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甘肅省隴西縣博物館,甘肅隴西 748100)
隴西古民居狀況及保護建議的闡述
陳小燕
(甘肅省隴西縣博物館,甘肅隴西748100)
古民居是歷史文化名城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地方人文傳統的濃縮反映,它所體現的文化底蘊是現代建筑無法替代的。隴西是古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路橋的必經之地,以悠久的歷史彪炳于華夏文明史冊,一直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本文作者在對隴西古民居的現狀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保護性建議。
文物保護隴西民居市場調查保護措施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古老的四合院被陸續拆除,一些歷史名人故居或被現代樓房取代,或經改造面目全非。為了更好地保護現存文物,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2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提出“對一些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夠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小鎮、村、寨等也應該予以保護”。
2009年,隴西縣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結合文物普查的具體要求,對城區老建筑進行調查摸底。期間,在大城東城巷、西城巷、油盤巷及北關老街、頭天門巷、田家池巷、馬家巷、東郊茍家門共發現41處保存較好的舊民居,多為清代光緒宣統建筑,最早為乾隆年間,最晚為民國早期。新發現的古民居院落41處(包含虎座門三座),祠堂1處,房屋80多座,其中二進四合院一處,一進四合院五處,三合院5處,現存一院兩座及一座者居多。較大的宅院分前、中、后三院,主房、過廳居中軸線上,廂房、側門、廚房放在中軸線兩側,前有門、照壁,配置對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建筑形式皆為硬山、卷棚灰瓦頂,部分屋面存有脊飾,建筑物的墻體、門窗、隔扇、連架、吊柱、花牙子、團花等細部精心雕琢,創造出了許多造型優美、生氣盎然的藝術之作。在新發現的古民居建筑中,既有民居,也有祠堂和兩層木樓建筑,其中較為典型的有王海帆故居、茍家大院、楊樹德故居、殷氏民宅、文氏民宅、茍氏祠堂、李氏民宅、仲氏民宅、張氏民宅等。
其中徐氏民宅,據家譜記載始建于乾隆年間,后又補修,時代最早。族中有廣西羅城、玉林知縣徐衡升。文氏民宅,具有南方民居的特征,據推算建于嘉慶年間,已傳六、七代人。族中有孝廉方正文衡,著有《東山詩稿》。仲氏民宅,建于道光年間,為五開間淺廊腰建筑,現存兩座,南北相稱。王海帆故居始建于清末,原為三進院落,旁帶花園,現被后代子孫分隔三院。前院最完整,花木清芬,書香四溢。茍家大院系民國商會會長茍少武先生宅第,建于清末民初,為一進兩院,后帶花園。前后庭院四門八窗,廊腰回環,正室耳房,套合緊密。四面房屋結構完整,規模宏大,最具代表性。書法家楊樹德故居原為四合院,現為三合院(缺東房);院中花木抉疏,生機昂然,堪稱人文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虎座門鑲嵌北房后檐,高聳軒敞,極為別致。牛氏民宅,原為劉炳文給其兄長劉炳青(進士)建造的宅院,后因清朝滅亡,劉炳青定居蘇州而作罷。后轉輾賣與天水商人牛某。原為四合院帶虎座門,十年前牛家將東房拆除,虎座門也一同消失。現存南房、西房。北關正街李氏民宅,為完整四合院。西側臨街建有二層吊腳垂花商鋪樓,二樓隔斷、博古架、豁門、暖閣一應俱全。外觀古舊黯淡,搖搖欲墜(地基下陷造成),為現存惟一一座清代商鋪樓。
北關張氏民宅,原為三合院,現存南北兩座(西房被拆)房屋,均為五開間四門八窗深廊腰,氣勢非凡,美侖美奐,又在仲氏民宅之上(尤其南房),塔寺巷原為老宅院最為集中的街巷,如今因時代變遷,庭院房子七零八落。雖有戴氏、楊氏、牟氏、李氏四處老宅院,但都僅剩一座老房子,其中三家人去樓空,荒涼衰落。
其他尚有通達巷顏氏民宅、劉氏民宅(兩處)、宋氏民宅、施氏民宅、東城巷王氏民宅、楊氏民宅、北關茍氏民宅(兩處)、陶氏民宅、杜氏民宅及董氏民宅等。
這些民居的室內結構與陳設,大部分保留了原來的風貌,如右豁門、左隔斷,豁門、隔斷精雕細刻,隔扇存有書法、繪畫。中堂懸掛名人字畫,靠墻擺置長條桌、八仙桌、太師椅,桌上陳列神立堂,左右羅列花瓶古玩等,清雅悅目,古色古香。有的人家還保留了老柜子、板箱、衣帽架、帽盒子、梳裝匣及各色供器;有的隔斷內存精雕床罩子(暖閣);有的人家保存了木制火床子;有的保存了清代瓷器;有的存有先人影圖、編著新文集及家譜;有的人家至今存有木匾、抱柱聯等等。凡此種種,無不滲透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人文氣息,彰顯了鞏昌古城千年不衰的文化魅力。
目前,這些民居多數屬私人所有,部分為國家所有,略顯破敗的僅有四、五家,但分布零散、連不成線、形不成面是其主要特征。雖為千年古城,但隴西賴以延續人文傳統的文化景觀數量不多,這些典型民居的存在,正好填補了部分空白,因而需要全社會的拯救,尤其是政府的積極行動。鑒于現存民居分布零散、形不成規模,又與城市規劃有矛盾的現實,遵照文物保護的政策精神,可實行“異地搬遷,集中連片,統一規劃,規模展示”的保護方針予以解決。由縣政府審定公布需要保護的傳統民居對社會公布,避免短期由被拆除或翻修的危險。同時培養公民保護意識,形成社會監督風尚;開辟一帶大片地方為“隴西民居苑”,由有關部門統一規劃,設計小廣場、街巷、排水及美化方案;將“隴西民居苑”一帶原有住戶(老民宅住戶除外)全部遷出,擇地安置;將散布各處的傳統民居整院搬移遷入。個院落利用老房子原材料,按原貌復還。原為三合院或四合院,現僅存二座或一座老房子的宅院,搬移后可恢復被拆除的房屋,原有虎座門后被拆除的人家可進行復原。對一座老屋已改建的部分,恢復原貌;漏建部分,搬遷后不再保留,應照原樣展示。古民居住戶可實行人隨屋走的政策,自拆自建自保護,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對個人無力搬遷保護,又不想利用的住戶,可采取政府收購的辦法遷建。
總之,“隴西民居苑”建設科采取先保護、后規劃搬遷的策略。建成前,可將最為完好典型的優秀民居宣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或者將文物部門業已登記的全部民居公布為縣級保護單位。建成后可宣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逐漸申報省級、國家級保護單位。
[1]劉啟泓.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保護問題的探討[J].基建管理優化,2011.04.
[2]郝金連,楊秀峰,李春霞,趙海榮.大同古民居的保護與旅游開發[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