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優素福·伊瑪姆若達
摘要: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及其對歐亞大陸的重要性表現為:在全球文明方面以共同發展(與平等伙伴)的形式回應西方的“干預責任”、象征著世界經濟和貿易平衡發展時代的來臨、合作的平等原則成為歐亞的新共識、中亞古老的貿易傳統得到復興、雙邊合作更加緊密。
關鍵詞:一帶一路;歐亞大陸;塔吉克斯坦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出席上合組織峰會期間,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個月后(10月3日)他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一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提出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乍一看,這兩項倡議似乎僅僅是把中國西北部、東南部與上海合作組織國家、東盟國家聯系起來。然而,塔吉克斯坦國立大學專家組仔細研究了“一帶一路”戰略,筆者認為,它們不僅具有跨地區特征(東南亞一中國一中亞),并且有全球性的考量。據我們分析,實施這一戰略至少有五個方面的現實意義。
一、全球文明方面
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許多人認為是西方世界的勝利,北約開始通過東歐向原蘇聯國家擴張。這些(實際是新殖民主義的)意圖的美好愿望是促進民主、人權、法治等。在后蘇聯空間自己促進民主價值觀的形成和法律意識的加強是美好意愿。然而,當北約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而是以從外部強加的方式,不考慮國家的政治文化情況和社會傳統,那么它們就變成了意圖干涉主權國家的內部事務的非地區內參與者。法國醫生和外交官貝爾納·庫什內《干預責任》(1987年)一書的內容清楚地證明了這個想法。他認為,民主國家為保護人權不僅有權利,而且有責任不顧他國主權干涉他國事務。這種論點促成了上個世紀90年代國際法中“人道主義干預”概念的出現和后續擴展,認為為防止當地居民的人道主義災難或種族滅絕,使用軍事力量或在其領土上支持任何勢力反對他國是合法的。同時,認為主權不僅是政府的特權,也是其職責成為擁護者的立場,我們強調,這種論點(《干預責任》)的廣義解釋,導致了在上世紀末和21世紀的頭十年后蘇聯空間、近東、中東和北非地區某些國家的不穩定。專家認為,1999年北約對南斯拉夫的軍事行動是新時期的人道主義干預。
蘇聯解體后,在一系列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顏色革命”(格魯吉——2003年,烏克蘭——2004年,吉爾吉斯斯坦——2005年)特別是安集延事件(2005年5月)的推動下,東方國家特別是后蘇聯空間國家,從盲從西方的“人權”觀點,轉變為把“人權”觀點與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進行比較分析。
在世界各地引發和支持“顏色革命”,以及在阿富汗(2001年)和伊拉克(2003年)公開進行軍事干預,為推翻敘利亞總統的合法政權在保護“權利和自由”的口號下空襲該國,移民和流離失所的人數大量增加導致這一崇高理念的價值被冷卻。而此時東方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價值在提升,互相不干涉對方的內部事務、平等互惠互利原則得到重視。2004年,大部分東方國家(中國、印度、緬甸、不結盟運動國家等),共同慶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制定50周年。
因此,有必要考慮啟動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全球文明方面以共同發展(與平等伙伴)的形式作為東方建設性回應西方的“干預責任”。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許多方面讓人想起偉大的絲綢之路在中亞和中東國家形成時期,當時中亞和中東國家從亞歷山大大帝“手持利劍”東征開始身陷戰爭200年。經過200年這些無休止的戰爭后,從東方來了皇帝的使者,手里拿著絲綢,希望所有人進行廣泛互利的貿易。
二、使世界貿易恢復平衡方面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目的在于糾正世界貿易中長期存在的,從地理大發現時代就出現的全球失衡,而海洋是歐洲的延展。16-21世紀初,500年來海上貿易通道比陸路商道占優勢。本世紀初一些客觀原因使世界貿易恢復平衡:
(一)陸路商隊分為幾個獨立的線路:
1.汽車貿易路線;
2.鐵路貿易路線;
3.管道(石油和天然氣管道)路線;
4.光纖路線;
5.空中路線。
(二)高鐵時代的開啟,在速度和運價上比海上集裝箱運輸的競爭力大。
(三)大型區域組織(東盟一上海合作組織一歐盟)的存在,調節過境關稅和成員之間的貿易,不僅是水上的,特別是陸路的,恢復等價。
(四)中國的金融和經濟狀況良好,作為中間的地區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的火車頭,確保平衡的恢復。
