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留科夫+托卡列夫


摘要:目前,俄東部地區石油天然氣產量持續增長,俄中合作是保持這種增長勢頭的重要前提條件。俄中天然氣合作的優先方向是:通過“西伯利亞力量”管線向中國供氣、合作建立液化天然氣生產企業和開展天然氣化工項目合作。俄中石油合作優先方向是:通過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管線支線向中國供油、進行石油勘探和開采合作、開展石油化工項目合作。此外,俄中合作生產油氣部門所需技術設備也是合作優先方向之一。這種合作既要考慮到雙方的國家戰略利益,也要考慮到地方的利益。
關鍵詞:俄羅斯.中國.石油.天然氣
石油天然氣部門對于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部門保障了俄羅斯財政稅收收入的一半以上,俄外匯儲備的主要部分是石油和天然氣部門實現的。石油天然氣部門對于產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石油天然氣部門在操作層面存在一系列問題(諸如生態問題、稅基問題),無法為促進開采地區的穩定發展和實現潛在效益向現實利益轉化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
一、俄東部地區石油和天然氣綜合體的發展
目前,俄東部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量是持續增長的(見表1)。俄羅斯與亞太地區國家開展合作首先是與中國合作,是保持這種增長勢頭的極為重要的前提條件。2014年西伯利亞(包括西伯利亞聯邦區和遠東聯邦區)的石油開采量達到7100萬噸(約占俄羅斯石油開采總量的13.5%),天然氣開采量為470億立方米(約占俄羅斯天然氣開采量的7.4%)。
現在,東西伯利亞是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量增長最迅速的產區。據預測,到2035年前,西伯利亞在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綜合體中的作用將繼續增加。因此,在2035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規劃中,推測東西伯利亞的石油開采量將增至6100萬~6900萬噸(2030-2035年),遠東聯邦區石油開采量將增至3400萬~3800萬噸(總量將超過1億噸)。在2035年俄羅斯東部地區的天然氣開采量將超過1800億立方米。結果是,俄羅斯東部石油的開采將占全俄開采量的20%多。
在東西伯利亞將繼續開發石油產區,包括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西北部的瓦恩科爾斯克一蘇祖恩斯基集群、埃文基的尤魯布切諾一多霍姆斯基和庫尤穆賓地區,以及在伊爾庫茨克州和雅庫特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沿線地區(上涅瓊恩、塔拉干、中博杜沃賓、尤魯布切諾一多霍姆斯基礦區)。遠東繼續實施薩哈林1號和薩哈林2號項目,并開始開采薩哈林島大陸架上的新產地。
對于西伯利亞經濟發展來說,重要的不僅是碳氫原料開采規模的增長,還要增加石油天然氣企業對石油服務業及相關部門和產品的需求。開發新的石油和天然氣項目將導致鉆探、建設和安裝工作及對設備和材料需求量的增加。
俄東部地區石油天然氣行業的發展促進了廣大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東部地區石油天然氣行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合作,首先是與中國的合作。實際上,俄羅斯非常感興趣在石油天然氣行業各領域開展與中國的合作,其中包括:
向中國市場供應碳氫原料(石油、管道輸送天然氣、液化天然氣);
俄羅斯和中國共同實施開采和加工碳氫原料的項目(包括石化產品);
在俄羅斯領土上建立聯合企業,生產開采和加工碳氫原料的設備,也可以進口此類設備。
目前,一系列項目正在實施,這些項目在上述幾個方面已初具規模。
二、天然氣工業合作的優先方向
(一)通過“西伯利亞力量”管線供應天然氣
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力量”的建設和后續利用是發展天然氣領域合作的一個關鍵因素。2014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了東線(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供氣合同。合同期限是30年,規定俄羅斯向中國輸氣量逐年增加,最終達每年380億立方米。按照合同,供氣從2019-2021年期間開始。這是俄氣公司歷史上最大的一筆供氣合同,合同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將供氣1萬億立方米。
