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宗
冬干物燥宜飲茶
冬令三月,“燥”是冬令的主氣,肺易被燥所傷,容易出現鼻干口燥、干咳和咽喉痛等上呼吸道疾病。冬令應適當進補,最適合的是“潤補”,即養陰、生津和潤肺,采取平補、潤補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到養陰潤肺的目的。
冬季養生的主要原則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強,這樣機體才能適應嚴冬的寒冷、干燥的氣候變化;而保證腎氣旺的關鍵就是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冬令進補的關鍵是“補肺潤燥”,而在“冬補”系列中,養生茶、藥茶占有重要地位。
眾所周知,飲茶有益于健康,但飲茶當四時有別。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而茶葉也有寒、熱、溫、涼性味之別。因此,四季飲茶應各有講究。很多人喝茶只憑口感,卻不善于利用季節變化,讓不同種類、功效的茶葉對身體起到更好的調理、增健的作用。醫藥養生家認為,要達到喝茶健身的理想效果,須根據四季氣候的特點與各類茶葉的性能,以及人體生理代謝的適應能力等擇而飲之,做到“飲茗不與四時同”。
茶葉中的揮發油(即芳香油),為成分復雜的混合物,呈黃色油狀物,具有芳香氣和揮發性,是茶葉品位與本質的內在體現。揮發油含量雖很低,但決定著茶葉的香氣及其特殊的藥理作用。發酵的紅茶經復雜的化學轉化反應,芳香油的含量會增加。茶葉中芳香油是脂類、醇類和醛類等有機物的混合物,也是決定該茶的品質和治療保健作用的關鍵物質;揮發油對人體有良好愉快的刺激作用,常用后會使人產生“向往”甚至“成癮”作用 ——使人發生“茶醉”。
冬令保健多用養生藥茶

入冬后空氣漸漸干燥,人們易出現皮膚、鼻腔、咽喉干燥不適,易患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及皮膚癢癥等。
冬令飲茶最宜紅茶。紅茶甘溫,可養人體陽氣,尤其適于冬燥天的環境;紅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生熱暖腹,能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還可助消化、去油膩。在我國一些地方,也有在紅茶中加糖、奶和芝麻等飲用的習慣,這樣既能生熱暖腹,又可增添營養、強身健體。最新研究發現,紅茶可以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發病率,而中風和心臟病正是冬季高發的疾病。因此,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在冬季泡上一杯暖暖的紅茶,不但可以暖身體,還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此外,冬令也可用紅茶漱口,能有效地預防流感、咽喉炎、口腔炎和齲齒等癥。而喝紅茶對于預防骨質疏松、降低皮膚癌發病率也有獨到的作用。總而言之,冬飲紅茶不但養生保健,而且能防病療疾。
不少喜歡喝清淡綠茶者大多不愿嘗試味道厚重的紅茶,覺得它的味道過于苦澀,似乎少了綠茶的輕逸之感。不過,冬季還是喝紅茶好。因紅茶是全發酵茶,口感較重,特別適宜冬季及某些患者飲用。對紅茶略加調配,可制成各種藥茶和養生茶,既可保健養生,又可治病療疾。
冬飲紅茶暖心田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經過充分發酵,使茶鞣質氧化,故又稱“全發酵茶”。新鮮茶葉經過氧化后形成紅色的氧化聚合產物——茶紅素、茶黃素和茶褐素等色素,這些色素一部分溶于水,沖泡形成了紅色茶湯。紅葉紅湯,給人以“溫暖”的視覺享受,頓有一股暖流溫潤心田之感。
傳統功夫紅茶的名品有祁紅、滇紅、閩紅、粵紅、湖紅、寧紅、宜紅和臺紅等名品,以安徽祁門縣的“祁紅”為著名。沖泡紅茶,宜用剛煮沸的水沖泡,并加以杯蓋,以免釋放香味。英國人普遍有飲“午后茶”習慣,常將祁紅或滇紅相拼配,再加入牛奶和砂糖等佐料后再飲用。
自制養生茶、藥茶
藥茶也是中醫的特殊簡便療法。就是用少量藥物代替茶葉,或加入茶葉做飲料,既配制方便,又有特定的保健療疾功效,且養生茶、藥茶的花色品種繁多,有廣泛的選擇余地。
冬季抑郁癥品花茶:花茶包括茉莉花茶、玫瑰花茶、玉蘭花茶、桂花茶、金銀花茶和薰衣草花等,是以綠茶為茶坯加入不同香花熏制而成。花茶具有養肝利膽、疏通經脈、強健四肢等功效。以茉莉花茶為例,可清熱解暑、健脾安神,對治療痢疾和防止胃痛有良好效果。而金銀花茶則可清熱解毒、提神解渴,并對咽喉腫痛等有較為理想的療效,對預防流感效果亦佳。因此,在冬季不妨適當選擇花茶,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及經期前后容易心情抑郁,性情煩燥,不妨借此消解郁悶。
慢性咽炎多飲藥茶:冬令干燥,加上室內空調的“燥熱”,易發咽喉炎,特別是小兒和體弱者。治療保養可用金銀花、麥冬、菊花、胖大海和甘草等中藥泡水,代茶飲用。大量飲茶,可發汗透表,加快毒素排泄,對于經常用嗓子的職業(如教師、播音員和醫生等)尤為實用。茶水中如酌情加一些蜂蜜,效果更佳;有條件者可加用羅漢果。
冬季“上火”找綠茶:冬令天干物燥,且人們喜歡吃油膩、甘厚和辛辣之物,在享受上述美味之余,伴有“上火”癥狀,如口干舌燥和口舌生瘡,并伴發便秘,小便黃赤,及慢性咽喉炎等多種疾患,遷延反復,較難治愈。因此容易上火的、平常愛抽煙喝酒的,還有體形較胖者(一般是實熱體質),都比較適合飲用清涼的綠茶。而腸胃虛寒者則不宜服用綠茶,因綠茶的“寒性”會加重腸胃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