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崇斌
助學寄語
親愛的同學們,初初帶你一起走進第三單元嘍!看那邊——家鄉戲、賽龍舟、過大年、狂歡火把節……熱鬧非凡,精彩紛呈,嗅一口都是滿滿的鄉土清香。
不過,要真正親近那片土地,融入那份特殊的境遇,可別忘了帶上一件最重要的“法寶”哦——“讀”。真情意、有味道的好文章,得有好的“外衣”吧,這件“外衣”其實就是文章的語言,我們得耐心多讀,走進文字世界里去。讀著讀著,你不禁會被它的情深深打動,被它的意深深感染,漸漸地,你會發現你更愛那片多情的土地、愛上那里的人,甚至更發自內心地要成為那片熱土上的一草一木。
首先你得會讀。你嘗試過添添刪刪讀、換換段落讀、浮想聯翩讀嗎?試著自己加點料或者去掉點、換掉點,讀讀看,你會發現文字間有了起伏變化,一下子涌現出文字的褒與貶、輕與重、濃與淡、雅與俗、文與野、優與劣、美與丑等不同感受,親愛的同學,請你意識到——你的體驗已更細膩,認識已更深刻。
當然,讀的時候也別冷落了自己。建議同學們在尊重作者情感的同時,也要試圖生發出一個與我們情感之間有交集的契合點。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我小時候曾經也……”“一樣的場景,我卻……”。既能深切體驗文字里的情意,又能融進我們的思考,陶冶性情,啟迪理性。
另外,我們這一單元是民俗單元,因為內容的特殊性,建議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能多點文化追問。大家都知道,民俗風情,是依附人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我們不免要暗示自己叩問:這樣的活動里,人們有什么樣的精神追求或寄托;這一民族性的活動,我們能發現這個民族的過去、今天和未來是怎樣的……這些一定會使你讀得與眾不同哦。
同學們,民俗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請大家和初初一起,關注民俗,傳承情意,讓我們把大中華這一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永記心間。
延伸文本
《社戲》延伸文本——
看年戲
李星濤
小時候看的年戲主要是泗州戲,又稱拉魂腔。意思是聽到泗州戲的唱腔,人的魂都會被拉走,其勾人的魅力已不言而喻了。
那時候,故鄉五河有很多流動的泗州戲戲班子。演員忙時分散,農閑聚集,挨生產隊輪流演出。尤其是到了年關,年戲的鑼鼓天天不停,今天到了趙臺子,明天到了張臺子,你只要循著鼓鑼之聲,便可找到戲場。
戲臺搭得極為簡單,選三間屋大的一片空地,拉一塊紫色的幕布。演員就在幕后,演奏的人坐在場地的一邊。場地四角埋上四根木樁,一根粗繩繞過木樁,方方正正地攔出一片空地,就算是戲臺了。晚上,戲臺前面的左右兩根木樁上,吊兩盞“滋滋”作響的汽油燈,照得人眼花。一大群人圍在四周,瓜子攤擺上了,水果攤擺上了,甚至還有人趁機蒸了糖饅頭,在場外銳聲叫賣,惹得一幫孩子直咽口水。
戲還未演,開場鑼鼓、墜子、琵琶、笛子卻不時合奏出旋律誘人的片段,將戲場的氣氛渲染得濃濃的。戲要開演了,場內鑼緩鼓慢,鼓快鑼急,將一顆顆心敲得發緊,所有的樂音也像孩子集合一樣,自覺地聚到一起,做好活動前的一切準備了。早有半大孩子按捺不住獵奇的心理,爬到戲場外高樹上,向樹下的孩子添油加醋地演說一番,說得樹下的孩子急成猴子,趕忙爬到附近的草垛上,將身子藏在草中,只露出頭來,如電影上玉米地里埋伏著小兵張嘎。
