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舉
摘要:俄羅斯對“一帶”與“一盟”的對接采取既支持又有條件、既參與又留有余地的態度。在“一帶”與“一盟”對接中,俄方重視發揮西伯利亞大鐵路作用、加快遠東發展以及促進歐亞經濟聯盟一體化,并且利用中國投資緩解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面臨的經濟困難。與此同時,俄羅斯及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對中國的競爭亦存在擔心,目前不愿與中國進行自貿區談判。鑒于此,中國應與歐亞經濟聯盟就中國成為其觀察員國進行談判,此舉將有利于開展“一帶”與“一盟”對接合作。中國要從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與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開展對接合作。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經濟聯盟;中國;俄羅斯
自習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以后,俄羅斯的態度經歷了沉默觀察暫不表態、有條件地表示支持、同意“一帶”與“一盟”對接三個階段。
2015年5月8日中國和俄羅斯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以下簡稱“一帶”與“一盟”對接)。一年來,俄羅斯國內對此發表了眾多評論,立場迥異,有些建議則被俄羅斯官方所采納。
一、俄羅斯的基本態度
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不支持參加對接。一名俄羅斯學者說,歐亞經濟聯盟是后蘇聯空間國家的組織,與中國無關,“不能讓中國參與進來”。“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總的構想,歐亞經濟聯盟是貿易組織,是統一經濟空間。因此,我們(俄羅斯)的一些伙伴認為,兩者是不能對接的。”俄商務日報《公報》以《俄羅斯正在被拖入“一帶一路”》為標題發表俄專家對“一帶”與“一盟”對接的評論。其副標題是:“中國是如何從俄羅斯手中奪走中亞的?為此中國無須使用武器,只用數以十億的投資即可。”有的俄網民說:“對接對于歐亞經濟聯盟來說是不可能的。與中國應建立特殊關系,但是在歐亞經濟聯盟之外。”“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是不同的重量級。歐亞經濟聯盟是俄羅斯掌舵的聯盟。”《生意人報》發表題為《在通往聯盟的路上拐彎到絲綢之路上》的文章說:“歐亞經濟聯盟與中國的協議主要是聲明性質的,不見得會帶來經濟效果,因為雙方不是談加強對接的具體義務。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的談判在2020年以前難以達成協議,談判的過程可能持續10~15年,因為歐亞經濟聯盟的任何一個成員國都有權停止這個過程。”持這一反對立場的多是一些有極端民族主義思想和傾向的專家學者和公民。
第二種態度是支持對接的。大多數俄羅斯民眾和專家學者認為,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接是一件積極的事情,有利于俄羅斯及其聯盟的發展。一篇題為《中亞和跨西伯利亞鐵路線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競爭者》的文章稱,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優先方向是發展從中國到歐洲的、經過中亞的西部運輸路線,而俄羅斯的運輸潛力(烏魯木齊一奧倫堡一喀山一莫斯科一圣彼得堡一歐洲)被看作是可以利用的鐵路網。關于“一帶”與“一盟”對接的協議“將提高俄中戰略合作水平,為深化俄中運輸合作創造條件,將促進中國東北運輸網和西伯利亞及太平洋俄羅斯的運輸合作”。一些俄羅斯人士認為,“一帶”與“一盟”對接的概念“主觀上是由俄羅斯、原蘇聯空間、中國以及地區和全球形勢特點造成的。俄羅斯歡迎關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認為這是在歐亞地區發展貿易經濟和投資合作的重要方向,俄對中方在制訂和實施對接時準備考慮俄羅斯的利益給予積極評價。主要努力應集中在發展和完善貿易和投資合作、雙邊貿易、地區運輸和物流體系以及建立包括跨境經濟合作在內的互利的基礎設施。例如,應落實《在油氣領域與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的協作計劃》,為中小企業發展建立有利條件、發展它們的生產協作、加深地區生產聯系”。
第三種態度是主張有條件、有限度地參加。不少俄羅斯人認為,“一帶”與“一盟”對接對俄來說有利有弊,俄應該趨利避害。俄漢學家、俄高等經濟學院東方學系負責人阿列克謝·馬斯洛夫稱,“中國的興趣首先是讓中國商品更容易進入歐洲市場,最大限度減少運輸和物流開支。中國還希望以人民幣結算,建立經濟特區減少交稅。俄羅斯不應該百分之百地支持中國方案,只能在利益交織的方面開展合作。這里指的不僅是鐵路的數量,而且是在銀行和金融領域、建設某些超前發展區方面”。他說:“俄羅斯努力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允許絲綢之路無限制地擴張到自己的領土上。我們有自己的項目——歐亞經濟聯盟,有歐亞發展銀行以及其他與民族工業有關的項目。如果我們讓中國商品大量進入俄羅斯市場,那么將影響俄羅斯的生產。同時俄羅斯又不能不進口,因為我們這里商品不足。我們不談一體化,只談與中國的合作,而中國人則喜歡談一體化。”
