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使1/3的腫瘤患者有治愈的希望”。對此,國家中西醫結合腫瘤重點學科、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介紹說:“癌癥的致病機制復雜,往往是多種復雜因素,以及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患者從早期癥狀發現腫瘤,全面、及時、準確診斷,不能自暴自棄,給自已戴上“死亡”風險的帽子。
早期癥狀:牢牢控制致“癌”權
出現癥狀往往已是腫瘤中晚期,還有早期診斷的意義嗎?“癌癥并不是絕癥,患者應多灌輸‘與瘤共存、‘適度治療的新觀點,將其當成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歐陽學農主任醫師說,隨著不同以往、相對穩定的新理念走入臨床,防癌抗癌也已進入一個“新常態”的階段。因此,癌癥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關健。
警惕腫瘤“預警信號”。原因不明的較長時間體重減輕要引起重視,身體任何部位,如乳房、頸部、腹部發生原因不明之腫塊,并不斷地增大,可能患乳腺癌、皮膚癌、惡性淋巴瘤、頸淋巴結轉移癌等。經久不愈之皮膚潰瘍,黑痣或疣迅速增大、變硬、不平、潰爛、出血,可能患黑色素瘤或皮膚癌。進行性吞咽困難,持續性聲音嘶啞,可能患食管癌或喉癌。耳鳴、聽力減退、鼻塞、回吸性血涕、頭痛,可能有鼻咽癌。中老年已婚婦女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可能患宮頸癌或宮體癌;持續性消化不正常、上腹部不適、大便隱血,可能患胃癌。便血或排便異常,可能患大腸癌。久治不愈的干咳或咳血,可能患肺癌。無疼性血尿,可能患腎癌。
牢牢把握主動權。防癌體檢時,有可能發現一些“早期癥狀”,不同的高危因素側重點不同。如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應定期做胸部CT檢查;胃癌高發人群則應重視電子胃鏡檢查。長期便秘或有腸道息肉的患者,應每年進行一次電子腸鏡檢查。對懼怕胃腸鏡檢查的患者,可以用基礎麻醉,在無痛情況下一次完成電子胃鏡與電子腸鏡檢查。因此,針對性體檢是最有效而經濟的抗癌計劃,并對各個部位的腫瘤預防都有意義。
歐陽學農主任醫師一再強調,“亡羊補牢,未為晚矣”,癌癥也并非一點征兆都沒有,人們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把“健康”拴在自已身上。

癌前病變:“指鹿為馬”才嚇人
“癌前病變”與“早期癥狀”,往往被患者“指鹿為馬”,仿佛進入生命的倒計時。歐陽學農主任醫師解釋說,癌前病變并不是癌,也不是癌的初期,它們與癌有質的區別。癌前病變是可逆的,大多數不會演變成癌癥。
癌前病變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能轉變為癌。不同的腫瘤的轉變幾率也有高有低。而且,所有的惡性腫瘤都有癌前病變階段,如果能及時發現并進行治療,大部分癌前病變會“懸崖勒馬”并轉危為安,只有相當小的一部分癌前病變會繼續發展,演變為癌。
大部分癌前病變都得借助檢查才能發現。最常見的癌前病變有8種,一是黏膜白斑,主要是口腔、消化道、陰道等組織黏膜的白斑;二是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三是宮頸糜爛,主要是重度宮頸糜爛;四是乳腺囊性增生;五是老年日光性角化病;六是色素性干皮病;七是胃腸道息肉,特別是家族性的、多發性的息肉;八是某些良性腫瘤。任何癌前病變都查不出癌細胞,僅是其中的少部分可能演變為癌癥。
癌癥的致病機制復雜,往往是多種復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癌前病變”發展成侵襲性癌一般需要10年的時間,僅僅發現癌前病變,不要驚惶失措,應采取正確的態度,如需要手術治療,就應積極手術,如需要復查的,就應主動定期復查。切不可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長期的精神緊張,可降低機體免疫力,甚至會促使機體內正常的細胞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