一陣密集的鑼鼓過后,琵琶、二胡、笛子、梆子突然同時起奏,仿佛風雨過后,陽光激射出來。眾人眼睛一亮,開始伸頸探頭,躁動不安起來。你擠我,我擠他,一個說:“前面的把頭拿掉!”一個喊:“你蹄子往哪放的?”一時間,人群擠動,如風吹高粱地,根部不動,秫稈左右旋轉,俯仰不已。突然,臺中鑼鼓一停,只聽幕后一聲:“又來了……”一聲長長的拖腔,婉轉了幾道彎后,驟然停了下來。場上立即鴉雀無聲,人們紛紛注目幕邊。可那演員卻遲遲不露身形,而是趁著自己唱腔的余韻,將那穿著水紅色衣服的后背露了出來。音樂聲再次響起,那演員斜著身子,半露粉臉,踏著音樂的旋律,從幕角向戲臺中間退來。只見她粉紅的金蓮快速交錯,退至場地中央,忽地一個轉身定勢,眉兒眼兒全都顯露出來,惹得下面一陣哄動。今晚唱的是王三姐坐寒窯,講的是薛平貴西征后,王三姐守寒窯苦待丈夫歸來的故事。情節展開到高潮時,唱詞和道白相間,琵琶與梆子主奏,唱至動情處,只剩下二胡伴奏,旋律凄婉抒情。老年人聽得流淚,中年婦女聽得唏噓不已。那唱詞,人們早已會背,卻百聽不厭,聽一遍便聽出了一層滄桑,唱一遍便唱出一層別樣的韻味。那些做孩子的,卻似懂非懂地聽著,眼睛只盯著演員臉上的胭脂和腳上好看的粉紅繡鞋。常常是大人們聽得忘情,而孩子們已哈欠連天,趴在草堆上就睡著了,只等戲散人走,“哄”的一聲,方從夢中醒來。因此,大人趕場子都不喜歡帶孩子去,孩子們卻像他們的尾巴,甩也甩不掉,幾十里遠的路,場場跟到,也常常如數家珍地向小伙伴們夸耀著自己看過的戲目:小女婿、打菜臺、王二嫂趕集、拾棉花……漸漸也知道了省劇團里有李寶琴、李寶鳳等名角兒。
如今,電視普及開了,流行歌曲也像風一樣,刮得天昏地暗。年輕人早已忘記了什么是泗州戲,有些老年人仍念念不忘,他們常常在年關湊錢配份子,邀請出幾位老角色唱上半天一天的,重新過一次戲癮。那純樸的旋律再一次將人們帶進那散發著汽油氣味的戲場,帶進那唱詞渲染出的婉轉美好的故事里。
(選自2016年2月10日《安徽日報》,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本文作者以飽含情意的深情筆觸,回憶了“我”小時候年關看泗州戲的一段生活經歷,刻畫了一群農村地方戲演員和村中看戲老小的形象,表現出勞動人民淳樸、善良、舞臺經驗豐富、熱愛生活的美好品德,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情趣的生活畫卷,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對農村生活的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溢滿字里行間。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小處而言,貼切傳神的動詞、妙趣橫生的語言、鮮活生動的比喻、錯落有致的長短句,搖曳多姿,趣味盎然;大處而言,演員的正面描寫和觀眾的側面烘托、戲前的層層鋪墊和戲中的聚焦刻畫、過去看戲的癡迷神往和如今年戲的淡出眷念的對比,真摯質樸的語言中,處處融入對家鄉人、家鄉戲、家鄉風物的愛戀與眷顧。
尤其是文末一段,作者心中的隱憂你能明白嗎?孩子們,家鄉才是我們的根,才是我們心靈家園之所在,趁這些“散發著汽油氣味的戲場”還未遠去,多回家鄉走一走,多去鄉村走一走吧!
讀有所思
1.戲未開演時,在那誘人的旋律里,文中橫線處對孩子們的描寫別有情趣,請多品讀,談談你的理解。
2.讀完本文,你覺得作者除了表現對家鄉戲的熱愛與眷念,還意在提醒我們什么呢?請結合相關內容具體說說。
《端午日》延伸文本——
竹筒粽
宋殿儒
小時候,很愛吃母親做的竹筒粽子,問母親為什么竹筒粽子比筍葉粽子好吃呢?母親總是說,《西游記》上的那個唐僧一行當年西天取經,路過一個小國的時候,不就喜歡吃竹筒粽子嗎,你們不知道,那還是豬八戒最早發現的……那竹筒粽子其實是咱這兒發明的。
雖然那時候我并不知道《西游記》上豬八戒一幫人喜歡吃竹筒粽子的事情,但是我很堅信母親是個知道最多的人。因為那時候母親在當村小的民辦教師呢!后來當我上初中到城里,一次在同學家里看到《西游記》,書中寫唐僧師徒等人圍著一片竹林,香甜地享用竹筒粽子。
不過為什么母親說竹筒粽子是我們老家人發明的呢?而《西游記》里的竹筒粽子卻是在最西邊一個小國呢?這些疑問,一直到我上了大學后才明白,文化流源與傳播中常常是會有位移的,當然也難免會有誤傳。不管怎樣,母親每年給我們做的竹筒粽子,味道是獨一無二的。