俄新社發表的題為《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挑戰和前景》的文章,認為“一帶”與“一盟”對接中存在五個挑戰:第一,歐亞經濟聯盟機制薄弱。第二,“一帶”與“一盟”對接缺少協調,有可能轉變為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雙邊關系文件的疊加。第三,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之間對如何對接尚未達成共識,存在風險。第四,俄尚未確定究竟參加哪個經濟集團。現在亞太地區兩大集團正在開展競爭。一個是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集團,另一個是中國領導的全面的地區經濟伙伴關系集團。前者不僅包括商品貿易,而且包括服務和知識產權;后者則對市場準人的具體化和自由化要求不高。俄將參加這兩個經濟集團中的一個,但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立場不一。第五,“一帶”與“一盟”對接應與歐盟對話。“一帶”、“一盟”實施的項目與歐盟的標準是一致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運輸項目都通向歐盟,因此,“一帶”、“一盟”和歐盟應開始就標準問題舉行對話。這篇文章認為,俄羅斯可以參加“一帶”與“一盟”的對接,但主要是將其“作為保障中國向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實施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的手段”。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手段”二字,即文章作者建議把對接作為加強歐亞經濟聯盟的“手段”,而不是形成共同體或一體化。有的俄羅斯學者指出,對接“將既給俄羅斯帶來利益,又帶來風險”。“一方面,將帶來投資和發展。另一方面,將帶來競爭,使中亞國家脫離俄羅斯的影響。”
總的來說,現在俄國內在“一帶”與“一盟”對接問題上持第二和第三種態度的人占多數。其中第三種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被俄政府所采取。
2014年2月6日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海濱城市索契與普京總統舉行會談時,普京表示:“俄方積極響應中方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愿將俄方跨歐亞鐵路與“一帶一路”對接,創造出更大效益。”2015年6月普京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發展戰略的對接有助于加強雙方在高科技、交通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特別是推動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發展,這也是在促進歐亞地區一體化方面邁出的關鍵步伐”。普京總統的講話對于推動中俄兩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方面的合作以及兩國在“一帶”、“一盟”建設中的對接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俄方的策略是,在“一帶”與“一盟”對接中,首先要重視發揮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作用、加快遠東發展以及促進歐亞經濟聯盟的經濟一體化。除普京總統上述表態外,2015年11月6日俄駐華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在北京絲路論壇上表示,俄尤其重視運輸基礎設施的合作,“一帶”與“一盟”對接將給中俄兩國創造實施國際項目的新空間,而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北極航線等跨地區聯運項目都有利于擴展歐亞伙伴關系。
2015年5月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啟動了經貿合作伙伴關系協定的談判,雙方將通過該協定建立貿易便利化的制度性安排,最終建立自貿區。中國一些學者和專家建議,應該把建立自貿區作為“一帶”與“一盟”對接的重要內容抓緊開始談判。因為目前歐亞經濟聯盟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對于“一帶”、“一盟”建設非常不利。2015年1-9月,歐亞經濟聯盟采取13項貿易保護措施,其中關稅和進口配額兩項,征收反傾銷稅11項,而針對中國的就占7項。“中國已經成為歐亞經濟聯盟貿易保護制裁措施的主要實施對象國”。如果不取消這些限制性措施,“一帶”與“一盟”對接合作將受到嚴重影響。
2015年5月,歐亞經濟聯盟與越南正式簽署自貿區協定。此外,該聯盟正在與40多個國家商談建立自貿區問題。而對于該聯盟與中國建立自貿區問題,俄專家學者和官員均認為:俄對此尚未作好準備,與中國建立自貿區的時機尚不成熟,歐亞經濟聯盟暫無與中國建立經濟一體化的計劃。
此外,雖然上海合作組織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表示支持,但只是一種意向性表示,沒有實際舉措。2015年7月在俄羅斯烏法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新聞公報說:“元首們重申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認為上合組織成員國相關主管部門之間開展磋商和信息交流十分重要。”峰會通過的《上海合作組織至2015年發展戰略》,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及“一帶”與“一盟”對接只字未提。去年12月在鄭州舉行的上合組織總理會議的聯合公報說:“總理們重申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發表了關于區域經濟合作的聲明。總理們相信,上合組織成員國與觀察員國和對話伙伴在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等框架下通力協作,將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俄羅斯專家透露,上合組織秘書處從來沒有討論過“一帶”與“一盟”對接問題。
實際上,俄羅斯另有主意。2015年12月2日,普京總統在年度議會國情咨文中建議,就建立上合組織、歐亞經濟聯盟和東盟經濟伙伴關系啟動磋商。梅德韋杰夫總理在鄭州舉行的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會議時重復了這一建議。他說,俄羅斯建議歐亞經濟聯盟、上海合作組織與東盟國家開啟磋商,討論在權利平等并兼顧各方利益的原則上建立經濟伙伴關系。
二、俄采取上述態度的主要原因
俄羅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以及“一帶”與“一盟”對接合作采取既支持又有條件、既參與又留有余地的態度并非偶然。我們在肯定俄支持立場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其兩面性和復雜性。俄采取上述態度的主要原因是:
