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暑假已經結束,但湖南衛視求證類新聞科普節目《新聞大求真》仍在悄然走紅。這檔面向小學生和初中生人群定位的節目,擁有眾多青少年擁躉。該節目每周二至周五晚18:00-18:30在湖南衛視播出,全國網最高收視率0.92%,市場份額5.85,同時段排名全國第一,“娃娃”觀眾累計規模5億。
“我們希望建設一個‘另類語境,專注于向孩子們傳播科學知識,我們視此舉為電視新聞內容供給側改革的創新。”湖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楊壯告訴《綜藝報》。
《新聞大求真》其實是一檔“年輕的老節目”,它從2012年開播至今已有四年,既做科普,又以“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為己任。節目共引導傳播科學知識2700余條,涉及物理、化學、醫學、機械、航空航天等400多個研究領域和方向。今年6月,《新聞大求真》中的特別板塊“科學下鄉記”改版升級,節目組奔赴極端環境地區為當地孩子做科學實驗,包括南海的西沙群島、四川大涼山懸崖村、陜北梁家河村、云南騰沖、西藏山南等地小學,在展示祖國大美河山的同時,也激發、培養了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從AR圖書到校園安全教育課
挖掘新聞節目的IP價值
“《新聞大求真》是一個具有IP價值的節目,可以進行全產業鏈開發。今年6月我們推出了一本圖書,與AR技術結合,旨在打造一本原創互動立體影像的科普讀物。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新聞大求真這個品牌設計智能書包等穿戴式裝備。我們甚至構想過一部科學方面的大電影,瞄準暑期市場。”楊壯說。
圖書《科學是這樣的:一千個芒果的求證》,是“科學下鄉記”的結晶,書中保留了節目精華,共收錄7個AR互動實驗,34個科學趣味實驗,近200張實景照片,并設置小主人公“真真”,帶領讀者走進科學世界。AR技術的運用,可以讓書中的平面圖片呈現三維動畫效果,讓神奇好玩的科學實驗場景躍然紙上。讀者只需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下載APP,然后掃描注有標識的圖案,就可以和“真真”一起走入虛幻與現實結合的立體圖書世界。同時,為了更符合孩子們的收看習慣,節目采用情景劇的方式對科學知識進行演示,緊貼中小學生科學教材和課程展開。
以科學實驗為切入點,通過多種載體進行傳播,圈住初中生、小學生收視群體,是《新聞大求真》這檔節目探索出的一條獨特道路。
4年25萬公里的“科學火種”之路
《新聞大求真》這檔“小清新”的青少年科普節目,制作費用從以前每年的1000多萬元提高至2000多萬元。湖南廣播電視臺可謂“不惜代價,傾心打造”。節目組四年中造訪了全國150多所村落小學,為偏遠山區的孩子們演示趣味實驗300多個,總行程超過25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6圈多。
在這檔節目中,科學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利用身邊簡易物品也可以呈現多種科學原理,這是節目立意科普的宗旨所在。“科學下鄉記”所到之處,節目組都設計了基于當地地域特征的實驗。比如在南海西沙群島,實驗內容是“水下雞蛋”和“海水淡化”;在云南騰沖是向當地小朋友解釋熱海形成的原理;在高海拔的西藏山南則用實驗告訴孩子們氣壓與沸點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