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靈 云南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
論學術英語教材“真實性”的研究
金靈 云南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

在語言學習中推廣使用真實性材料的呼吁已經高喊了近30年(Gilmore, 2007:97)。雖然很多國外學者對真實性材料的意見不一,但許多研究成果已經運用到實際的教材編寫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真實性一般分為三個部分:材料的真實,任務的真實及學習者的真實。本文將總結國外教材研究領域的觀點,并從材料、任務及學習者這三個方向剖析國內學術英語教材中真實性的運用理念,以此來降低大學生學習學術英語時的難度。
根據Lee(1995:323)的定義,真實材料指日常生活中本族語者所使用的材料,而不是專門用于語言學習而編纂的材料。在英語教學中,材料通常指的是聽力及閱讀材料。例如報紙、小說、論文、電影、新聞、講座等都是真實的材料。而英語課本中那些由編寫者自己圍繞特定的語法、詞匯偏向所寫出的材料是不真實的。這樣的英語教材使得課堂中接觸到的語言很大程度上與真實生活中的語言運用脫節。研究發現,真實的材料可以幫助填補課堂和真實生活中所使用語言之間的差異,進而填補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和其參與到真實生活中的語言能力之間的差距(Wilkins, 1976:79; Guariento and Morley, 2001:348)。
真實材料對學習者是有積極作用的。正如Guatiento和Morley(2001:347)所闡述的那樣,真實材料的運用可以保持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學生能感受到自己是在與真實的英語世界接觸,是在學習正宗的英語。同時,Gilmore (2007:111)也提出真實材料會讓學習者關注到更多的語言特征,如交流模式、交流技巧等。當學習者意識到這些特征后會自己嘗試使用這些特征,從而促使學習者獲得真實的交流能力。
但是,考慮到當今大多數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學術英語真實的材料很有可能會抑制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產生疑惑、增加挫感而無法真正參與到有效學習中來。針對這些潛在問題,教材編寫者需考慮如何有效的將真實材料適當的添加到課本里。在編寫教材時,并不是所有真實材料都適用。真實教材的選取,應考慮以下兩點。第一,根據學生興趣和其對話題的熟悉度來選擇材料。研究表明學習者閱讀真實材料的時候,他們先前自身儲備的相關知識,興趣和好奇度都會影響他們投入到學習中的程度(Lee, 1995:324)。所以若選取的材料題材偏,會抑制學生對材料內容的興趣,也難以理解內容,產生挫敗感,從而無法促進真正的語言表達。這也是現今學術英語教材由文、理科分冊逐步細化到學科分冊的原因:高教社EAP系列教材分為社科、人文、理工及綜合四冊,但選文難度偏大,生詞量偏大;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新核心綜合學術英語教程》選擇了難度適中、題材覆蓋面廣但相對“通俗易懂”的論文,以便不同學生能更有效地使用該本教材學習通用學術英語課程。第二,針對學習者相應的語言水平,有時會對原材料稍作修改、簡化。原因是材料的生詞量大,語法難,同樣會使學生產生挫感。但考慮到中等程度學習者的單詞量和語法水平等因素,簡化原材料的話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動,這是對真實性有影響的,特別是對學術文章而言。然而,很多研究者并不支持對真實材料做出修改(Windeatt, 1981; Grellet, 1981; Prodromou, 1996; Devitt, 1997;Widdowson, 2003)。在他們看來,真實材料是沒有必要進行簡化的,只需對不同水平的學習者制定不同難度的任務便可降低真實材料帶給學習者的挫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設計的任務需貼近真實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真實的語言表達(Lynch,1996)。并且,Guariento和Morley (2001:348)提及過,只是部分理解了材料是正常的,因為這就是真實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所以,在給當今大學生聽一段真實的講座材料時,只要求學生找出講座提及的主題及重要的分論點、特殊例子等信息,然后再針對該講座進行相關主題的具體分析和學術討論,例如高教版EAP教材系列中理工課本中的“聽講座”單元,任務設置不強求學生理解所有細節,抓緊核心信息便可。這既是真實生活中聽講座最直接的信息獲取方式,又是讓學生能夠從有難度的聽力材料中練習提取有用信息的聽力能力的途徑。
現今,真實材料的運用受到了廣大的關注,并且國外的教材市場上都打著真實材料的旗號(Mishan, 2005:70)。但是,相當多的研究者開始質疑只是單純采用真實材料并不能激發學生真正的語言應用。因此,越來越多的教材研究開始注重任務的真實性。Mishan (2005:61) 認為,在運用真實材料學習語言時,任務起到了在學習者和材料之間調解的作用。任務的真實性通常是指讓學習者通過在類似真實的語言環境下來做任務,從而掌握語言知識,獲得語言的交流能力(Ellis, 1990:195; Guariento and Morley, 2001:349)。
絕大多數研究者表示,無論材料是否被改動過,相應的任務活動應該是要接近真實的。任務的真實性體現在是否能激發學習者投入到任務中進行真實的語言運用(Guariento and Morley, 2001:349; Mishan, 2005:70)。并且,由于情感和認知因素可能會導致學習者無法投入到任務中,以致無法真正的運用語言。所以,要將課本中的任務真實化,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因素來迎合學生的語言水平并且控制學生對材料以及任務所潛在的負面情緒:學習者的參與度,任務的適合度,以及與現實生活的接近度(Mishan, 2005:72-73)。
