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報》:酷云是否盈利?主要的盈利貢獻是哪幾塊?
李鵬:還在虧損,預計明年實現盈利。今年是商業化元年,大數據和廣告模式都有進賬,廣告占比略高。
《綜藝報》:有聲音說酷云數據有假,你怎么回應?
李鵬:酷云誕生到現在,數據不存在任何水分。酷云數據作弊外部手段目前沒有一種是可執行的,花一個億都不一定能做成。同時,為了保障數據的真實和安全性,我們內部組建了一個10人安全委員會,用多維檢查的方式進行下一步工作。值得強調的是,酷云不是一家賣數據的公司,我們是利用數據做其他變現,如果數據有假,按這個數據所做的定向、精準廣告投放也是錯的,我們不可能放棄更大體量的商業利益去做小眾的數據作假,這是自毀前程。
《綜藝報》:酷云現在面臨的最大機遇是什么,最大困難和挑戰又是什么?
李鵬:機遇是智能電視市場迎來春天產生紅利,我們通過三年努力形成了酷云生態,現在終于開花結果。挑戰是作為一家互聯網平臺技術公司,如何快速嫁接到傳媒行業,快速學習。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好在最近一兩年有很多傳媒行業的優秀人才進入到互聯網行業,酷云可以吸收這樣的人才加盟。我們想成為傳媒行業的特種兵,看有沒有這種可行性。
《綜藝報》:今年直播風行,酷云大數據在這方面有何作為?
李鵬:我們的戰略從來沒有改變,就是以電視屏為原點,同時關注手機。做直播領域的研究很簡單,只不過現在精力有限,沒有獨立展開,但等精力逐漸釋放出來,同時直播領域的泡沫擠得差不多的時候,那的確是值得好好耕耘的一塊市場。
《綜藝報》:電視廣告市場下滑嚴重,酷云有何良策?
李鵬:在過去的數據監測上,我們看到直播服務在電視屏的比重逐漸降低,但場景的變遷只代表用戶體驗方式的變遷,不代表用戶對內容喜好的變遷。但很遺憾,由于數據的脫節,導致電視臺在談廣告時只談直播廣告,難道用戶點播收看就沒有廣告價值嗎?這個市場原來有一個關健詞叫ID mapping(廣告定位),很多公司都在做,但我們發現大家還只停留在理論,并沒有真正落地。這里說的真正落地是你的ID mapping是否能夠一對一地跟著用戶走。
我們希望廣告主和電視臺不要再提收視的概念,因為它只是一個傳統名詞。酷云使用的用戶關注度代表一種新的理念,就是內容產生之后,不管是直播、點播的方式,不管是電視屏還是手機屏,只要用戶對這個內容關注了,數據都能完整還原,這才是該內容所產生的眼球經濟的量級,并在此基礎上產生商業價值。這個值永遠大于只在直播當中的內容所產生的商業價值。所以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廣告主和電視臺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數據,甚至可以開放這些數據去建立一套市場都公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