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斌
(內蒙古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突出質量元素 提高質量服務供給 引領光伏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
高斌
(內蒙古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飛速發展,組件產量、電站裝機總量、出口量均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光伏產業長期以來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暴露出諸多問題,其質量和效益問題制約了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引領我國光伏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就要以質量和效益為發展立足點,增強質量供給,轉變發展方式,打造我國光伏制造業邁向強國行列。
光伏制約因素質量供給
我國是全球第一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隨著經濟發展全面進入新常態,在資源約束日漸趨緊、生態環境惡化的背景下,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急需調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提高風能、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比重。光伏發電應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黨中央、國務院將發展光伏產業作為我國的能源戰略選擇,依靠一系列政策、資金扶持,光伏產業迅速發展。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產品制造、出口和應用國。2015年,光伏產業總產值超2000億元,多晶硅產量超16.5萬噸,同比增長21%,硅片產量超過100億片,電池片產量超41GW,同比增長10%,組件產量超43GW,同比增長20.8%;全年光伏產品出口約為145億美元,占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的60%左右;新增太陽能電站裝機15GW,連續三年新增裝機超過1000萬千瓦,累計裝機約43GW,躍居世界首位。我國光伏產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一,但傲人的業績掩飾不住繁榮背后的隱憂,產業發展大而不強、大而不尖,結構性產能過剩,高質量、高技術供給不足,質量隱患開始顯露,產業發展模式不合理等原因嚴重制約著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
2.1產業結構不合理,供給不足、產能過剩現象并存
我國光伏產業存在“中間大、兩頭小”的不合理結構,技術含量和經濟附加值較高的研發環節由發達國家把持,特別是高純度多晶硅、關鍵光伏設備依賴進口的局面仍未改變,高質量、高標準、高技術光伏產品供給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受歐美“雙反”政策影響,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等處于“微笑曲線”中低端環節產能過剩,光伏產業低經濟附加值環節的產能過剩與高質量、高技術的供給不足同時出現。產生這種供需錯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模式粗放,缺乏科學、統一的發展規劃,重復投資、惡性市場競爭導致價低質次的產能嚴重過剩;科技創新能力薄弱,成果轉化緩慢,轉型升級動力不足,高質量、高標準、高技術的產品供給嚴重不足。
2.2質量技術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質量問題逐步顯現
2015年,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對425座太陽能電站進行了檢驗,30%建成3年的電站都不同程度出現了問題,部分電站設備衰減率甚至高達68%,電站生命周期遠遠無法達到國家要求的25年。電站光伏組件背板開裂、涂層減薄、背板燃燒等質量問題,致使國家補貼資金流失,光伏產業投資信心降低,嚴重制約了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降低質量標準和裝機質量要求,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未能嚴格遵循規范開展作業;二是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計量測試技術滯后產業發展,標準“老齡化”現象嚴重,關鍵技術指標與國外先進標準差距較大,檢驗檢測技能力不強,技術支撐力量薄弱,認證認可國際互認程度不高;三是市場準入門檻低,監管體制機制不健全,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競爭,市場環境嚴重惡化。
2.3“棄光棄電”現象嚴重
2015年國光伏電站棄光率超10%,特別是西北地區棄光率達到17.08%,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表面上看,我國電力消費增長趨緩,電力行業整體供大于求,但是從我國電力能源結構上來看,光伏發電僅占2.4%,火電依然是我國電力的主力軍,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光伏發電供給已經不能滿足綠色發展的需要,光伏發電供給嚴重不足。我國光伏電站大多位于西北地區,當地電力消納能力不足,電網輸送通道、智能電力輸送系統落后,導致發電被“窩”;我國電力系統調節能力較弱,光伏發電具有間歇性、隨機性,傳統“計劃”的調度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能源發電的快速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市場和機制沒有完成落實,電力市場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原因是導致光伏電站“棄光棄電”的根本原因。