“西伯利亞力量”管線是伊爾庫茨克和雅庫特天然氣開采中心的統一輸氣系統,將開采中心的天然氣通過哈巴羅夫斯克輸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第一階段將建成雅庫特一哈巴羅夫斯克一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氣管道的干線;第二階段,將通過天然氣管道使伊爾庫茨克中心與雅庫特中心實現聯合。
中方在很多方面的利益是與提高供氣的安全性(比較而言是相對便宜的,例如,與液化天然氣相比)相關的,并且管道輸送為解決一系列生態問題創造了前提條件。俄羅斯從東部地區天然氣工業發展中獲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西伯利亞力量”一期工程就需要1.1萬余名工人和技術人員,在管道使用過程中將需要約3000人。
俄氣公司在國家東部地區業務的拓展為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創造了前提條件。須特別指出,建設天然氣運輸系統保障了天然氣化的順利實現。除此之外,建設新的天然氣開采中心將提高當地居民的就業率。目前,俄氣公司正在組織專門的教育機構培訓專業人員,力促編制新的教育綱要。
在俄東部地區,將要建成大規模天然氣基礎設施,這為西伯利亞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在此情況下,應該考慮到,主要分布在俄羅斯歐洲地區和烏拉爾聯邦區的冶金企業、鋼管企業和機械制造企業得到了大量訂單。對于俄羅斯天然氣部門來說,與中國簽訂的該項協議為供氣開辟了新的更有前景的方向,使傳統的供氣線路更多樣化。
在中國投資商參與下實施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天然氣項目是建設生產液化天然氣的工廠,產能為每年1650萬噸,位于亞馬爾半島的南塔姆別伊斯基天然氣田。根據2013年末的情況,該氣田已探明儲量達9270億立方米。該項目由亞馬爾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實施,其股東分別是:諾瓦泰克有限公司(60%)、法國托塔爾公司(20%)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20%)。
2014年,亞馬爾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了供應液化天然氣的合同。合同規定,年供應液化天然氣300萬噸,期限是20年。
(二)天然氣化工項目合作的發展前景
天然氣開采和運輸能力的發展為組織新的加工生產創造了前提條件。東西伯利亞很多碳氫原料產地的資源都含有多種成分,因此,必須合理利用大量的伴生油氣、乙烷、氦和天然氣凝析油。
按照俄天然氣公司的計劃,東西伯利亞開采的天然氣大部分將被運往阿穆爾天然氣加工廠進行加工。該廠是全俄最大的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加工企業之一,其計劃年加工490億立方米天然氣。該工廠還大規模提取氦,年產達6000萬立方米。
阿穆爾天然氣加工廠是在歷史上最大的合同框架內從東線向中國供應天然氣技術鏈條上的重要環節。雅庫特和伊爾庫茨克天然氣開采中心開采的多種成分的天然氣將通過“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運往該工廠。在天然氣加工廠,將從天然氣中分解出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和氦,這些對于天然氣化工和其他工業部門是十分珍貴的原料。被加工后的天然氣將供應給中國。
俄氣公司已經開始建設阿穆爾天然氣加工廠,工廠的建設需要大量投資,并能創造許多新的就業機會。該項目為阿穆爾州和其他遠東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在建設阿穆爾天然氣加工廠的高峰期將有近15000人參與,建成投產后將創造約3000個就業崗位。
阿穆爾天然氣加工廠在技術上將與碳氫化合物深加工企業建立友好聯系。目前,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公司“西布爾”正在研究建立碳氫化合物加工企業的項目。計劃建立生產聚乙烯的工廠,產能達200萬噸:一期工程計劃于2021年投產(120萬噸聚乙烯),二期工程計劃于2024年投產(80萬噸聚乙烯)。
