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朱建達
(湖南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41104)
張家港城市空間形態演化研究
楊 寧,朱建達
(湖南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41104)
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和沿江沿海大發展背景下,沿江城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面臨許多挑戰。文章選取張家港市作為研究對象,其目的在于分析空間形態的演化過程、總結空間形態發展的特征,旨在為張家港市城市空間形態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也為沿江的其他城市發展提供借鑒。
張家港;空間形態;演化過程
城市空間形態是在各種城市活動(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交通、文化等過程)作用力下所形成的空間結構的外在體現,對城市空間形態進行全方位、多要素的研究,有利于我們全面理解和把握城市空間形態的演化規律,因地制宜地調整城市發展戰略。張家港市作為全國唯一設立保稅港區的縣級市,擁有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港口條件,其城市發展所形成的“一市兩城”格局在沿江城市中具有典型性。以往有學者對張家港市在經濟、環境、人文等方面進行過研究,但對其城市空間形態研究卻仍是空白。張家港市城市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重大的轉折時期:沙洲縣成立、改革開放、撤縣建市、保稅區成立、企業改制,因此,本研究將其城市空間形態的歷史演變過程劃分成五個階段進行分析。
1962年沙洲建縣。建縣伊始,沙洲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經濟基礎薄弱,水運交通為主要交通方式。從沙洲縣成立到1977年,我國一直處在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政府對資源配置有決定性作用,城市是否發展、如何發展及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取決于國家的計劃安排。楊舍鎮由一般意義上的集鎮升格為縣城,因此,獲得了資源的支配力,人口和建設用地規模迅速擴大,城市中心逐步形成。縣城楊舍鎮在剛成立時的建成區面積僅0.4km2,鎮上僅有1條長0.65 km的楊舍街和100m長的水關街,路面為塊石或條石。房屋低矮,街道狹窄,公共設施簡陋,配套設施不全。但到1978年,楊舍鎮城市面積發展到2 km2,在16年時間內,建成區面積翻了幾番。在這個階段,城市建設以工業建設為先導,將工業用地布局在城市中區位優越的地段。沙洲棉紡織廠、沙洲化肥廠、沙洲毛紡廠等以沙洲命名的大量國有企業集中在縣城中心位置,居住、辦公、服務業則圍繞工業發展布局。規劃的不科學,因強調節約土地而“見縫插針”的建設方針,造成了城市用地布局混亂,各種用地混雜交錯發展。
由于我國交通建設的重點是對沿鐵路干線區域的建設和恢復,所以該時期縣域內的交通沒有很多改善,城市內外交通依然十分不便,城市發展沒有突破早期形成的沿河流布置的空間形態,拓展方向仍然沿著谷瀆港、東橫河兩側呈帶狀布局,城市空間形態發展處于團狀形成階段。
1978年改革開放后,沙洲縣的鄉鎮工業異軍突起,成為全縣經濟的重要支柱,推動了沙洲縣城的建設。張家港市作為一般性的小城市,其城市化的發展過程和大城市不同,大城市發展特點是中心城市內部功能完善,城市以中心區為核心不斷向外擴展。張家港的城市化動力并非來自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恰好相反,它的城市化是靠整個地域內經濟力量的增長來支撐發展的。城市的發展吸引著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規模的擴大對居住用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醫療、商業配套、市政、行政管理等生產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在等級、規模、水平上不斷提高,城市的用地規模隨之擴大。1985年,城市的建成區面積擴大了近一倍,從1978年的2km2擴大到3.7 km2。這一時期,沙州縣城的生產力雖然有所提高,但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足,處于工業化的初期。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占據著城市最重要的位置,城市發展仍然集中在楊舍鎮,空間形態表現是在團狀基礎上呈圈層式向外蔓延擴展。
1986年后,張家港的鄉鎮工業進入上規模、上水平、抓管理、再發展的時期,主要發展外向型經濟,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實現新突破,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在張家港的工業產值中,鄉鎮工業所占的比例很高,約80%以上。1986年,國家提出的《關于調整設市標準和市領導縣條件的報告》確定:非農業人口6萬以上,年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以上、已成為該地區經濟中心鎮,可以設置市的建制。這一新標準的推行,有力地推動了沙洲撤縣建張家港市。在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經濟帶迅速崛起的帶動下,張家港確立“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的發展戰略,把港口建設作為城市規劃的內容。城市建設的重點不再僅以楊舍為城市中心,而是向楊舍和金港兩個城區共同建設,拉大了城市的框架。