(五)天然海上障礙(馬六甲海峽和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海嘯、海盜、恐怖主義的威脅等)的存在。
這些及其他因素證明了這個戰略對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特別是它的跨歐亞大陸陸路部分。
新的全球銀行——亞投行的目的是實現這個全球使命。
歷史上,這個戰略的復興時代是在唐朝,象征著世界經濟和貿易的平衡。在300年間陸路貿易商隊運送絲綢、瓷器和其他商品從長安(當時的世界大都市)出發,經過沙漠、草原和綠洲到達地中海的東部港口或黑海港口,而海上貿易船只從廣州港出發,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停靠在波斯灣和紅海的港口。這是全球貿易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平衡的輝煌時代。
三、發揚“上海精神”方面
在中國,西北地區的社會政治進程歷來對國家有命運攸關的意義,因此自中央集權的漢唐以來中國領導人特別重視這些進程。由于蘇聯解體該地區形成新的地緣政治格局,這就要求中國領導人制定和實施周密考慮的政策。這些深思熟慮的政策的標志是不僅成功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并在邊境地區加強信任機制,但最重要的是建立和穩步加強區域組織,其最初名為“上海五國”,在新世紀命名為“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上合組織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首次提出遵循“上海精神”的原則,它被記錄在該組織的創始文件中。15年來,上海合作組織的“上海精神”在六國合作過程中已成為一種寶貴的經驗和無可爭辯的精神財富,并在確定新的區域合作模式和雙邊關系中具有切合現實的和獨一無二的意義。而很快印度和巴基斯坦(伊朗稍晚)加入上合組織,“上海精神”依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歐亞的新象征。上海合作組織自成立以來,作為好客的主人開始耐心地對待非地區內的“客人”一競爭者(北約),依據他們的“理由”,在該地區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的艱苦斗爭,給予它們使用必要的基礎設施。然而,非地區內競爭者評定地區內大多數國家為“失敗的國家”,沒有達到“民主國家”的標準,支持強行更換政權以便于制定與其關系的清晰政策,它們的表現傳導著“干預責任”政策元素。2005年7月5日在阿斯塔納上海合作組織首腦會議上通過宣言,要求美國確定駐扎在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美軍撤出期限(當年,為支持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展開軍事行動而允許美軍進駐的)。
在美軍及其盟友最后撤離前一年(2014年12月),中國宣布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這是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針對區域發展的倡議。而此時,不僅在當地居民中,而且在整個上合組織空間內北約的價值觀已明顯找不到廣泛的支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傳統社會不贊成強制改造,提倡通過發展經濟和改善國家結構的方式逐步進化。
“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實施,成功涵蓋了上海合作組織空間,用相應的建設性回應西方通過軍事力量和霸權努力保持其統治的愿望。“一(經濟)帶”的三個主要線路中的兩個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領土(中國一蒙古一俄羅斯;中國一中亞一歐洲)。目前,如果歐盟只是在戰術上解決了全球移民(因“干預責任”政策出現的)問題,而經濟帶路線通過加強絲綢之路沿線國的國民經濟的方式,希望在戰略上解決世界(歐亞)移民問題。順便說一句,統一的絲綢之路(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簽證的使用將是對歐盟申根簽證制度的反應。
四、中亞古老貿易傳統復興方面
在上個世紀末,中亞新的地區和平的建立導致所有現有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體系在廣袤的歐亞大陸重新構建。隨著邊界問題的成功解決,并建立和加強地區組織(“上海五國”、上合組織),平等地調整和擴大雙邊互利經貿關系。
在國家主權發展的25年里,沒有一個世界組織或區域組織制定過一個計劃或項目來等價補償沒有出海口的中亞國家。而“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的大規模實施將為中亞地區各國彌補這一地緣經濟因素的損失。現代多式聯運中心網絡的廣泛創建,涵蓋了所有路線種類的陸路貿易:從公路、鐵路到航空、管道,在中亞,方便的不僅是它能夠進入世界港口,而且它們反向連接本國國民經濟。一方面,建設天然氣管線分支(如從土庫曼斯坦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和從哈薩克斯坦通往中國的石油管道)、輸電線路和其他地區內的、跨地區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另一方面,亞投行的職能作用和它的管理、金融資源讓我們對地區內國家與中國大項目的成功合作感到非常樂觀。