2.4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吃政策的飯,做燒錢的生意”曾是光伏行業的行話,我國光伏產業缺乏統一規劃,產業發展嚴重依賴政策資金補貼和外貿市場,由于政策補貼機制不健全,導致大量重復投資產業發展大而不強、生而不長,通過財政補貼雖成為產業做大做強的捷徑面對國際市場風險弱不禁風。同時,光伏出口貿易壁壘力度不斷加大,內需不足、出口不暢造成雙重壓力,嚴重擠壓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空間。由于政策補貼力度容易受到宏觀經濟周期等因素影響,光伏產業以補貼"唯馬首是瞻"的發展模式,抵御經濟風險、政策風險、外貿風險的能力極度不足,一旦發生大幅度的調整,整個行業波動極大,不利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對光伏產業的調控政策。
質量是我國的強國之基、立業之本、轉型之要。推動光伏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就要要堅持“質量為先”的基本方針,突出產業發展的質量元素,把光伏產業發展的立足點轉到質量和效益上來,以質量提升促進技術標準的提高,以質量提升塑造良好品牌提高我國光伏產業市場競爭力,以質量提升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結構調整進而提高經濟效益,推動我國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升級。
3.1加強質量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質量技術支撐能力
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是國際工人的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設施,是提升國家科學技術和制造業水平的技術支撐,是促進國際合作和經貿來往的“通用語言”,加強光伏產業質量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提高光伏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加強計量科研與服務,提高光伏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技術能力,加強關鍵計量技術和測量設備研發,為光伏產業提供“全壽命周期、全產業鏈、全溯源鏈、全系統”的計量測試技術服務;強化光伏產業標準引領,完善標準化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快國家標準與先進國外技術標準的對接,加強光伏標準研究,制定一批由我國主導的先進技術標準,用先進標準倒逼光伏產品升級;強化認證認可工作,加大認證認可推廣力度,推廣先進管理方法,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提升我國與貿易國的互信互認水平,形成互聯互通機制,掌握國際規則的“話語權”,促進我國光伏產品走出去;強化檢驗檢測技術支撐作用,搭建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服務企業產品質量提升,以檢驗檢測大數據為光伏產業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持,促進光伏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
3.2實施質量提升工程,促進產業發展實現轉型升級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開始了我國制造強國的戰略規劃,光伏產業裝備制造是新能源裝備領域重要方面,實施光伏產業轉型升級,就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堅持質量為先,全面推進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從源頭提高。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技術研究攻關平臺,以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院所為支撐、政府為導向的科研體系,組織攻克一批遏制我國光伏產品質量和性能的關鍵技術,使光伏產品的可靠性、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推進光伏產業品牌建設,培育一批技術基礎雄厚、產品質量過硬、管理水平先進的產品制造企業、工程施工單位、設計咨詢部門,打造全產業鏈的標桿企業,帶動光伏產業實現質量提升。
3.3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完善光伏產業配套法規和政策,創新監管機制,改變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協調性差的管理現狀。清除以政策補貼和資源占有的小規模、無技術儲備的企業,培育高質量、高效益的企業。加強政府、第三方評估機構、社會的監督力度,減少建設投資方單方主觀評價,讓市場得到充分競爭,提振投資者信心,激活市場活力,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提高企業主體責任意識,加強社會監督力度,構建光伏產業社會共治格局,引導光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強光伏產業市場準入和退出管理,健全光伏產品制造商、光伏電站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設計咨詢單位的質量信用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建立質量安全預警制度,防范化解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在國內外政治、經濟、貿易的深刻變革下,我國光伏產業粗放型的數量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提高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唯一方式,提高核心競爭力,首先就要提高質量,培育品牌,走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質量創新的新路子,要突出質量元素,以質量技術基礎為支撐,以質量提升為抓手,以加強監管為手段,全面引領我國光伏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高斌(1987—),男,內蒙古巴彥淖爾人,助理工程師,工學學士,質量管理、質量檢測、質量技術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