與中國伙伴的合作將促進西布爾公司此類項目的實施。因此,2015年末,西布爾公司和中石化公司締結了協議,中石化公司作為持有10%股份的戰略投資者成為西布爾公司股東之一。協議鞏固了兩個公司之間的合作,對于中石化和西布爾公司來說都產生了附加值。兩個公司間更為緊密的合作與投資將促進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這必將鞏固其在市場上的地位并加強俄中兩國之間的戰略合作。
三、發展石油綜合體合作
(一)向中國供應石油
向中國供應碳氫原料的第一份最大規模的合同是2009年由羅斯石油公司締結的。當時,合作伙伴商定在20年時間內供應3億噸石油。協議條件之一就是由中國發展銀行提供250億美元貸款。投資主要用于發展東西伯利亞的開采項目,以及建設向中國輸送石油的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輸油管道。
2013年、2月,羅斯石油公司與中國達成協議大規模增加向中國供應石油。目前,俄羅斯每年通過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系統支線向中國供應約1500萬噸石油。
(二)石油勘探和開采合作
俄羅斯和中國第一次合作實施開采碳氫原料項目是羅斯石油公司和中石化公司收購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從一定意義上說,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是羅斯石油公司與其中國伙伴加強合作機制的一個試驗場。接下來,中石化獲得了邀請,進入羅斯石油公司的一系列其他項目。
于是,維寧石油聯合企業在薩哈林3號項目框架內對有前景的產地進行地質勘探。維寧區塊位于鄂霍次克海薩哈林島大陸架,其面積為5300平方公里。在羅斯石油項目(與中石化公司合作)框架內,對位于薩哈林大陸架的維寧區塊進行地質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北維寧地區凝析氣產地。按照俄羅斯對C1和C2的分類標準,評估其儲量為354億立方米天然氣和320萬噸凝析油。根據發現產地的事實,中石化和維寧石油公司的聯合企業獲得了勘探和開采碳氫原料的許司。
2015年9月,羅斯石油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簽署了共同開發尤魯勃切諾一托霍姆和魯斯科耶油氣田的合作框架協議。協議規定中石化將有權收購東西伯利亞石油天然氣公司和秋明石油天然氣公司49%的股權。這兩家公司擁有尤魯勃切諾一托霍姆和魯斯科耶油氣田的開發許可證。
上述兩個油氣田發展前景廣闊,并且位于羅斯石油公司的重點經營地區。共同開發這些原油儲藏將使羅斯石油公司和中石化公司降低項目運營風險。合作也將在資金、技術和實施能力等方面提升完成項目的實力。
預計,中國承包商將參與在勘探和開發遠東大陸架石油天然氣產地時的鉆探工作。例如,馬加丹海洋石油天然氣公司、利祥斯基海洋石油天然氣公司與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就2016年在鄂霍次克海域的馬加丹1號和利祥斯基兩個區段鉆探兩個油井事宜達成協議。
建議安裝半潛式鉆井平臺“南海—9”的中海油公司的技術和經濟兩項指標綜合評定獲得通過,贏得競標。該公司完成的安裝工作符合俄羅斯和國際審計要求。
吸引亞太國家合作伙伴參與完成此次工作符合羅斯石油公司的發展戰略,其目的是確保最有效地勘探和開采碳氫化合物。使用中海油公司提供的鉆探設備可保證為該項目提供最佳的物流服務。羅斯石油公司將繼續積極利用中國正在發展中的鉆探市場和石油服務業技術。
(三)在碳氫原料加工領域的合作
從形成附加值(其中包括俄羅斯境內)和增加資源部門發展的社會經濟效益角度看,在加工碳氫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進行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羅斯石油公司和中石化公司簽訂了關于在東西伯利亞實施石化工業項目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將擴大羅斯石油公司和中石化公司在開發尤魯勃切諾一托霍姆石油天然氣集群資源基地方面的合作,并提出研究建立加工天然氣及其液態聚合物聯合企業的可能性。備忘錄還指出,在博古恰恩和安加爾斯克的天然氣綜合體年產能可能達到100億立方米天然氣,300萬噸乙烯和約600萬噸聚合物及石化產品。
開發和合理利用東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資源,為俄羅斯化學工業實現質和量的飛躍創造了有利的資源條件。在東西伯利亞發展大型天然氣工業企業是最重要的經濟任務之一,應該通過國家激勵措施推動其實施。一方面,大力扶持有效利用天然氣資源和建設新的天然氣化工綜合體的投資項目(包括給予經濟、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發展和推動國內市場對不同種類化工產品的有效需求。在發展東西伯利亞天然氣化學工業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方向是集約發展內部市場。
