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現在,令很多企業關心同時也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創新。
創新,不僅僅是中國經濟,也是企業渡過目前L型難關的最關鍵一環。但是,對于創新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說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有人說創新要有高科技,我們不懂高科技怎么創新?
創新不等于高科技
制造業轉型升級不一定需要高科技,中科技甚至低科技就能解決問題,有些企業不要說工業4.0,連工業2.0都還沒有做到。
德魯克曾描述過一個大趨勢:上個世紀70、80年代,美國經濟從管理型經濟徹底轉變為企業家經濟,表現為依靠系統化、精細化管理的大型企業在經濟中的重要性逐漸降低。財富500強企業創造的就業實際上是下降的,中小企業成為創造就業的主力,中型成長型企業的銷售和利潤的增速為財富500強的3倍。
在美國的中小成長型企業中,一半以上是從事傳統制造業,而不是高科技公司。上世紀80年代,最具成長性的公司中只有1/4屬于高科技,3/4是服務業和傳統制造業。高科技企業的常見模式是閃耀登場,快速擴張,突然跌落,直至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創新成功的概率及持久性方面,還不如傳統行業。
比如,傳統行業創新的沃爾瑪。沃爾瑪除了商店開在郊外,它還開放貨架,讓消費者自己去找他需要的東西,減少店員的雇用,降低了人力資源成本。哪有什么高科技,沒有高科技同樣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做大以后,沃爾瑪采用了先進的技術,那時還沒有互聯網,沃爾瑪利用衛星通訊把全世界的沃爾瑪商店、辦公室和倉庫連在了一起,建立了除美國政府之外的最大通訊網。
傳統行業創新的案例不在少數,所以我們要破除一種迷信,以為只有高科技才能創新,其實低科技也能創新,傳統行業也能創新,而且我認為傳統行業中的創新機會要多于高科技行業。
工業4.0還是2.0?
在過去兩三年中,我走訪了一些企業,感覺制造業轉型升級不一定需要高科技。工業技術的版本各有各的定義,大同小異,我傾向于認為工業2.0是自動化與標準化時代。
現在有個流行說法叫“彎道超車”,我不太贊成。常識告訴我們,直道上可以加速,彎道加速當心要翻車,離心力會把你甩出跑道。工業技術的各個發展階段是不可跨越的,超不了車,工業2.0構成工業3.0的基礎,工業3.0的自然延伸就是工業4.0。
如果說工業2.0是標準化、自動化,工業3.0是信息化,那么工業4.0就是智能化。工業2.0為信息化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如CAD、CAM、ERP、OA等單一流程的自動化,但各個流程彼此隔絕,沒有打通。工業3.0的目標是打通制造、成本、庫存、財務、人力資源、客戶服務等流程,消滅信息孤島,實現各個流程的互聯,以及數據、信息在各個節點間的快速流動。簡而言之,工業3.0的信息化要求把過去傳統大企業常用的樹型管理結構改造為網絡型的。
工業4.0聽起來很美好,但是有必要嗎?在我看來,大多數中國制造企業不需要4.0,甚至先進的工業國家也不需要。德國最先提出工業4.0的口號,但我并沒有在奔馳公司的生產線和總裝線上看到所謂的工業4.0。我曾問德國的大公司高管,工業4.0的成本是多少?資本開支增加多少?投資回報ROI是多少?沒有人能夠說出來。
汽車的流水生產線做到工業3.0已經足夠了,一塊金屬板進入車間,機械手把它放在沖床上,壓制成型,另一個機械手又把成型的零件傳遞到下一個工序……沒必要每一塊鐵皮和每塊玻璃上安裝一個傳感器,再加個智能模組,做成物聯網,讓每個零件彼此之間以及和中央控制系統對話。工業4.0是要花錢的,這個投資能有收益嗎?
企業創新,技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效率最終反映在財務指標上,而終極的財務指標就是利潤。如果工業4.0不能增加利潤,要它做什么?創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傳統行業照樣可以創新,照樣可以提高效率。
從交易型到創新型企業家
但是,首先你需要明白自己是什么類型的企業家。
我把企業家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交易型企業家,他的特點是發現和捕捉市場機會,尤其當市場中出現新的需求時,他會想方設法滿足這些需求,在實現自身價值也就是賺到錢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價值。
第二類是管理型企業家,他們不是一般的職業經理人,不是循規蹈矩、執行命令的管理者,而要在管理的過程中創新。
第三類叫做創新型企業家,例如比爾·蓋茨、扎克伯格。今天用到“企業家”這三個字通常就指這類企業家,但這并不意味前兩類的企業家沒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創新型企業家如果沒有管理型企業家一起合作,他的創新往往會失敗。
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第一類企業家的機會越來越少。盡管過去三十多年中,成功的企業家大多數是交易型,他們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成熟,留給這類企業家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多了。
因為當下的中國經濟不再供應短缺,變成過剩經濟了。在供給過剩的環境中,企業轉型很困難,企業家很難從交易型轉變為創新型,甚至很難轉變為管理型,他們還在習慣性地問“股市年底多少點?”“房價還能再漲嗎?”“政府政策會有什么機會?”還在做交易套利的打算,而不是創新型企業家的思維。
我們知道中國經濟進入了L型的軌道,中國的大多數企業也將經歷L型。下行之后要在谷底停留多長時間,我也不知道,三年、五年的思想準備總是要有的。在谷底不要單純地熬,你也許可以熬過去,但當漫長的衰退結束時,你會發現和新的機會失之交臂。
在L型的長尾巴中,要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思考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思考經過這一輪寒冬,行業未來會是什么樣子?我的機會可能在什么地方?多看其他的企業在做什么,海外的企業在做什么,未來產品、技術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在守住自己現金流的前提下,嘗試做一些創新。
宏觀經濟形勢越差,我反而越樂觀,只有在經濟不好時,企業才有壓力轉型升級,才下決心告別傳統經營模式,探討、摸索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德魯克講過,創新不需要偉大,需要簡單、小規模、專注和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