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光華+尹學輝
對任何一個數學教師而言,研究《數學課程標準》,按照學生個性特點和認知結構,設計出指導學生高效率學習的有效方法,以使學生適應新教材,順利完成數學學習,培養學生自學、探索和創新的能力,體現數學課程《標準》原則和精神,已十分緊迫地擺在面前。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要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必須科學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打破教材對學生思維的禁錮,還學生自由創新的空間。
一、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適當改變教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例如,教學應用題時,要注意聯系學生實際。一方面根據教學內容確定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體驗題里的生活情節或情境,利用已有知識或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認識和掌握分析思路和解題方法。另一方面通過圖畫、表格、對話等形式的應用題,讓學生利用問題情境分析數量關系,認識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或者結合當地實際,用學生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探索解決方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存在。同樣,計算教學和概念教學要重視創設現實情境,例如,“加、減法混合計算式題”可從“公共汽車上的人上下車”這個問題引入;百分數的意義可以通過出示一組含有百分數的現實生活中的數據或從比較兩杯糖水的甜度引入。
二、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適當改變教材,使“靜”知識“動”起來。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數學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此,在數學教學中首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教材上的知識是“靜”的,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可能。一般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過程。換言之,當教材沒有進入教學前,只處于知識儲備狀態,為知識傳遞提供了可能。具體每部分知識該怎樣教,教材上并沒有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只有當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又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教學法的再加工以后,教材才能變成學生易于和樂于接受的信息。荷蘭數學家弗賴登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改變傳統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內容和方法。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按照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東西轉化為學生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即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抽象過程,公式的推導過程,法則的歸納過程,規律的概括過程,結論的綜合過程,思路的分析過程等,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三、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適當改變教材,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發展。
課堂教學內容就是將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取決于課堂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靈活性。靈活地駕馭教材是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的。當學生的認知水平高于教材要求時,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可適當簡化和變通。教學時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刪去或從略處理過去已學過的舊知識或學生已經認識和了解的內容,盡量突出最主要、最本質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學生形成概念,教師則應及時補充新內容。也就是說,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
例如教學“正反比例的量”時,可以把原來長篇講解的內容改為只呈現幾個成反比例關系的實例,讓學生用學習“正比例的量”的方法分析數量關系,自己找規律,進而得出結論。
《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部分文字雖然不多,但我認為內容豐富、意義深遠,相互交織在一起,支撐起《數學新課程標準》,昭示中國數學教育的未來。教學中我們要以標準為依據,適當改變教材,將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靜”知識“動”起來、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發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大力推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轉變,使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自身的魅力,逐漸進入學習數學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