竹筒粽子的用料和做法都很獨特講究。母親做竹筒粽子的時候,往往會在陽歷五月初就到家鄉的竹林里砍些粗壯青竹回來。放過五天后,再根據竹子每節的長短鋸成一個個青竹筒兒,爾后把這些青竹筒兒放到陰涼處等待使用。接著,母親就要在家鄉的泡桐樹上選擇和竹筒內圓大小相仿的泡桐枝兒,然后再鋸成四公分左右長的木塞。到該做竹筒粽子的時候,母親就會到村子后邊的一眼泉里去取水泡米。母親說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工序。
但是母親說,做好竹筒粽子還得需要很好的破竹筒的手藝。就是說在裝江米前,母親還得將選好的青竹筒子正中破開。破的時候必須一刀正中,不然做出來的竹筒粽子吃的時候就很難從竹筒里取出來。
蒸煮竹筒粽子的時候,先把鍋里的水燒得半開時才開始往竹筒里裝江米的,裝江米的時候,母親還經常問我們娃兒:“想吃核桃仁的還是想吃大棗子的?”等我們回答后,母親就把核桃仁或大棗撒到泡好的江米里進行均勻攪拌,爾后就開始往竹筒里裝填米料。裝好米料后,母親會飛快地從身邊早已放好的線框里抽出一根紅線繩,將竹筒子的口兒扎緊,然后再把做好的泡桐塞子塞進竹筒的口里,用手緊拍一下就丟鍋里煮了。大約文火煮上三個時辰,竹筒粽子的香味就從鍋里飄出來了。那時候母親才會說,粽子可以出鍋了。
母親做的竹筒粽子在家鄉是很出名兒的,好在母親并不保守,每年端午節不僅自己做,而且還教著村里的媳婦們做,現在我們老家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了。記得去年我到一個城市出差,忽而看到嬸娘領著一幫年輕婦女們在街上賣竹筒粽子。車子上,還張貼著一個牌子,上寫著“永寧竹筒粽子”“純天然綠色食品”。
在沒有母親的端午節里,娃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接替母親做竹筒粽子。在一家人的心里,做好竹筒粽子就是在和母親說話,就是緬懷和重溫母親給予的母愛。
(選自2016年6月7日《鹽阜大眾報》,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作者感念母親,沒有用華麗的詞藻,向讀者娓娓道來的只是端午節里母親給我們做竹筒粽子的一段生活經歷,記敘的都是普通人家中發生的平凡小事,但平凡的字眼中展現的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形象。所有的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而愛的方式卻有不同,所以才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才會有“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詩句。作者的母親用她的方式表達了對他的愛,作者贊頌母親是一個慈愛、無私、勤勞、善良的女性。
通俗易懂、簡潔樸素是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文筆自然質樸,沒有一點矯揉造作的痕跡。作者筆下的竹筒粽把讀者記憶中的美好從容地喚醒,并讓讀者內心深處的溫馨回憶靈動起來。盡管是平凡百姓的平凡生活,卻寫得生動自然,有如潺潺溪流溢過被歲月磨光的青石板,以細而無聲的質樸浸潤讀者干渴的心田。他的語言沒有過于堆砌華麗的辭藻,老道而干練,收放自如。貌似樸素平常,實則鮮活奇特。
卒章顯志,可資借鑒。“在一家人的心里,做好竹筒粽子就是在和母親說話,就是緬懷和重溫母親給予的母愛。”這既是“我”明白的道理,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讀有所思
1.通俗易懂、簡潔樸素是本文的語言特點,請結合相關內容略加闡述。
2.文章選取了一個承載感情的媒介——竹筒粽子,使感情有了依托,更加真摯。你能選擇一個承載或傳遞某種感情的媒介嗎?談談具體想法。
《本命年的回想》延伸文本——
年來了
陳恒禮
年來了,福到了!