撤縣建市后,張家港港口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集裝卸、倉儲、中轉、貿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港口,港口地位日趨獨立,港口的吞吐能力、集裝箱的吞吐量均在長江港口中名列前茅,一躍成為蘇州港港群中的主力港,成為江蘇沿江四大港群中的佼佼者。憑借張家港港口的交通區位優勢,它所在的地區——金港鎮的發展速度加快,短短幾年內規模達到楊舍的三分之一。港口的發展促進了市域中心將向著楊舍和金港雙核結構的方向演變。在這個階段,金港鎮處于城市的形成階段,各項配套服務設施不齊全,并沒有成為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楊舍仍然是張家港的中心城市,為全市工業經濟管理和集聚的中心,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中心作用不斷加強。
為解決張家港港口物資的疏散,修建了西起江陰市界,東至楊舍鎮的張揚汽車專用公路,成為全省第一條汽車專用公路。沙錫公路、204國道的建設,加強了張家港與無錫、江陰的交通聯系。張家港城市空間呈單核雙組團形態。
1992年是全國改革發展的轉折點,也是張家港市實現騰飛的新起點。張家港市以建設保稅區作為實施以港興市和沿江開發戰略的突破口,金港城區迅速發展起來,以楊舍和金港的雙中心城市發展格局明顯。作為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口型的保稅區,集聚了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技術,發展逐漸具備相當規模。金港進一步成為張家港城市發展的重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楊舍城區的產業體系和城市功能的逐漸完善,空間發展突破了老城的范圍。由于金港是依附港口條件獨自發展為城市中心,加之地緣的關系,兩個城區東西各占一隅,各自發展,不存在明顯的依附關系,因此,聯系較少,向心趨勢弱,兩個城區相對獨立。
隨著交通建設的發展,張家港城市形態演化有兩個方向:一是靠近張楊公路軸線延伸。將張楊路從港區至鹿苑與204國道連接,促進楊舍城區的形態沿著張楊公路向西延伸,“以港興市”戰略實施,把市區和港區緊密聯系在一起。二是靠近沿江公路東西拓展。沿江開發全線啟動,城市發展依托港口,表現為沿長江軸向擴展。在國際制造業轉移和浦東開發的大背景下,張家港出現以開發區為主體的新空間,先后建立了保稅區、江蘇省張家港經濟開發區、沿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依據長江岸線優勢,以開發建設沿江碼頭、倉儲為重點,實施城鄉一體建設新區的方針。這個時期,城市空間呈雙核雙組團的形態。
2003年初,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沿江開發戰略的設想。張家港借此東風,再次把沿江地區作為新一輪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一大批資金技術密集型企業選擇在沿江布局,諸如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揚子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張家港保稅區物流園等特色園區相繼建立,初步形成了化工、糧油、紡織、機電、物流等五大特色產業,沿江發展帶成為空間拓展的主要方式。
為縮短與大城市的交通距離,實現與高速公路的快速接軌,沿江高速、金港大道、蘇虞張一級公路等一批高等級公路相繼建成,進一步促進了主城區城市用地發展向南部拓展的趨勢,并在沿線新增了許多工業用地。由于沿線地區交通區位條件得到改善,在離舊城較遠區域形成了沿著交通軸線布局的大量工業區,進一步彰顯了沿著交通軸線發展的格局。
張家港市的兩個城區從一開始各自發展,不存在明顯的依附關系,向心趨勢弱,兩個城區相對獨立。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后,隨著高等級公路的建設,兩個城區間的交流協作和錯位發展得到加強,其產業和用地沿著張楊公路交通軸線兩翼擴展的趨勢不斷凸顯。因而,雙核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到發展后期,雙向吸引而連成一體,空間上形張家港市城市空間形態演變模式圖成啞鈴狀的城市形態。
城市空間形態是城市發展過程中自然、經濟、社會、交通等各項要素綜合作用下,在空間表現出來的一種結果。張家港經歷了設縣設市與鄉鎮合并、產業集聚與新產業形成、港口建設與沿江開發、張楊公路與沿江高速的建設,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張家港市的城市空間從團狀、團狀蔓延、單核雙組團、雙核雙組團到雙核啞鈴狀的形態模式演化(如圖)。張家港中心城市空間結構完成了由單中心向雙中心結構的轉變。由于金港城區的工業開發促進其城市空間急劇擴張,北部長江岸線的土地資源所剩無幾,需要向東部張楊公路拓展。一直實行以港興市的城市發展戰略,使楊舍鎮也向西沿張楊公路擴展。因此,在空間關系上,兩城相向發展的形勢必然帶來兩城之間的用地沖突問題。同時,隨著過江通道和城際軌道樞紐在塘橋的落位,塘橋將有望依托交通條件改善而成為具有新功能的城市。這樣,使得長期以來形成“楊舍+金港”的雙城結構面臨著繼續維系或者解體重組的選擇。雖然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為緩解與金港的空間沖突,楊舍鎮的發展方向有朝著東南部拓展的趨勢,但是楊舍與塘橋之間的距離過遠,兩城相向發展又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原有的雙城形態是繼續維系還是解體重組,是張家港市空間形態結構亟待整合的問題,這也是本文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1]熊國平.當代中國城市形態演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張家港市概覽編篡委員會.張家港市概覽[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3]張家港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沙洲縣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4]《張家港》課題組.張家港[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77.
[5]段進.城市形態研究與空間戰略規劃[J].城市規劃,2003,27 (2).
[6]譚穎.蘇州空間形態發展研究[D].東南大學建筑學院,2002.
F29
A
1673-0046(2016)9-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