從歷史上看,中亞國家積極參與中國的發展戰略。最初與“西部邊區”進行“絲綢與馬”的貿易,漸漸成為絲綢之路。因此,從長遠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將變成整個歐亞大陸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傳動帶。
五、塔吉克斯坦和中國在絲路帶框架內的雙邊合作方面
最后,充分參與這個戰略是塔吉克斯坦主權發展的一個極好的機會。目前,塔吉克斯坦國立大學專家組制定了一個大項目“塔吉克斯坦——絲綢之路中間商”,旨在絲路帶實施過程中實現平穩一體化。
只有一條公路通往中國明顯不足,所以我們制定了新的補充項目,通過帕米爾高原北部修建通往中國的公路和鐵路。
很多國家都在加快編制國內項目以便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并從亞投行獲得貸款,我們的“塔吉克斯坦——絲綢之路中間商”項目目前涵蓋了至少十個方面以便于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積極參與其中:
(一)制定和實施新的公路、鐵路線路,杜尚別一喀什的公路,通過卡拉特金山谷建設鐵路要解決幾個戰略任務:
1.促進塔吉克斯坦這個山谷的工業化;
2.希望這個山谷因發展基礎設施而繁榮;
3.推動采礦業(以那扎爾艾拉克煤礦和圖爾比的霞石正長巖礦為基礎)快速發展;
4.最重要的是解決戰略任務——地緣隔離國家的出口,并使其成為中轉區等。
(二)加快穿越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第四條中亞一中國天然氣管道的建設。
(三)研究從土庫曼斯坦天然氣產地沿塔吉克斯坦一中國鐵路建設第五條天然氣管道的可能性,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中國政府推薦這條路線。
(四)在丹加拉自由經濟區建立南部多功能中心,它具有下列作用:
1.為塔吉克斯坦南部和中部建立倉儲終點,存儲來自中國(通過庫利馬口岸)的貨物;
2.依托現在修建的石油加工企業建設加油站網絡。
(五)在苦盞自由經濟區建立北部多功能中心,要特別注意:
1.為國內蓬勃發展的商業建筑和苦盞新的衛星城(展望前景有20萬居民)的建設生產建材;
2.以出口為主的農產品的加工。
(六)依托歷史悠久的伊斯塔拉夫尚市居民的商業活動,為全國的需要在該市建設貿易和物流中心。
(七)在吉薩爾和下噴赤建立建材中心。必須把下噴赤建材中心和吉薩爾建材市場聯系起來,以便于及時地出口到阿富汗。
(八)擴大瓦爾佐布地區的旅游休閑區。2009年塔吉克斯坦政府令宣布瓦爾佐布地區為旅游休閑區。迄今為止,建設了200多項旅游基礎設施,但他們沒有現代化的管理和營銷技術。因此,有必要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在該地區建立旅游資源咨詢中心。
(九)在法扎巴德地區建設肉類加工集群。在法扎巴德地區正在著手建設生產家禽產品的企業,還須增加其他肉類(牛肉、羊肉等)的生產。本集群對于糧食安全中的肉類儲備是必需的,首先是滿足首都的需求。
(十)在伊斯卡什姆自由經濟區建設珠寶集群。該集群將面向中國和印度市場,它們是世界珠寶首飾的最大消費市場。伊斯卡什姆的寶石經過三千余年的開采還沒有枯竭,為了充分挖掘其數十億美元的潛力,國家應給予政策支持和吸引外國投資。
25年來,塔吉克斯坦成為友鄰中國打擊恐怖主義和來自南方的極端宗教主義的緩沖區。同時,我國嚴格遵守打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的原則,因此對于友好的中國來說,進一步提高塔吉克人民的福祉符合其國家利益。
從歷史上看,在大唐帝國時期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先后被稱為“薩爾特哈瓦克”、“薩爾特巴烏爾”、“薩爾塔克”,于是“薩爾特”成為塔吉克人的第二稱呼。因此粟特人(塔吉克人的祖先)成為大多數商隊的領導人。他們與中國人民交好,為此切實關心絲綢之路的安全和穩定。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帶一路”戰略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在所有的歷史時期都維護世界穩定,專注于平等互利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和干涉主權國家的內政。因此,這種人文主義理念有越來越多的贊美者和擁護者,不僅在絲綢之路重建地區,而且在世界各地。在這一戰略開始實施前,通過修建一個統一的全國公路網和電網,鄰近的塔吉克斯坦人民已獲得與友好的中國人民合作的利益,將歡迎勤勞可愛的中國人民及其英明的領導人所有的建設性倡議。
我想用下面這段話結束我的思考:“這兩個項目的實施,形象地說,將會給我們國家——這只雄鷹兩只翅膀,在它的幫助下將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這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并一定會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