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山+戴麗琴
摘 要: 隨著我國高校大眾化教育不斷深入,全國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從2001年的114萬人,到2014年的727萬人,增長了5倍之多,增長量可謂一路飆升。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畢業生數量達749萬人,為歷史最高。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環境作用下,我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大面積的轉變,以提供就業崗位數量較多的中小企業,面臨重組、破產等一系列的變革。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總體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市場呈現出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廣大畢業生應選擇多條出路,為自己制造就業機會。本文以漳州理工學院為個案,在海西建設和廈漳泉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著重分析閩南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措施,旨在幫助大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實現就業,實現就業穩定和職業生涯發展。
關鍵詞: 廈漳泉一體化 閩南民辦高職 職業指導
一、閩南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現狀
(一)閩南地區民辦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情況與就業模式對比。
在廈漳泉一體化形式下,閩南地區民辦高職院校充分發揮民辦靈活辦學優勢,整合資源,立足辦學主體(集團)產業特色,遵循市場發展規律,以工科為主,集輕工類、設計類、機電類、信息類、商貿類等海西建設急需專業(群),滿足地區市場人才需求,同時輻射周邊市場。結合辦學目標,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采用集團推薦(學校推薦)和學生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為主,效果顯著。
(二)建立職業指導工作全過程。
在高職院校職業指導過程中,成立以校領導為組長的組織機構,領導重視、健全職業指導制度,建立輔導員、專業長、系(院)主任、校招生處等專兼職輔導(導師)隊伍,針對大學生就業開通專場招聘會和提供企業招聘信息等服務。針對就業穩定、職業發展開設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創業指導、大學生職業指導與咨詢等服務。
(三)開設系統化的職業指導課程體系。
以漳州理工學院職業指導課程體系為例,建立“三個必修、一個選修”的板塊式結構,貫穿于大學三年,第一學期職業規劃板塊:職業傾向測試、職業生涯規劃。第二學期從業素養訓練板塊:職業形象設計、職業意識訓練。第三學期就業指導板塊:撰寫求職信、制作個性化求職簡歷、建立職場人際關系圈。第四學期就業指導板塊:職業行為訓練、模擬面試實訓。第五學期創業教育板塊:創業意識訓練、創業方案設計、小企業創辦培訓、就業形勢政策報告。
二、閩南地區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存在問題
(一)自主創業經費力度不足。
由于民辦高職院校普遍缺乏財政支撐,大部分都是以學費和辦學主體投入作為第一收入來源,因此在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經費方面較匱乏,導致創業氛圍不足。
(二)職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足。
職業指導在我國仍處于發展階段,特別是民辦院校,由于體質問題,導致一定程度上無法引入高質量職業指導人員。在各高校開始重視職業指導教育的今天,也存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難以應對日趨復雜和和適應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師比例失衡,也就是職業指導教師面對的學生數過于龐大,造成無法開展針對性輔導,影響就業指導服務質量的提升;二是課程任務繁重,大部分教師還兼其他課程,無法專心研究職業指導。
(三)職業指導設施設備設置不合理、不科學。
大部分院校在職業指導場地設備方面停留于表面工作,缺乏系統化、科學化、人性化的配套措施。如缺乏心理輔導中心、個性化、人性化的輔導中心、滿足學生24小時不間斷服務窗口、遠程面試工作室等。
(四)緊密對接市場,合理布局專業(群)。
在申辦新專業和開展專業調研過程中,不得以功利性為目標,只考慮生涯數量,棄畢業生就業質量。應該在充分做好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專業人才市場需要調研的基礎上,放眼未來,增設急需、緊缺型專業,減少限制性專業。
三、閩南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對策與建議
(一)在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擴大辦學影響,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多渠道籌措資金,成立大學生創業基金,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化創業在職業指導過程中的重要性。充分發揮民辦辦學主體的行業引領作用,鼓勵相關行業、產業通過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孵化器等形式,刺激在校生參與創業。強化企業孵化器輻射帶動作用,培育面向市場、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項目。
(二)立足民辦集團辦學優勢,突出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特色。在實踐實訓過程中,引入職業指導理念,認真貫徹廠校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工作與學習互為輝映。高職院校以培養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因此必須強化實踐實訓技能,讓廣大學生在模擬崗位上收獲技能、實現就業夢。如漳州理工學院以福建吉馬集團自主研發的O4O平臺,第一期以商學院學生作試點,讓在校生實現零投資當老板的夢想。
(三)加大校企合作廣度、深度、長度。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搭建一大批包括友好合作單位、福建永輝超市、萬利達集團企業群等在內的數百個各類實習實踐、創新創業基地。學校通過連續開展就業見習、暑期職業體驗、聯合培養、“學分互換”等系列活動,為學生縮小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增強就業能力奠定堅實基礎。校企合作廣度指的是同合作單位開展師資同享、學生學分互換(在校企合作單位實踐學分抵在校理論課程學分)的模式,開展學徒制,師傅即是老師、徒弟即是學生;校企合作深度指的是直擊企業核心業務,開展各類訂單班、冠名班模式,如漳州理工學院與福貞集團開展的“福貞班”、與蘋果公司開展的“蘋果班”等。校企合作長度指的是學校學生即是準員工,縮短工作適用期,畢業直接上崗。
參考文獻:
[1]孫英浩.高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22).
[2]杰克·韋爾奇.敬業成就卓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3]王文兵,王維國.論中國現代職業文化建設[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