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課行為作業是以學習者主動參與和親身經歷為出發點,通過對學科內和學科間相關內容的重新組合,并以最終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價值的認同和內化而成的立體結構的實踐任務。行為作業最大的特點是形式多樣,強調行為實踐,正好彌補傳統理論型書面作業對于學生缺乏道德內化的不足,有利于促進作業系統更有效地運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系統的發展。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課 行為作業 書面作業 道德內化功能
現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是集知識性、生活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學生學的不僅是知識,更培養品德、培養積極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以便今后面對社會生活的考驗。任何一種品德的形成都包含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即由知、情、信、意、行五種心理成分構成,并以道德信念為核心的完整統一體。學生的思想道德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在既有的認知上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只能作為其對待事物判斷和選擇的其中一種方式。如何將道德知識內化為道德品質,并變身為道德行為,這一切都必須在不斷的生活行為實踐中完成。
在作業系統中,書面常規性作業設計,是老師最常用的作業形式。書面作業主要體現時效性的功能,但缺乏道德內化的行動基礎,大多是根據教學內容布置相關的書面練習,類型有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名詞解釋、材料分析題、實踐探究等。其目的是鞏固所教內容,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題目中所給予情景進行簡要的理論分析,以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這種作業優點十分明顯:目標明確、省時省力、對學生應試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見效快。缺點也很突出:對書本知識的簡單記憶訓練多于理解和運用,缺乏與現實社會的聯系,甚至出現與社會實踐相脫離的現象,形式與內容存在機械重復的現象。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關鍵問題是:道德認知的內化是光靠幾道練習題就能實現的嗎?答案肯定是不能。當今網絡時代多元復雜,學生可以接受信息的途徑是多元的,當社會中的負面信息與學校教育相沖突時,當他們的生活與道德規范發生矛盾時,由于缺乏踐行力,他們要么被動地聽從既定的道德規范,要么背離道德規范,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這種規范與學生的思想存在較大的距離,從而使他們很難從情感上將自己的思想行為與道德規范相融合統一。
初中思想品德課行為作業是教師在緊扣課程標準下針對所學內容,以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情境為切入點,以學習者參與和經歷為出發點,向他們提出和布置的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行為的要求和任務,并最終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價值的認同和內化。行為作業最大的特點是形式多樣,與實踐緊密相連,正好彌補傳統理論型書面作業的不足。
筆者在實際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對本校初二年級中的兩個班進行了實施行為作業的實驗研究。結束后在對學生進行的“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行為作業實施反饋的調查問卷”中提出,同一個道德認知,你認為下面哪種方式更能讓你接受并實施,選擇“在認同此觀點的情況下,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的比例遠遠大于“通過書面練習強化訓練”。再來看一看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在完成本學期的行為作業后,寫下的感受和反思:“在這段時間里,我覺得自己能夠開朗樂觀、微笑地面對他人,更加注重與同學朋友的合作,與親人師長的溝通。但是在對他人的理解和關心方面有欠熱心,望今后交友能更主動些。”(《同儕攜手共進》一課行為作業反思)“自己能夠在生活和實踐中更好的同父母交往,在每一件小事上心想并通過行動為父母排憂解難。但是,在家務和體力勞動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須今后努力改進?!保ā段遗c父母交朋友》一課行為作業反思)“在網上對待那些粗俗謾罵的人,我們應冷漠。如果我們不給他們冷漠不制止他們,那他們會越鬧越兇,還會影響到更多的人。”(《網絡交往新空間》一課行為作業反思)
行為作業主要體現一個長效性功能。學生在完成行為作業的過程中,通過行動的實踐,豐富個體體驗,內化道德知識,增強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判斷力。有效的行為作業是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目的完全一致的,體現了學生知、情、信、意、行的品德發展規律。
①教師個人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承擔責任,并積極期待每個學習者。
②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③讓課后行為作業難度和學生的能力水平相當,根據需要變化難度,得到學生認同。
④給學生提供機會練習所引導的行為,并及時獲得自己成就的反饋。
⑤通過提問、組織和探詢來指導和管理學生的行為作業
⑥分步驟地呈現行為表現,鼓勵學生反復實踐。
⑦把學習責任、行為責任逐步轉到學生身上——鼓勵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做決定等。
⑧最終學生運用理論、思想觀點指導自己的行為,體驗社會生活。
可見從初中生的身心規律看,要完全理解、認知掌握思想品德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客觀上,思想品德課后作業要布置,但課后作業的時效性與學生道德認知的內化難以同步,需同時推行行為作業予以補充。不論學生處于什么樣的年齡階段,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具有獨特性。在思想品德知識的內化過程中,教師不可代替學生感知、觀察、分析和思考,不可代替學生踐行道德。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尊重學生的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首先把學生當做一個一個獨立的人看待,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教師應做的是適應學生的需要,適應他們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行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