現在的學術英語教材基本使用原始論文和講座材料,挑出大部分學生都應該去掌握的知識點進行任務設計,比如做高教社EAP系列中理工冊當中強調做學術筆記、做演講的技巧訓練。這樣的任務在真實生活中是會發生的,但題目設置還不夠多樣化,不夠貼近現實生活。這樣,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群體,適當加入學術搜索及討論的環節來深化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將語言輸入與輸出有效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學術培養氣氛,讓學生能夠應付課堂學術討論等環節。又正如Clarke(1989:75)所提出的那樣,在運用材料教學時應該反映出原材料的真實交流目的。例如教師讓學生閱讀文獻時,通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找準自己做研究時所需的論文,然后再詳細閱讀篩選出的論文進行文獻綜述寫作。這其中涉及了如何找到觀點統一觀點對立的論文,如何找到該研究的相關核心論文,如何對大量的文獻進行研讀,如何將有用的觀點標記出并且寫到自己文章中。針對以上幾點,《新核心綜合學術英語教程》(蔡基剛,2014)92頁的Task4任務設計就相對貼近真實科研所需技能與科研環節,且啟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學習者的真實性主要體現在學習者對真實材料和真實任務的回應是否真實,是否有積極的心理反應(Lee, 1995:323)。同時,針對學習者真實性的考慮,Lee也提出在設計教材時需要注意到材料選取、任務設計的問題;而在使用教材時,需考慮學生差異、學習環境、老師的作用這三個因素。這些因素都需要老師在中間進行協調。首先,老師應該要引導學生如何學習真實的材料,慢慢帶領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關的真實任務,從而慢慢適應真實材料的難度,激發學生真正的語言運用。其次,老師在課堂里采取的教學法要與任務及學習環境相對應。在Lee(1995:325)看來,若老師運用的只是傳統教學法,只專注于詞匯語法,這樣是無法利用真實材料、任務來引導學生學習和真正運用語言的。老師對新的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都應掌握,再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環境制定適合的教學法。例如中國大學生在課堂外缺乏積極運用英語的動力,在課堂中就要尤其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語言練習、運用的空間。
總之,不難發現國內教材也在追求教材真實性,但需要改進借鑒的理念方法仍很多。從對國內現行的學術英語教材評估里發現,學生普遍感到閱讀材料難、體裁生疏,聽力材料過難,語速過快,且學術寫作和學術討論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和壓力。針對這些情況,國外教材的真實性理念值得借鑒,但需要根據國內實際教育狀況制定適合的改革方案,以應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學習狀況。
[1]Candlin, C. (2001) Taking the Curriculum to Tasks. In Bygate, M. and Skehan, P. and Swain, M. (Eds.) Researching Pedagogic Task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sting. Harlow: Perason Education Ltd., 229-43.
[2]Devitt,S. (1997) Interacting with Authentic Texts: Multilayered Process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1/4: 457-469.
[3]Ellis, R. 1990.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Blackwell.
[4]Gilmpre, A. (2007)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Authenticit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40:97-118.
[5]Grellet, F. (1981)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Guariento, W. and Morley, J. (2001) 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 ELT Journal. 55/4:347-353.
[7]Lee, (1995) Authenticity Revised-text Authenticity and Learner Authenticity. ELT Journal. 49/4:322-328.
[8]Mishan, F. (2005) Designing Authenticity into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Bristol: Intellect Books.
[9]Nunan, D. (1988) Syllabus Desig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Prodromou, L. (1996) Correspondence Section. ELT Journal. 50/4:471-373.
[11]Widdowson, H.G. (1978)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Widdowson, H. G. (2003) Defining Issu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Wilkins, D. (1976) Notional Syllabu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Windeatt, S. (1981) A Project in Selfaccess Learning for English Language and Study Skills. Practical Paper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Lancaster: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43-82.
[15]蔡基剛主編.2012.學術英語(理工)(Academic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2年8月第一版
[16]蔡基剛主編.2014.《新核心綜合學術英語教程4(An Integrated Academic English Course)》.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4年5月第一版
金靈,女,云南玉溪人,云南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助教,英國愛丁堡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課程研究、學術英語等。
云南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15YNUHSS001)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