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平 李毅 莫洪波
(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第一分院,重慶 402260)
淺談創新管理質量檢驗機構
曾祥平李毅莫洪波
(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第一分院,重慶402260)
質量發展是興國之道、強國之策,是整個社會追求的永恒主題。質量的發展,離不開質量檢驗手段。而質檢機構的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從以往質檢機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設置,發展依靠政府的強制力與政策支持,到現在逐步走向市場化,參與市場競爭,需要有很多較之以往不同的創新思路,尤其是在基層檢驗機構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上。筆者作為基層質檢機構工作的一員,以某市質檢院管理模式為例,希望能探索出一些有利于質檢事業發展的新思路。
質檢創新基層
質監局質量檢驗機構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支相對比較年輕的隊伍。從以前具備獨立法人的一個區縣級質量檢驗所,發展到以3-4個區縣級片區質檢中心,最后合并為整個直轄市的質檢院。在整個發展歷程中,發生了從人員、設備、環境、體制等一系列的重大變化,而這個變化,是最近10年來的在市場經濟作用的推動下快速而巨大的裂變。從質檢所開始,檢驗人員少,專業水平低,本科學歷以上人員幾乎沒有,甚至??粕矌缀醵际桥c檢驗專業不相關的。從事近20大類食品檢驗,檢驗設備資產值卻不到50萬,只具備一些常規的質量檢驗項目的能力,完全不具備食品安全檢測的能力。直到成立檢測研究院,新的技術機構堅持“科技強檢、人才興檢”的發展戰略,對設備的投入、人才能力的培養、體制運轉的適應性改革、項目能力建設上,雖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在發展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思想觀念與市場發展需要不適應,“等、靠、要”思想、“官檢”作風普遍存在,依賴行政權力,服務意識淡薄,沒有市場開拓意識。二是人才建設隊伍建設步伐緩慢,跟不上市場化的需求。一線人員整體專業素質較低,人員老齡化情況明顯,專業技術人員斷層,分配制度不合理,導致留不住人才,缺乏工作積極性等,嚴重抑制了技術創新和發展活力。三是基礎設施和裝備老化落后,規模較小,仍然存在散亂情況。檢測設備精度和性能需要更新、檢測環境達不到規范要求等。四是質檢系統行政綜合管理系統落后,重執法輕技術,對專業標準、相關法規的理解不充分,忽視宣貫和培訓。同時,整個系統運轉環節易脫節,技術與執法不能閉環配合,導致監管和技術的漏洞,存在事后補救的情況。
質檢機構不斷進行資源整合,解決了技術機構小、散、亂的情況,整合實驗室人力物力資源,統籌規劃,布局更為合理。但在合并的過程中,由于沒有過多的前車之鑒,加之人才斷層的情況普遍存在,導致在整個系統運轉初期較為困難,管理層斷帶,管理體系設置不合理。同時因為經濟利益導向,舊體制遺留的人事等問題,很多有利于實驗室布局的改革措施不能很好實施,整個系統不能完全形成合力,存在內部在市場化的前景下手忙腳亂互相爭搶業務的情況,導致市場拓展缺口的存在。
質檢機構國內市場不斷開放,國內發展面臨著國外成熟的外資機構的競爭,如SGS、BV等,其具有先進的管理水平、成熟的營銷模式、一流的技術水平,豐富的檢驗市場資源,搶占中國市場將是非常重要的競爭對手。政府職能的轉變、政事分開、企事分開的模式,服務企業的概念,誠信體系建設的趨勢,形成了指令性任務的不斷減少,從重量到重質,提升監管有效性為目的,各省市機構之間也形成了搶占開放市場的互相競爭的局面。
同時,產業發展的迅猛,新技術、新型材料、新型能源技術的推廣應用,人民質量意識的提升,也對質檢機構的檢驗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戰,檢驗的工作量、技術的專業性和創新性、檢驗時限的效率性,都將需要一個全面的提升。
在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下,技術機構應積極創新管理內部機構,最終形成合力,以提升自身能力,搶占市場。
(1)實現合理布局,以市場劃分和專業劃分相結合的模型,統一調配管理,注重聯合與合作。目前,在資源、市場、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形成“大質檢”的概念,全面分析各分院產業情況,進行資源整合,優劣補充。省級層面形成以科研為重點的龍頭實驗室,地市級以特色實驗室,以聯合、組合方式,形成綜合性檢測聯盟。地市級應分析各自區域內的產業特色,圍繞現有檢測能力和服務對象,保留優勢項目,對于檢測能力不足、經濟效益低的項目進行轉移性布局,可交由其他具有相似產業為主導的實驗室完成。同時在產業布局時抓住重點,放開一片的方式,涉及民生及生命安全、國際民生的重要項目重點抓,逐步形成省級科技創新的重點監測中心,分院各自形成專而精的基礎檢驗機構,各中心與分院間強強聯合的模式。
(2)加強人員能力的建設,避免技術和管理斷層。人才是事業發展的第一要素。人才能力的建設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培養,二是激勵制度。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因充分考慮機構發展的需要,分層分類培養,技術與管理結合。完善激勵制度,打破“做好做壞一個樣”的機制,完善分配機制,多勞多得,留住人才。
(3)加強內部質量管理。較以往質檢機構的發展歷程來看,基礎薄弱、人員專業水平不高、業務量大人員少導致的后遺癥,是以完成檢驗任務不注重檢驗質量的后果。尤其是對于基層實驗室來說,質量控制的概念雖然有,但實際的操作手段卻往往不能落到實處,尤其是對于沒有過多工作經驗的新人來說,更不具備判斷數據有效性的方法和能力。因此要做好質量管理,還必須加強人員隊伍的建設。強化技術管理部門職能,增加質量管理手段,培養質量管理專業技術人員,是實現有效質控的前提和途徑。
(4)檢驗、咨詢服務與業務拓展的聯合。開通專業咨詢渠道,增加除檢驗外的其他面向企業、政府部門等一切服務對象的咨詢平臺。這種專業性服務應有具有一定經驗和知識的人員組成,通道面向社會公開。該平臺應包含客戶業務咨詢、業務查詢、流程追蹤等功能,對客戶做到一體化、一個端口的服務,方便快捷,起到穩定市場客戶資源的目的。一方面作為服務平臺,一方面也收集相關信息,也起到了解市場需求,促進發展的目的。
近年來,質檢機構改革帶動了各層次實驗室的長足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存在發展滯后、服務意識落后的情況,因此有必要繼續創新管理模式,全面完善體制建設、合理布局、資源整合和共享,不斷提升服務能力,打造高質量的檢測服務平臺。
[1]郭東強主編.現代管理信息系統[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西寶主編.管理科學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