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月勤
2015大學國際化水平排名
文/閆月勤
2015年12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學大學國際化評價研究中心第三次發布了“大學國際化水平排名”,包括總排名和來華留學生、教師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科研國際化、文化交流、國際顯示度等6個單項排名,研究樣本包括所有“985工程”建設大學、“211工程”建設大學以及教育部直屬高校,共有115所大學。
此次排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位列前十強。
同前兩年一樣,2015年排名的基本規律仍然是“985工程”建設大學好于“211工程”建設大學;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大學好于其他地區大學;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市大學好于其他城市大學,呈現著強者恒強的階梯狀態。但中西部高校進步很快,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近兩年排名上升較快。
在國際化發展中,不同類型的大學彰顯了不同個性。在所有各項排名中,“985工程”建設大學總體表現最好,每項排名的前20位“985工程”建設大學都獨領風騷,表現了中國最高層次大學的綜合實力。
教師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科研國際化、來華留學生等6個單項排名,各大學則體現了不同的個性。在中外合作辦學、科研國際化排名中,工科為優勢學科的大學、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排名靠前;在文化交流排名中,綜合類大學、語言類、師范類大學排名比較靠前;來華留學生排名中,綜合類、師范類、工科為優勢學科大學排名靠前。
工科為優勢學科的大學表現突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等在大學國際化發展中表現突出,排名靚麗,在中外合作辦學、科研國際化幾個重要指標中具有絕對優勢。
總的來說,各項排名居前列者越來越集中于綜合大學和工科為優勢學科的大學。
如果我們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作為第一梯隊的話,走過3年的大學國際化水平排名顯示:第二梯隊迅速追趕著清華、北大。2013年至2015年3年的排名中,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在各個單項排名中上升明顯,清華、北大雖在總排名中始終保持前2位,但個別單項已經被趕超。
2013年所有單項排名中,兩校僅有中外合作辦學一項北京大學沒有進入前3位;2015年,此項排名清華大學第6、北京大學跌至第15位,而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成為該項排名前2名。前2次國際顯示度排名中,清華、北大都在前2位,至2015年,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分享了國際顯示度的前2名,清華大學第3,北京大學則跌至第6。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大學國際化的最主要形式。此項排名的數據來源是截至當年10月教育部批準的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機構以及國外分校數。在2015年中外合作辦學單項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位列前3,鄭州大學緊隨其后,排名第4。
上海交通大學是“985工程”的首批入選高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就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和EFMD(歐洲管理發展基金)合作辦學,“中國深度、全球廣度”,學院最早在大陸開設全英語教學的全日制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和高層經理培訓(Executive Education)課程。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密歇根大學于2006年創辦了上海交通大學密歇根學院,兩校實現了教授互訪、學分互認、課程共享、全英文授課,在一流師資隊伍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辦學體制機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為中美國際合作辦學的典范。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則是上海交大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計劃”的重要舉措。
鄭州大學是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建設大學,雖然綜合實力無法與“985工程”建設大學相比,但是它擁有微納成型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細胞與基因治療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擁有2個經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如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和11個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遠遠高于其他許多大學,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一枝獨秀,排名第4。

2015年大學國際化水平各單項排名前10位高校
此項排名位居前三甲的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同濟大學和暨南大學緊隨其后。
教師是大學國際化的實施者,是大學國際化的最重要方面,沒有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就沒有大學國際化。教師國際化排名主要考察了兩方面的情況:一是教師構成情況,比如外籍教師所占比例,聘請國外境外名譽教授、客座教授人數,國外獲得學位的教師人數;在國際組織、刊物任職的人數。另一方面,考察教師交流情況,出國參加國際會議人數;國外講學、進修、合作研究人數;在國際組織和刊物任職人數等。
統計10所“985工程”建設大學與10所“211工程”建設大學的情況可知: “985工程”建設大學教師隊伍中,外籍教師最多的大學是同濟大學,246人,占教師隊伍的9.2%;10所“211工程”建設大學外籍教師最多的是東華大學,183人,占教師隊伍的7.75%。
我國大學教師隊伍中外籍教師比例偏低,無論合作研究還是受聘國外講學,基本都是接受大于派出。大學教師隊伍的國際化道路還很遠很長。(本文作者為西南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大學國際化水平排名課題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