另一個大型的聯合項目是在遠東建立東部石油化工綜合體。羅斯石油公司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就向CCPC法定資本投資問題和合作建設東部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問題達成了協議。
協議的主要條件涉及擬議中的使羅斯石油公司獲得CCPC30%的股權。該條件首先決定了協商的價格、合同的結構和集團化管理的問題。協議涉及了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擬收購東部石油化工綜合體的控股權,以及確定了投資的主要階段。上述協議締結后,羅斯石油公司吸引戰略伙伴參與東部石油化工綜合體項目,并在項目的實施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東部石油化工綜合體項目規定在遠東聯邦區建立大型的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綜合體。項目的實施可以解決地方財政赤字問題、遠東聯邦區高燃油價格的問題,并為在遠東地區建立石化集群奠定了基礎。東部石油化工綜合體也可以最高效地利用亞太地區市場形勢并以高附加值出口終端產品。
目前,正在實施一系列綜合舉措以籌備建設一期和二期工程項目。在一期工程項目中,計劃形成石油加工能力(每年加工原油1200萬噸)獲得燃油(汽油157萬噸、柴油600萬噸、煤油79萬噸、輪船燃料14萬噸)。二期工程項目提出形成石油化工生產能力(每年加工原料340萬噸),生產如下產品:1.聚乙烯(85萬噸)——用于生產各種塑料薄膜和管材;2.聚丙烯(80萬噸)——用于生產家具和醫療用品;3.丁二烯(20萬噸)——用于生產合成橡膠;4.苯(23萬噸)——用于生產藥品、各種塑料、合成橡膠及染料;5.單乙撐二醇(70萬噸)——用于生產各種家用產品(合成纖維、溶劑等)。
在二期工程階段須進行制訂項目文件的工作,對建設石化綜合體的場地和基礎設施進行工程勘測(鐵路、異地公路、供水設施、石油管道及支線、電網設施)。在一期和二期工程項目建設中總投資額約為6600億盧布。
在俄羅斯和外國的分析者看來,東部石化綜合體建設具有一系列優勢:自身原料的全力保障、位于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線附近并臨近出海口、臨近銷售產品的最大市場——亞太國家。
俄羅斯資本也可以參與建立中國境內的加工企業,如在天津市南港工業區建設煉油和石化聯合體項目。該項目將建立中俄東部石化公司(在天津市),該公司是羅斯石油公司(占49%股份)和中石油公司(占51%股份)的聯合企業。
2013年,俄中政府簽訂了合作建設和利用天津煉油和石化工廠的項目,賦予其三項特權:獨立進口原油、無障礙出口石油產品和石化產品、在國內銷售聯合企業的石油產品和石化產品。這些權利的實現能增加項目的投資與經濟效益。
該工廠對石油進行初加工的能力達1600萬噸,深加工超過95%。在項目框架內,提出建設大型石化裝置,其中包括熱解設備。項目還提出建立由300個加油站組成的銷售網。
2014年,在天津商定了該工廠投產和為加工供應石油的進度表,該進度表規定企業在2019年末投產。
四、石油和天然氣部門所需設備的生產
在俄羅斯(特別是在西伯利亞),為保障石油和天然氣部門需求而建立新的生產企業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大量進口設備和服務,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國家限制向俄羅斯供應某些石油天然氣設備之后,這種設備的進口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俄羅斯能源部的資料,在生產常規石油時使用俄羅斯國產技術設備的比重達80%,在開采難度較大的油氣田時使用俄羅斯國產技術設備比重下降到40%~60%;而在實施大陸架項目時,其比重甚至低于20%。限制對俄供應設備不僅制約了大陸架項目的開采,還限制了常規產地原油的開采。俄羅斯現有200多家企業生產石油天然氣設備,大部分設備將實現進口替代,但是在時間上不會早于2018-2020年。
在現在正在使用的石油天然氣設備中進口比重很大,為滿足石油天然氣部門的需求必須發展本國此類設備制造業,從而為俄羅斯制造業公司創造可能的發展機遇(從發展地方承包商和供應商的角度)。開采規模的增長為發展俄東部地區的此類制造業創造了必要條件(見圖1)。
預計西伯利亞地區碳氫化合物開采量將顯著增長,在這一地區建立生產石油天然氣設備的俄中合資企業將十分有前景。
俄聯邦烏德穆爾特共和國擬定實施的項目,是發展俄中企業合作生產石油天然氣領域設備的典范。2015年,烏德穆爾特的伊熱夫斯克鉆機控股公司與中國伙伴簽訂了兩份協議:
