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亮
摘 要:學情分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做好充分準確的學情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情分析的重要性,尤其是借班上課時,不做好學情分析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四個典型案例,對學情分析不準確或不充分進行闡述和分析,并針對每個案例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此提醒廣大教師提高對學情分析的重視程度。
關鍵詞:學情分析;不準確;教學質量;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10-0009-02
學情:是指學習者在某一個單位時間內或某一項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這里的學習者既指個體,某個學生;也指群體,整個班級。學情是動態的,它是在不斷地變化中的。學情分析,實際上就是教師對其教學對象的了解與把握,是教師進行有效指導與實施教學的前提。教師只有充分掌握了班級的學情后才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出預習指導與課堂教學措施。在體育教案設計中,筆者發現大多數老師對學情分析是大概籠統的,只是對年齡階段的學情進行簡單復制粘貼,沒有對學習對象具體的學情進行分析了解。這樣就導致學情分析的不準確或不詳細,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有“吃不飽”或“消化不了”的現象,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所以,準確分析學情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一、身體健康現狀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1.案例闡述
A老師在一次鎮級公開課中,借班上課。該老師上課的班級由于前段時間水痘爆發,很多同學感染了水痘,大病初愈剛來學校復課,醫生和家長都囑咐學生要注意休息和不宜大運動量的活動。由于該教師課前沒有做好充分準確的學情分析,沒有及時掌握該班學生身體健康狀況,還是按照原有的教學設計上課。該課教學內容是“彎道跑”,而且A教師的設計中很多教學環節都是大運動量。最后,在上課過程中,不斷有學生請假,導致最后教學分組人數偏少,無形中又增加了練習運動量,堅持完成練習的學生嘔吐狀況頻出,最后公開教學草草收場。這樣的教學場面連觀摩教師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教學質量可想而知。
2.案例分析
該案例中,借班上課的授課對象大多是大病初愈,身體狀況不佳,不適合大運動量活動的學生。但A教師在事先卻沒有了解到這個情況,可以說對學情完全不知情,課前的學情分析大概也是敷衍了事。授課對象的身體健康現狀是執教者課前必須要了解和掌握的,只有充分掌握了學生的身體現狀,清楚學生的健康狀況,才是教師順利實施教學的保證。像案例中大面積學生大病初愈的情況,上課教師只要課前稍微做一下了解,把學情分析做好,完全可以避免出現課中的狀況。所以,學生的身體健康現狀是執教教師必須要掌握和清楚的。
3.解決對策
(1)課前或事先向執教班級班主任了解一下學生的基本健康狀況,防范于未然,再針對實際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2)假如是有提前接觸的機會,在接觸學生時可以向學生了解一下他們的健康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教學設計就會有針對性,避免出現臨時狀況。
(3)假如在有可能調換班級的情況下,建議調換授課班級,對自己和學生都是有益而無害。
(4)如果在已經沒有調換班級的可能下,針對學生健康狀況,臨時修改教學設計,使得學生的身體能承受你的教學。
二、運動能力基礎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1.案例闡述
B教師在一次市級“送教下鄉”活動中,也是沒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上課班級學生情況,以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本校學生為對象設計教學,嚴重影響了最后的展示課教學質量。B教師教學內容是“拋擲輕物”,該教師課前也是精心準備,自制紙質投擲輕物。B教師在自己學校磨課時,學生投擲輕物距離在6~8米,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把投擲距離設置為10為優秀,本以為這樣“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目標會刺激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但B教師課前對送教班級學生學情分析不夠,該班是一個以民工子弟占絕大多數的班級,學生年齡普遍偏大,運動能力較強。實際教學中,學生輕易就能達到10米的優秀成績,反而導致學生對練習提不起興趣,造成練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厭倦練習的場面,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2.案例分析
該案例中B教師是“送教下鄉”展示課,授課對象完全可以事先了解和接觸,而且送教對象是農村學校,民工子女偏多,這些學情教師上課之前應該都可以了解到。但B教師在學情分析時,以自己學校學生為分析對象,完全忽視了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對學情分析沒有做到準確實際。這是我們很多教師做學情分析的縮影,往往以自己學生為分析對象進行分析,沒有考慮到實際授課對象的情況,造成教學失誤。這是教師學情分析中的定式思維方式,以某一固定方式去思考周邊的所有事情,忽視了對象的實際情況。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同時也告誡所有教師,學情分析時一定要考慮到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
