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柳明
初中男生木木,小時候的一場意外讓他的臉頰傷痕累累,同學們經常取笑他,他上課經常會走神,作業也拖拖拉拉、偷工減料,非要老師一個勁地催著,盯著他做作業才能完成。但是這樣的一個學生自尊心卻很強,有次語文考試后,他只得了比平時差一些的58分就情緒激動,竟然拿回試卷在課堂上罵罵咧咧地把考卷撕成碎片。他還經常違反班級里的規范制度,每次犯錯后總在老師面前保證不會再犯,但之后沒多久又有學生告他的狀,要么說他在上課時逗身旁的同學說話,要么說他罵了哪個同學,或者偷偷揪女同學的辮子……不僅學生反映他的問題,許多老師也拿他沒轍,甚至有教師說,這孩子真是“朽木不可雕”,無可救藥了。有同事干脆勸我別管他了,我則認為他不是真的無藥可醫,只是我們還沒找到那把解決問題的“鑰匙”。
怎樣轉變這樣的一個特殊后進生,讓他好好學習呢?真是一個讓人棘手的難題。為什么他有如此的表現,他的內心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我覺得很有必要了解清楚。只有找到真正的“病因”,我才好對癥下藥。
沒多久我找了他,這一次我放下了老師的架子,換了一種方式,和他走到了學校的操場上,面對面坐下,溫聲細語地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男孩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長拿出一塊石頭交給他并對他說:“明天,你拿著這塊石頭到市場里去賣,記住,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的角落,真的有好多的人要買這塊石頭,而且價錢越出越高。晚上,院長對著一臉迷惑的男孩說:“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一塊很不起眼的石頭,由于你的珍惜而提高了它的價值。”當我講完這個故事后,木木安靜地低著頭,緊咬著他的下唇,半晌后說了句:“我也想自己是那塊石頭,也有人珍惜。”我驚愕了,原來課堂上屢次擾亂課堂秩序、無心學習的他內心只不過想有人關心他、珍惜他,可是我們平常的教育管理常常忽略這個本質問題,評價學生只是根據他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就事論事,批評了事。每次老師看到木木犯錯時,總是批評指責,久而久之,老師們形成定式思維,從未想了解他的真實內心,師生關系也越來越僵硬。
這次談話之后,我經常利用課余的時間,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和他溝通交流。聽他對老師、同學的看法,再慢慢地聊到他身上的一些不良行為,傾聽他的一些想法。原來他怕同學們取笑他的傷疤,才不愿和同學交流,想要好好學習卻沒人幫助他,想趕上又有許多的困難,于是便想著用搗亂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時這是對大家的一種報復、抗議。他想要引起別人的關注,卻恰得其反陷入惡性循環中。聽到這里,我不禁反思起來,很多老師會因為學生的成績差就戴著有色眼鏡看他們。其實老師如果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也許會改變他的一生。學生對老師的感激一定會發自內心,甚至會一輩子都記得。就算是后進生,也有羞恥之心,只是當我們批評太多后,他就漸漸喪失對批評原來有的羞恥。所以這次交流之后,針對木木的這個問題,我很快地專門分批和部分學生交流溝通,希望他們多幫幫他,多和他交朋友。漸漸地,反應木木問題的學生少了,并且看得出他開始主動關心班集體,最起碼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偷偷在班級里搞小破壞。我向其他學生打聽,證實他的確有所好轉。
同時,我和各個任課老師講了木木的真實情況,與他們協商共同合作以提高木木的成績,幫他樹立信心。木木的基礎不差,通過一段時間的幫扶,他的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觀。上課開始聽了、記了,作業也開始做了,可是由于落下的功課太多,有很多聽不懂,這時他非常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導。為此,我和任課老師達成共識,每節課只要他能回答的問題都找他回答,幫他樹立新形象,也樹立他學習的信心,課后多問問他,及時幫他解決不懂的問題。通過幾個月的師生共同幫助,木木學習上有了較大的進步,月考成績向前邁進一大步,他上課就更專心了,師生關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任何一個問題學生的轉化,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而且問題學生本身的陋習不易改變,有時他會“舊病復發”,每次當他出現這樣的苗頭,我就找他交流、談心,及時糾正他的思想,使他沒有機會犯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給他加擔子,使他沒有時間犯錯。一位優秀的班主任曾說:“不給學生犯錯的機會,學生就不會犯錯。”平時只要他有了進步我都會當眾表揚他,積極地引導他,讓他品嘗到成功的快樂。開始的時候他還會時不時地犯些小錯,漸漸地,他的表現好了,還代表學校參加區運動會。這時,我又根據他的情況,和他商定了奮斗目標:期末考試再前進十名。這個目標雖然不高,但是對于他來說是比較合理的,天天遲到的人有一天不遲到也算進步,總不能一口吃出個胖子,雖然木木現在身上還有缺點,但是他正努力改正,并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我相信他不會讓我失望。
沒有哪個學生想成為所謂的“差生”。我一直覺得,在學校里痛苦的不是整天埋頭學習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過得充實,還會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相反,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老師不喜歡,同學瞧不起,家長也不會給好臉色,他們的內心才是痛苦的。木木這個學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不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孩子,他因為身體上的特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形成明顯的自卑感,但為了掩飾自己的這種自卑,用壞形象、壞習慣偽裝自己,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封閉起來。這樣的孩子得不到學生應有的尊重,也得不到老師的關懷,所以才會表現出諸多的劣跡。加之在學校,有的教師認為他已“病入膏肓”,認為關心他是“自討苦吃”,因此就對他“放任自流”、“不聞不問”,把他當成“包袱”隨意丟棄,甚至驅趕出班級。而他在老師不平等的對待下,顯得無可奈何,抱著“得過且過”、“過一節算一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最終自暴自棄。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人生觀開始形成的時期,也是容易發生品德兩極分化的時期。對這個時期的孩子輕言放棄,可能會讓學生走上人生的彎路,不僅僅是教育的失敗,更毀了孩子的人生。所以轉化一個后進生,可以說比教育十個好學生更能體現教育的作用,更能體現教師教書育人的價值。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十惡不赦的罪犯也會有值得人們稱道的地方,我們面對的只是會犯錯的學生,應該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換一種角度,這樣收獲的或許就是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