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輝
49歲的劉運嶺一家人租住在滄州市區城中村,靠收廢品每月不過兩三千元的收入生活,上有八十多歲的老人,下有兩個兒子。當劉運嶺得知一家公司每次將賣幾百上千塑料瓶子所得都變成了善款后,他悄悄地抬高了瓶子的價格,讓出自己的一部分利潤當作善款。
讀完故事,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瞬間被擊中了,這不是壯舉,但很感人。聯想到朋友和同事做的一些“微慈善”,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有“小瓶大愛”,只要你愿意。
有一次,和朋友走在路上,遇到了發傳單的年輕人,朋友不厭其煩接過了好幾個人遞過來的傳單。我問:“沒啥用處吧?”他說:“發傳單不容易,完成數量才能拿到工資,發給誰都是發,多一個人接受就減他們一份負擔?!蔽乙查_始向他學習,感覺這也是一種善舉。
不知道如何實施自己的“小瓶大愛”,可以在各種媒體上尋找信息和案例。比如,微信群和朋友圈里,QQ群和空間里,經常有朋友轉發一些做善事的文章,就可以學著去做。

有一次,在朋友圈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說遇到擺地攤的老人,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或者炎熱的夏季,看他的商品剩不多了,就買下來,讓老人早點回家。我想,這個提議很好,可以去實踐。第二天就真的遇到了一位阿婆,攤前擺著兩小捆香芹,我走過去問,多少錢一捆?阿婆說,賣一塊錢,就剩兩捆了,看著給吧。我遞給阿婆兩塊錢。她給我裝好菜說:“謝謝!下次再買菜多給你點?!?/p>
下班路過的地方,有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公,交談中得知他兒子有病,需要在家照顧,所以每天下午才出來賣菜,都是自己種的,也沒多少,但是品相不太好,買的人少。于是,我每天從老人那里買一點菜,有時是一捆香蔥,有時是一把萵苣,反正只要路過,從來沒有空手而歸。有一次,老人說:“我明白你的心意,你是好人。”
后來,又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捧新”的說法,就是剛開張的小買賣,一定要去捧場,幫助小店把開張的氣氛烘起來。我覺得也不錯,誰都要過平常生活,誰都離不開這樣的小買賣。
前幾天,附近一條路上開了一家不大不小的超市,開業那天又是發傳單,又是敲鑼鼓,很是熱鬧。第二天我就跑去轉了一圈,看到那里有的貨物和常去的那家大超市的東西差不多,當然品種不如大超市齊全。本著“捧新”的想法,我買了一顆大白菜,十幾斤重,葉子多,菜心實,正好做辣白菜,多放點醋,那才叫開胃呢?;氐郊?,老婆問,這是從哪兒買的,這么大。我說,新開的超市。她說,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吧。
每個人都可以有“小瓶大愛”,每個人都可以跟著微信為小善,那是一件時尚的事,也是一件高尚的事。莫因善小而不為嘛,沒有能力做大善事,就從小善事做起吧,每天做小善事,就是大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