3.解決對策
(1)事先向該班體育教師了解學生的運動基礎和運動能力,做到心中有數,制定相應標準時要因班而異,靈活機動。
(2)了解到學生的運動能力后,針對學生制定出層次教學、差異教學,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3)在實際教學中,出現這種狀況后,教師要做出應變措施,例如提高優秀標準、增設更高級別獎項等等,要隨著學生的變化進行動態教學變化。
(4)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運動能力超強的學生,發揮其優勢可以讓他當小老師,這也是教師靈活施教的表現。
三、心理情緒狀態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1.案例闡述
C教師在一次市級公開教學中借班上課。C教師的教學內容是“蹲跳起”,在教學中,有多次向學生提問需要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環節。C教師所執教的班級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高,氣氛容易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意愿強烈。當教師有問題需要回答或討論時,他們都表現得很積極踴躍,恨不得老師的每個問題都由自己來回答。所以,當C教師向學生提問時,學生表現得很興奮和積極,導致回答問題環節時間超出預設時間,C老師也感覺到了。所以,在后面的回答問題環節,C老師見有點混亂的回答問題場面,再加之時間過長,不由心生急躁,呵斥了學生一番。從這個環節開始,該教師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影響了后面的教學,導致那堂課效果和質量都不高。
2.案例分析
該案例中C教師對學情了解不夠,同時也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教學準備。學生的心理和情緒等狀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對于一些班級氛圍活躍的班級,教師課前一定要了解到,而且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學設計一定要有應對措施,同時教師自己也要做好心理應對準備。思維活躍的班級課堂氛圍最難控制,假如課前你對學情了解不夠,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可以想象課堂中你會狀況百出,難以應對。這樣的班級如果教師課前能做到學情充分知曉,利用好學生的活躍思維,往往能成就一堂好課。所以,授課對象的心理情緒狀態情況,教師一定要知曉和做好應對措施。
3.解決對策
(1)向班主任和體育教師了解該班的上課情況,了解哪些是活躍學生,哪些是易出狀況的學生等等,做好一一知曉,心中有數。
(2)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應對手段,針對課堂中不斷出現的狀況進行教學手段方法的調控。
(3)在向授課班級教師了解學情時,針對特殊學生可以事前了解,可能的話可以和其談談話、聊聊天,以接觸他們的心理和情緒變化狀況。
(4)知道授課班級的前提下,做學情分析時,可以有針對性地找一些材料進行對策研究制定。
四、特殊個體情況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1.案例闡述
D教師在一次市級教研課中借班上課。D教師執教的內容是“彎道跑”,剛開始教學都是按照他的流程順利完成。但到了20多分鐘的時候,突然有位學生暈倒了,從此擾亂了他的教學流程和情緒。在后面的教學中,D教師的教學明顯感覺畏手畏腳,運動量稍微大一點的環節都被他縮減了,強度大一點的環節甚至被刪除了。課的后半部分和前半部分呈天壤之別,教學質量嚴重受損,導致成了一節半堂好課的結果。事后,D教師了解到這位暈倒的學生患有低血糖癥,不適合“彎道跑”這樣的教學內容,所以運動量一上來就暈倒了,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對學情的個體分析和掌握不全面。
2.案例分析
特殊個體狀況對教學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該案例中,D教師沒有對學情中的個案進行充分了解,也可以說對學情沒有做到全面了解。針對特殊的學生,教師在學情分析時一定要特別對待。現今很多體育教學事故的出現,就是體育教師對個案了解不夠,沒有做到做好個案學情分析,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很多體育教師都抱有僥幸心理,認為授課的班級沒有這樣的學生,我不會運氣這么差,往往事故就發生在這樣的僥幸心理之下。案例中,假如D教師能做好個案學情分析,避免出現暈倒現象,這堂課應該是一堂好課,甚是可惜,個案學情分析沒有做好,導致教學的失敗。
3.解決對策
(1)向班主任和體育教師了解班級里是否有特殊學生,假如有的話,不適合參加你的教學就應該向其說明原因,避免出現教學事故。
(2)上課之前,應當詢問學生是否有身體不適或不適合參加本課活動的學生,做好提示提醒工作。
(3)有些學生和家長不愿他人看到自己的特殊,特意隱瞞一些病情,照常參加體育活動。一旦課堂中出現狀況,應立即停止其繼續參加活動。
(4)一旦課堂中出現這樣的事故,教師自己首先不能慌亂,不要因此慌了陣腳影響后面的教學,教師應提高自己應急處理教學事故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明江.構建“學情理論”全面關注學情[J].小學語文教學,2005(5).
[2]鄭佩芬,裘松杰.讓學情分析貫穿教學的始末[J].體育師友,2011(1).
[3]王延龍.體育教學學情分析及心理學詮釋[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
[4]邵偉德,鄒旭鋁,俞富根,周曉明.體育教學設計中如何進行字情分祈[J].體育教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