。最近這次改版是《魯豫有約》發展的第三階段。不同于第一階段,嘉賓生活或工作場域僅僅是訪談的背景,魯豫希望節目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通過跟隨大咖一日行,帶領觀眾更多了解嘉賓的生活。
改版后的《魯豫有約》在策劃階段就有兩條明確的主線——一條行動線、一條訪談線,行動線與訪談線相輔相成。在接下來的節目中,魯豫還跟拍了梁詠琪的家庭生活,展現她作為母親的一面;跟著孟非走了一天他在南京的熟悉路線,被孟非戲稱“全面揭開他在南京的私生活”。這些看似輕松的行動線,對節目組來說卻充滿著未知與挑戰。以王健林節目為例,由于王健林工作十分忙碌,在節目籌備過程中,節目組根本提前采訪不到他,拍攝之前只確定了大概行程。“第一天拍攝,我們提前去萬達食堂采了點,之后的收藏品,是王健林主動展示的,幸而魯豫涉獵廣泛,對那些書畫作品和作者均有所了解。第二天私人飛機的拍攝,機上最多只能留出三個座位,魯豫僅帶著攝像和收音師上了飛機,拍攝之前,對于飛機上的細節,我們一無所知。”
要去哪里?去多少個地方?干什么?達到什么目的?行動線上的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策劃階段得到明確并形成相應預案。“其實沒什么好招,就是做好功課,并跟嘉賓溝通。”許小滸介紹,每期節目,節目組都要做很多案頭工作,了解嘉賓以及他背后的經歷、觀察他的言行。做完功課后,節目組可能會分析出10個地點,這時候就需要嘉賓團隊的意見,最終拍攝地點和行程安排是雙方碰撞的結果。“事先做功課非常重要,我們要體現出誠意,讓嘉賓和其團隊了解我們的意圖,這樣他們才更愿意配合。”
增加行動線之外,《魯豫有約》的另一個改變是從周播走向季播。在旅游衛視播出期間,《魯豫有約》一周播三期。如此大的節目量,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那么多高級別的嘉賓。“我們寧可少而精,最終將其打造為精品季播節目。”這是許小滸和團隊共同做出的選擇。
第三個改變,則是主持人魯豫自身。在《大咖一日行》中,有個以往節目中沒有的環節——“魯豫說”。采訪后,魯豫會以旁觀者的視角梳理當期節目,對內容進行提升或是外延上的信息補充。傾聽是魯豫的采訪特色。嘉賓是主角,主持人的作用是穿針引線,引導嘉賓更多表達——這是魯豫做節目的一貫主旨。“15年來,訪問過如此多的杰出人物,魯豫本人的閱歷、見識在日積月累中得到提升,她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也有很多想要表達的東西。”與魯豫共事十多年,許小滸見證了魯豫的改變。但有時候突兀的表達可能會破壞嘉賓的情緒,因此,采訪中,魯豫仍以傾聽和引導為主,而她想要表達的內容——對嘉賓的認識、思考則放在采訪結束后單獨拍攝。
另一種記錄
“我們節目的嘉賓,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知名度超高同時具有一定神秘度,如王健林等;另一類是對觀眾來說十分熟悉的嘉賓。”對于第一類嘉賓,只要解構了他的神秘,節目也就成功了;第二類嘉賓,需要找到非常獨家、觀眾沒有看到過的內容,對于觀眾熟悉的形象進行外延拓展或是升華,要做到既讓人覺得情理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無論是解構神秘還是挖掘新特點,都需要《魯豫有約》的編導團隊對嘉賓背景進行深入了解,以及嘉賓心理地細致揣摩。因此,許小滸戲稱自已和節目組編導都是心理學家+偵探。這么多年的節目制作經歷,讓許小滸和她的同事練就一項“超能力”——能夠一眼辨別出網上關于節目嘉賓資料的真偽。
無論節目如何改變,人物始終是《魯豫有約》的核心,以第三方視角展示嘉賓真實個性也是貫穿這檔節目的價值底色。15年時間里,《魯豫有約》采訪了幾千名有影響力的嘉賓。“這是另一種方式的記錄,社會的變遷可以從一個個具體的人物身上折射出來,數千名嘉賓采訪的背后也體現出整個社會文化發展以及價值觀的轉變。”
《魯豫有約》的發展之路也歷經了中國電視節目樣態的變化——真人秀、大型綜藝崛起,訪談類節目從輝煌慢慢歸為平靜。“談話類節目會永遠存在、永遠被人需要,但它不應該是一個風口浪尖上的節目。”對于魯豫、許小滸以及團隊其他成員來說,他們希望把《魯豫有約》打造成一家百年老店,有營養、有情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