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敏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
地級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思考
陳躍敏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成都610065)
目前我國的地級市行政審批制度存在很多問題,如行政審批權力過大,行政監督機制不健全等,仍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快地級市政府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首先對地級市行政審批改革的主要舉措進行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行政審批項目清理,行政審批流程再造,社會組織承擔行政審批相關服務;緊接著針對上述問題詳細提出了地級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對策建議。
地級市行政審批問題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行政審批制度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行政審批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逐漸不協調,對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經濟市場的主體活力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行政審批泛濫、職能部門設租尋租、專注審批而忽視了監督管理的現象不斷發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1.1行政審批項目清理
在行政審批項目的實際清理中,有少數的行政審批清理工作只是一個形式,并未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也沒有達到預想目標。其中主要表現在:一是項目清理的目標并不是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確定的,而往往是由地方政府領導直接確定取消多少指標。并且各個地級市都希望本市的行政審批數量最少,因此進行攀比。二是,各個地級市的行政審批部門把項目清理的真正科學意義拋之腦后,只為完成數量指標。甚至,有的行政審批部門圖一己之力,將無利可圖承擔責任的項目取消,只保留對自己部門有利的項目。因而,政府公共服務的提供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實際運行中的情況與報道的情況相差甚遠,出現嚴重偏離。
1.2行政審批流程再造
關于行政審批流程再造,存在一些問題。行政審批前置條件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隨意性強。在實際的操作中,一些不能被取消的要件在強制清理的命令下也不得不取消,這樣導致審批過程不能順利進行,經常出現公布的條件是一套,但是實際操作所提供的是另外一套材料的情況,引起一系列糾紛。另外,盡管審批時限的壓縮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部分涉及重大經濟利益的項目的審批時限仍然沒有得到有效壓縮,審批時間過長,存在故意拖延時間增加申辦人成本以謀利的現象。目前各地推行并聯審批、全程代辦,這些形式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而且為政績需要,弄虛作假少報審批時間的不在少數。
1.3社會組織承擔行政審批相關服務
首先是很多中介組織并不獨立,隸屬于行政部門。其次,中介服務市場由于中介組織不獨立缺乏公平競爭。行政審批部門為了自身部門的利益,往往不推薦申請人選擇獨立的其他中介機構,往往會暗示申請人選擇與自身利益掛鉤的中介組織接受服務。一旦選擇了這樣的中介組織,后面的審批工作就十分好做,一路通關,但是如果沒有選擇推薦的組織,審批部門在審批上就會嚴關把守,故意給申請人增加成本。申請人為了避免高額成本,實現成本最小化,不得不選擇審批部門推薦的中介機構。由于行政審批過程的不透明和行政審批權力的天然壟斷,申辦人被迫只能選擇有背景的中介組織辦理相關事項。
2.1明確行政審批項目清理的標準
在全市建立并公開行政審批的項目清理標準,有利于促進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也對行政審批部門起到監督作用。首先,要明確并區分經濟類、社會類審批,不同類別區別對待,不僅能夠促進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而且能夠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活力,變全能政府為服務政府。有限政府,促進經濟的發展。其次,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時,要注意對企業的適當保護,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引入競爭放在首要位置,不能對企業過度保護。要建立能夠真正反映公眾對行政審批的真實需求的公眾參與制度,表達出公眾的聲音,最大限度的保證行政審批的服務質量的優化。
2.2政府職能由重審批轉向重監管
建立一個統一行使行政審批權類似于政務服務中心的機構,而原行政審批職能部門則專職負責事后監管。這樣將行政審批職能與行政審批事項事后監管職能剝離,由不同部門來承擔。既能保證監管有效性及質量,又能對準入審批起到復核作用。對于行政體制來講,這種改革是一種大幅度改變,阻力非常大,觸及到既有部門利益格局,需要調整大部分職能。部門應該利用政府職能轉變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契機,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行政審批之后的監管中去,合理調整內部人員配備,使監管工作真正起到實際意義,不再是敷衍塞責,起到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防止市場失靈的作用。
2.3組建專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隊伍
個人對審批制度的改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動改革、落實改革的基礎。首先機構要獨立于行政審批職權部門。其次,該獨立機構的級別應高于擁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在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保證部門予以支持配合。如地級市一級行政審批職能部門為正縣級,那么該獨立機構級別必須高于正縣級。再次,應注意避免該獨立機構人員與行政審批職權部門關系過于密切,保證機構人員的獨立性。
2.4完善行政審批激勵與監督機制
完善行政審批激勵與監督機制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關系著整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功與否。有效防止激勵與監督成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
一要保證審批質量,二要對審批人員進行較高的績效獎勵以促進審批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增設工作崗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成本,但是崗位競爭的提升,也提高了效率,帶來積極結果。
另外,需要創立新的創造公眾評價的機會的監督評議機制。首先要求在不涉及隱私或者泄露機密的情況下,行政審批的事項應保證其透明度,對社會公開,保證其質量;其次為保證公眾能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建立切實可行的有反饋機制的意見反映渠道;最后要完善處理機制,要有效處理出現問題的審批人員,讓發現問題的公眾直接從中獲益。
[1]魏臻.地級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2]趙德明.關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4,02:32-33.
[3]姚春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D].西南大學,2014.
[4]蔣才勇.關于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思考[J].烏蒙論壇,2014,0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