與CK石油裝備有限公司(已加人中石化公司)簽訂的關于在烏德穆爾特共同生產移動鉆探設備協議,供應第一批機械裝備價值200萬美元;
與宏華國際有限公司簽署的關于共同生產油氣田鉆探的抽氣設備協議。
在烏德穆爾特,在伊熱夫斯克鉆機控股公司的基礎上,與中國企業CK石油裝備有限公司面向俄羅斯市場共同生產移動鉆探設備。在汽車或者拖車起落架載重量170噸基礎上為石油鉆探生產移動鉆井設備。已達成的協議規定,逐步使生產本地化,包括在烏德穆爾特生產所有鉆探設備的主要金屬結構,以及生產鉆探設備試驗架。
從加快石油天然氣部門發展對西伯利亞地區社會經濟效益角度來看,俄東部地區這些項目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為組織和進行這些生產,尋求俄羅斯伙伴是問題之一。
目前,西伯利亞地區此類成功的高技術公司中,杰尼特公司(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較為突出。該公司從2001-2002年開始從事石油天然氣業務:組織專業的設計局研發水平和定向鉆探設備。目前,杰尼特公司為石油天然氣企業提供了一系列制造復雜設備的工程技術服務。其產品包括:原油加工設備、井下設備、鉆探遙測系統、石油天然氣儲存設備、多級壓裂設備。最重要的是,該公司不僅從事設備生產,還進行設備研發。
在西伯利亞地區建立新的生產綜合體(包括科技綜合體)以滿足礦物原料綜合體的需求,能夠有效促進和發展西伯利亞地區的工業潛力和人力資本,從而擴大礦產資源開發為當地居民帶來的社會效益。因此,應該為礦物原料綜合體建立和發展高技術供應商創造良好條件,這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為了增加地方企業在供應石油天然氣領域產品和服務方面的作用,應做到:
1.研究和實施擴大石油開采設備生產規模和服務規模的綱要,包括外國伙伴的參與;
2.加強地方政府的管理作用(激勵地方供應商的發展、促進當地供應商與石油天然氣企業建立聯系、編制方案并監督方案的實施);
3.廣泛吸引科教綜合體參與實施俄羅斯企業的創新方案。
發展石油服務業,加強生產設備、材料和零部件的實力將有利于石油天然氣部門的發展,為俄東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穩定、可持續的貢獻。這種做法將極大地減少對石油價格走勢、國家對石油天然氣行業的稅收政策、某個大型油氣田的開發狀況等因素的依賴。
五、主要結論
俄羅斯的戰略利益不僅與向亞太市場供應石油天然氣有關,還取決于生產和供應碳氫原料深加工產品,其中包括在合作項目框架內進行生產并面向國內外市場。在外國伙伴參與下,建立合資企業可以實現互利合作。在這方面,無論是在開采碳氫原料,還是在對這些原料進行綜合深加工領域的項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于在俄羅斯領土上配置系列生產的決議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這方面的工作。中國提出在12個經濟部門輸出生產能力的倡議,包括建筑業、機械制造業、船舶制造業、化學工業。中國企業在遠東領土上的活動應該符合俄羅斯的生態要求以及技術規范。
在與中國相鄰的邊境地區建立工業區,賦予其便利的稅收和通關環境,從而促進俄羅斯東部地區工業發展。在一些需求大量原料和電能的部門和生產領域配置中國企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在石油天然氣部門合作框架內,中方利益很大程度上在于提高碳氫原料供應穩定性,并為解決一系列生態問題創造前提條件。在中國面對的能源安全威脅和挑戰中,包括能源資源進口多樣化不足、從近東地區進口具有不穩定性,這使得中國的戰略利益依賴于當地的形勢,必須保障石油和天然氣海洋運輸的安全性。中國與俄羅斯發展在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將大大降低這些風險。
重要的是,在發展中俄合作過程中要考慮到地方的利益。對開采油氣的地區來說,重要的不僅是原料開采本身,更重要的是對碳氫原料的開采和加工對于西伯利亞地區社會經濟效益進行總體評估。
上述建立新的能源基地的項目和計劃正在實施,現在還難以對其效益進行評估。這需要有大量事實,包括碳氫原料價格走勢(俄國內市場和亞太國家市場)、俄中兩國經濟發展速度、公司投資潛力等。在任何情況下,重要的是,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應有利于大公司,還要充分考慮到各地區和當地居民的利益。這意味著:
1.應該無條件地遵守生態要求;
2.吸引地區勞動力,提高其專業化水平,發展人力資源;
3.不僅應該增加產品出口,還應將生產的大部分產品用于當地需求;
4.大力吸引當地供應者和承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