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華 朱云 謝欽 方文奇
(湖南省臨湘市林業局,湖南臨湘 414300)
臨湘市毛竹低產林改造工程效益調查分析
余志華朱云謝欽方文奇
(湖南省臨湘市林業局,湖南臨湘414300)
1992年以來,臨湘市開展了大規模的毛竹低產林改造。到2015年,共完成毛竹低產林24921hm2,占全市竹林面積的62.3%。據調查,全市年均竹材產量從3943.5kg/hm2提高到12461.55kg/hm2,竹筍產量從464.4kg/hm2提高到1642.95kg/hm2,平均產值從1872.9元/hm2提高到6260元/hm2,分別增長了216%、253.8%和234.2%。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臨湘市毛竹低產林改造
1.1毛竹資源
臨湘市地處湘北,素有“湘北門戶”之稱,全市土地總面積17.47萬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9.5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5%,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市),也是全省四個楠竹生產重點縣(市)。境內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適宜竹子生長發育。全市有毛竹面積40000hm2,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及中部,面積集中連片。毛竹面積在666.7hm2以上的有8個鄉鎮,合計38000hm2,占全市毛竹面積的95%。享有“竹器之鄉”美譽的羊樓司鎮,擁有毛竹面積22583.6hm2,占全市毛竹總面積的56.5%,人均擁有毛竹0.32hm2,為全市之最。五里牌鄉鴻鶴嶺林場為省、市共建毛竹豐產林示范基地。
1.2毛竹經營利用類型
1.2.1材用竹林
全市約有25600hm2,占全市毛竹面積的64%,其經營水平大多為二、三類型。立竹量一般在1500~2200株/hm2,平均眉徑在8寸左右。每公頃度產竹筍25kg以下,竹材300~500kg,產值1500元左右。
1.2.2筍竹兩用竹林
這是臨湘市目前重點予以開發的經營類型,約60000hm2左右,占毛竹總面積15%。其經營水平屬一、二類。立竹量在1800~2700株/hm2,度產竹筍1500~2250kg/hm2,竹材15000~22500kg/hm2,產值3750~4500元/hm2。
1.2.3毛竹豐產林
全市約2400hm2左右,占全市毛竹總面積6%。其特點是集約化程度高,單位立竹量較高,年齡結構以3度以下竹為主。度產竹筍3000~7500kg/hm2,竹材22500~37500kg/hm2,產值20000元/ hm2以上。
1.2.4生態防護竹林
全市約6000hm2,占全市毛竹總面積的15%。一般分布在海拔800m以上,山高路遠,經營不便,運輸困難或不宜經營的地方,有的采用劈山撫育,年產值在1500元/hm2以下;有的長期失管與林木混生,灌木雜草繁茂,主要起生態防護作用,處于自生自滅狀態,年產值在750元/hm2以下或基本上沒有經濟效益。
以上經營類型(生態防護竹林除外)并不是絕對的,除了受竹農的生產習慣影響外,還受竹材、竹筍的市場銷路和價格所左右,且隨著經營水平、產品需求的變化而相互轉化。
臨湘市歷來就有經營毛竹的傳統,一直是毛竹主產區群眾經濟的主要來源。回顧臨湘市毛竹低產林改造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2.1試點階段(1992-1994年)
1992年在省林業廳造林處、世行辦的技術指導下,在原龍源鄉明星村建立了20hm2的試驗示范基地。在改造后的第一個大年(1993年),產筍量是改造前(1991年)的2.59倍,留養新竹株數增加57.1%,新竹眉圍增粗了0.4cm,立竹量由1470株/hm2增加到1980株/hm,葉面積指數由原來的2.4提高到5.9。產值從300元/hm2提高到1246元/hm2,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2推廣階段(1995—1998年)
在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從1995年開始在全市推廣毛竹低產林改造技術。由于群眾懷有疑慮,竹、筍市場價格不高,以及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加上沒有制訂切實可行的措施,只停留在一般的號召上,未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毛竹低產林改造進展緩慢。據統計,從1995-1998年,全市投入有償扶持資金30萬元,改造低產林700 hm2,占當時毛竹總面積的5%。
2.3全面實施階段(1995年至今)
1995年,市政府、林業部門加強了毛竹低產林改造工作的領導,并把毛竹低改工作列入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2006年臨湘被確定為全省毛竹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縣(市)。近年來,臨湘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林業的機遇,充分發揮毛竹資源優勢,市委、市政府確立了“發展毛竹產業,建設竹業強市”的目標,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1995年至2015年,全市共低改31920hm2,徹底改變了“毛竹吃露水”的傳統經營習慣。目前經營竹林已成為竹農的自覺行動,林業部門已從宣傳發動轉向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等服務。
3.1墾復
坡度在15°以下的采用全墾,15°以上采用帶墾。大年竹林在冬季墾復,小年竹林在夏、秋季進行。墾復前先清除雜灌,深度大年淺、小年深;立竹周圍淺、無竹空地深。一般深度為20cm-25cm。墾復時盡量不給草便根、筍芽、清除林地內竹蔸,石頭、樹根、老竹草便。為防全墾引起水土流失,全墾時要做到山腰、山腳各保留10m-15m原生植被帶,以利保持水土。帶墾寬度以25m-50m為宜,緩坡宜寬,陡坡宜窄。
3.2護筍養竹