(一)以歐亞經濟聯盟為依托,使俄羅斯成為未來多極世界中的一極,是俄羅斯的既定戰略。2011年10月普京提出建立“歐亞聯盟”戰略后,俄羅斯一直為此目標而努力。與中國主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開展合作,是鞏固、加強和發展歐亞經濟聯盟的一個步驟、一種手段。俄羅斯主張以整個歐亞經濟聯盟為一方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進行對接。俄羅斯著名學者、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名譽主席卡拉加諾夫認為,歐亞經濟聯盟各個成員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開展雙邊對接“將對該聯盟一體化以及聯盟與“一帶”對接造成威脅。俄羅斯多數專家認為應該簽署混合性質的大協議,即聯盟成員國一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合作。俄羅斯的目的是把絲綢之路經濟帶變成鞏固和完善歐亞經濟聯盟的工具”。
(二)開展“一帶”與“一盟”對接合作,目的之一是利用中國投資緩解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面臨的嚴重經濟困難。2015年1月歐亞經濟聯盟正式啟動以來,整個世界經濟形勢低迷,俄羅斯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下跌和西方經濟制裁而經濟下滑,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及白俄羅斯經濟形勢也出現進入21世紀以來最嚴峻的局面。為了克服經濟困難,歐亞經濟聯盟迫切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量投資。在多數俄羅斯專家學者看來,“一帶”與“一盟”對接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中國提供貸款和投資,進行交通運輸、物流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吸引中國投資,加快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的俄羅斯學者認為:“對中國來說,對接是關于友誼和伙伴關系的政治聲明。而對歐亞經濟聯盟來說,對接是要對中國投資者形成統一的標準和規則。這是用中國的投資加深歐亞經濟聯盟的一體化。”
(三)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之間的競爭是客觀存在,俄羅斯擔心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會影響歐亞經濟聯盟建設。俄羅斯學者認為:“不能絕對說俄羅斯在經濟上不能與中國競爭。因為經濟不僅是投資于國家發展的美元、盧布或人民幣的數量,俄羅斯可以在中亞起利益保護者的作用(不是在政治上而是在生意上)。例如,俄羅斯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有6%的投票權,僅次于印度和中國。哈薩克斯坦只有0.75%的投票權。在實施某個項目時,俄羅斯能夠把投票權少的成員國團結起來影響銀行的決定。從政治、經濟和軍事風險來說,中亞是非常危險的投資地區,而俄羅斯發揮主要力量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能夠起對這個地區投資安全的保障作用。”莫斯科斯科爾科沃學院發展中市場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翁托耶夫認為:“中國公司在中亞越有影響,那里的人們就越擔心。例如,中國公司越是向哈薩克斯坦石油部門投資,哈薩克斯坦青年就越擔心中國起支配作用。”他建議俄羅斯“通過文化、教育,歸根結底通過新聞媒體加強自己的文明影響”。
三、中國應采取的對策
作為“一帶”與“一盟”對接的重要步驟之一,《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在制訂中。據說,歐亞經濟聯盟提出100多個工程項目,其中大多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要求在對接合作過程中實施。基礎設施的一些項目固然要搞,但是不應局限于此。不能為了做表面文章而簽署文件。如果只注重簽署項目投資協議,不注意建立切實可行和有監督、有問責的合作機制,那么項目可能會因為執行過程中投資的資金不足、互利不夠或發現對方誠信不足而停留在文件上。幾年前中俄兩國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年)》雷聲大雨點小、落實很差的教訓,應該避免。對于“一帶”與“一盟”對接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恐怕還是貿易和投資規則的制訂,即雙方的“政策溝通”。上述歐亞經濟聯盟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和保護措施問題,似應盡快解決。其次,鑒于歐亞經濟聯盟暫不愿意與中國進行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但表示將來可能與中國建立自貿區,中方應予以理解,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水到渠成。本文建議中方與歐亞經濟聯盟就中國成為歐亞經濟聯盟觀察員國問題舉行談判。如果中國成為歐亞經濟聯盟觀察員國,將十分有利于“一帶”與“一盟”開展合作對接。第三,中國不能在“一帶”與“一盟”對接中只起一個投資者的角色,而要從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與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開展對接合作。對于歐亞經濟聯盟某些成員國存在的所謂“中國威脅論”,應在“一帶”與“一盟”對接合作中努力消除。第四,支持普京總統提出的關于上海合作組織、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東盟建立經濟伙伴關系的建議。雖然這一建議的具體內容尚不清楚,但總的來說,此建議與我國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精神和原則是吻合的,也有利于“一帶”與“一盟”對接合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