做到不挖草便筍,護養各筍,保護春筍,清除退筍,為了提高竹林產量,每年都留筍養竹,使竹林每年有一部分竹株換葉,一部分竹株孕筍,把“大小年”竹林變為“花年”竹林。
3.3疏筍
每2-3天疏筍一次,疏筍數量控制在竹筍數量的40%-60%,重點疏去退筍,病蟲筍,路中筍,淺竹筍,小筍,歪筍等。
3.4封山育林
實施竹木年齡結構調整措施,做到“砍老留幼、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弱留強",逐步恢復到一、二、三度竹各留30%,四度竹約留10 %,保持立竹在3000株/hm2以上,使立竹分布均勻,生長健壯。
3.5施肥
施用化肥應注意N、P、K的合理配方,孕筍期多施用P肥,出筍前多施用N肥,前期N:P:K為5:4:I,后期N:P為7:3。施肥可采取深翻施肥、溝施或者結合翻土、伐樁時施肥,也可以使用毛竹增產素(ATP)根外施肥。
3.6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強生物控制,輔以化學農藥防治。生物控制主要是通過保護林地的微生物及病蟲害的天敵,比如:保護竹蝗的天敵如蜘蛛、螞蟻、螳螂、寄生蜂、寄生蠅等,使林地變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另外,借助化學防治,一是對被害竹注射甲胺磷,二是采用人尿、殺蟲雙(18:1)誘蝗,主要針對擴散后的5齡跳蝻及成蝗。
3.7鉤梢
在風大的冰凍雪壓嚴重的地方,對毛竹適當鉤梢,可減少竹株風險雪壓,保持竹竿端直,鉤梢時間在10月-12月,鉤梢強度不超過竹冠總長度的三分之一,每株留足15-20盤枝。
4.1標準地調查
1992年,在龍源、五里、羊樓司3個鄉鎮建立了5塊共67.2hm2的試驗示范林,每塊示范林設立2塊0.0667hm2的標準地共10個標準地(表1)。每塊標準地均落實到戶鄉(鎮)林業站技術人員,真實詳細記載投工投資、產量、單價、收入等情況,并于1997年底收回表格。標準地平均立竹量1785株/hm2,平均胸徑8.9cm,平均枝下高5.2m,標準根重18.4kg平均竹材產量3943.5/kg/hm2。年齡結構4、5度(含5度以上)占25.0%。
4.1.1改造前標準地產量產值狀況
由于開展標準地調查時,筍期已經結束,筍的產量只能按照該戶的筍總產量。進行平均計算,其他項目按實測記載標準地基本情況,和標準地1992年產量產值情況。每公頃標準地平均產值1872.9元,留養新竹795株,新竹胸徑9.2cm。
4.1.2標準地投工投資情況
標準地平均每lhm2投I160.5工折合投資2407.5元,施用尿素288kg,折合676.8元,合計總投資2929.05元。
4.1.3標準地產出情況
改造后,每公頃平均產出6260元,是1992年1872.9元的3.34倍,其中冬筍產量是原來4.18倍,春筍產量和竹材產量分別是原來的3.48倍和3.16倍,立竹量從原來的平均1785株/hm2增加到平均2252株/ hm2,新竹平均胸徑從9.2cm增加到9.6cm。
4.2毛竹林低改效益調查分析
毛竹是可再生資源,具有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用途廣、效益好等特點。長期以來在經營上只砍不管,管而不精,使毛竹形成低效,因此實施毛竹低產林改造是毛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首要任務。臨湘市對毛竹采取劈山墾復,合理采伐、挖老鞭埋新鞭,開溝埋青,科學施肥等豐產林技術措施從表中看出新竹胸徑增加0.4cm每公頃立竹量增加467根,產值4387.1值元,投資少效益高對加快毛竹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1竹資源產值
據調查統計,2014、2015年,年均產值180000元/hm2,據此推算,全市40000hm2毛竹,總產值7.2億元,其中竹材產值4.3億元,占59.7%,竹筍產值2.1億元,占29.4%,竹條、毛料、竹殼等副產品7848萬元,占10.9%。
5.2竹加工業產值
臨湘市歷來就有竹加工的傳統,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前,竹加工產品主要是竹家具、竹農具。進入新世紀以來,竹加工業快速發展,產品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到2015年底止,全市有竹加工企業1200多家,從業人員60000多人,年消耗毛竹30多萬噸。主要產品有竹涼席、竹膠板、竹地板、竹墊、竹珠、竹絲等成品或半成品及農家具、竹工藝品等,2015年全年加工產值8億多元,利潤8000萬元,上交稅收980萬元,創匯60萬美元。2006年預計加工產值可達10億元。
5.3竹產業在毛竹主產區中的經濟地位分析
根據調查,在毛竹主產區的鄉鎮村,竹產業是當地工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和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如羊樓司、五里、聶市等鄉鎮,竹資源產值占2015年農業總產值的15%。在竹主產區群眾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毛竹,羊樓司鎮的龍源村、明星村、四合村、五愛村、雙港等村,人均來自毛竹的收入都在800元以上,如羊樓司鎮的雙港村2015年人均來自竹林收入1042元,龍源村1029元。一大批毛竹經營大戶每年收入都達數十萬元,許多竹農依靠竹林走上了富裕之路。
5.4竹是良好的生態經濟型樹種
由于毛竹具有生長繁殖快、經濟效益好、生態功能強、四季常青、形態多姿等特點,‘是集經濟效益、生態功能于一身的林種,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毛竹低改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采用科學的經營技術,產量效益成倍增長,不僅成為毛竹主產區的經濟支柱,而且在生態公益林建設和森林旅游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快臨湘市竹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林業產業化的需要,更是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的需要,而且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