“年”很古老,幾千歲了吧,又很年輕,年年不變,青春洋溢。那些關于“年”的記憶就像一塊畫布,有濃有淡,有枯有澀,有明有暗,有空白,也有閑筆,閑筆處題首小詩,詩里開著鮮艷艷的花,又紅又媚。那是幾枚印章開出來的,有時候還印在小孩子的額頭上,討喜。
中國人過年,幾乎人人都成了藝術大師。從一圈花邊餃子到一只虎頭鞋,從左鄰右舍到一家老少,從一句祝福到一個抱拳施禮,整個畫面都是中國民間、中國氣派。沒有哪個國度的人可以像中國人這樣,年的文化,融入了千年百代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禮贊,對歲月的崇敬。過年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儀式,一種遍地吉祥的儀式,一種頌揚生命的儀式。新年得福,中國人自古就是世界上最向往祥和、企盼普天同慶的人群,也是理想最為執著、善良最為飽滿的民族。
我是在蘇北出生長大的,對那里過“年”的習俗永記難忘。況且家鄉的史志上也有記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賀新年,戶無大小,人無長幼,都新衣新帽,備酒食、香燭、紙馬,祭祀天地諸神,再祭祖先。然后給長輩拜年,鄰里親友再進行互拜,秩序井然不亂。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各村為會,鳴鑼擊鼓,互相往來。更有扎彩作獅呢,以兩人在內舉之作獅子舞。又有糊紗為龍,其中點上蠟燭,十數人用竹竿舉起,游行城鄉,伴以鑼鼓笛簫,獅則跳躍作戲,百態畢出,龍則盤旋起舞,蜿蜒如生。觀者填街塞巷,白晝及夜,經旬始收。”
細讀這文字記憶,腦海中兒時過年的畫面,就一齊展現在眼前了。那真是民間的一場狂歡——
蘇北的鄉村,年來時,東莊小屁孩放一個鞭炮,西村的小屁孩馬上就歡呼起來:“過年了!”我們那時候放的鞭炮,叫寸炮,一個一個地放,焾子只有兩三厘米長,點著不立即扔出去,就會炸在自己的手指上。所以,放寸炮是小孩最刺激的事,要有膽量,要有機智,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否則,殃及自身,會被別人恥笑。
年來了,鄉村里的秩序有條不紊。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從小就知道了。你比如,點上紅點子的饅頭出鍋了,做母親的挑揀一個鮮艷好看的,一邊用嘴吹著熱氣,從左手倒到右手,又從右手倒到左手,遞到眼巴巴的孩子手里,說,快,送給你爺爺奶奶先嘗嘗,回來再給你吃!小屁孩就樂顛樂顛地去了。到了年三十中午,一桌飯菜大人不動,小屁孩再饞是不敢先動的,規規矩矩地等待大人們伸筷行動。而大人們呢?又總是先給祖宗牌位敬酒磕頭后,才能上桌吃飯。這套,小屁孩要跟著學。
那時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壓歲錢,求的是壓住邪祟,不在乎錢的多少。一毛幾分的,大人不嫌少,小屁孩亦是歡天喜地,有時,一捧香花生一塊糖,就引得一蹦三尺高。至于新衣服,也不是必備,干凈倒是必須的。舊衣服上縫個布公雞也就行了。雄赳赳,氣昂昂,在頭頂上晃來晃去。
過年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對玩“會”都有同樣的期待。大約每一個自然村都會有一個“會”,粗手大腳的農民,玩起了文藝活,耍獅舞龍撐旱船,敲鑼打鼓唱小調,演員大的七八十歲,小的七八歲,精神抖擻,到集鎮的熱鬧地段各顯手段身手。每到這時,家家收拾得干干凈凈,然后涌向街頭。遠遠地聽到鑼鼓聲,不久就先看到田野深處幡旗飄飄,一隊隊的人馬浩浩蕩蕩地就過來了。各路人馬相撞,比試著誰的武藝高強,圍觀的人山人海;演得好的圍觀的人就多,鑼鼓聲越響越激昂,演得差的圍觀的人也少,不由得就偃旗息鼓垂頭喪氣了,埋怨自己準備不足,發誓明年卷土重來。人群中,俊俏女子是年輕后生的追逐目標,一段好姻緣常從趕會時的偶遇開始。
村里人過年,是要請新媳婦的。新媳婦就是當年結婚的女子。本族人請本族里的,也請外族的,有時一桌坐好幾個新媳婦,那陣勢想想都覺得可觀。新媳婦打扮得也不輸結婚那天,陪她的都是更年輕的未婚小大姐,這桌上是沒有男人的席位的,男主人變成了男主婦,任務是全心全意服務好新媳婦。新媳婦出門赴宴,身后就跟著一隊吃屎的孩子,一邊追一邊唱:“新媳婦拉麥子,懷里揣個麥粒子,麥粒發芽了,孩子會爬了!”雖遭大人驅趕,一笑轟散,卻躲在遠處繼續唱,邊跳邊笑邊唱。新媳婦便羞羞答答,加快了腳步……
(選自2016年2月4日《徐州日報》,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本文作者以樸實的文字深情回憶了蘇北鄉村的過年習俗,按照時間的推移,重點寫了放鞭炮、蒸饅頭、吃飯、包壓歲錢、玩“會”、請新媳婦等“狂歡”內容,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生動典型的蘇北風俗畫,表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味,歌頌了純真可愛、熱愛生活的父老鄉親,這樣的情意主旨跟《本命年的回想》極為相似。
勾勒生活場景,生動傳神。本文語言很有表現力,往往不多幾筆就能把某一生活情景生動傳神地勾勒出來。如寫充滿期待的玩“會”,讓粗手大腳的農民玩起文藝活兒,本身就充滿令人神往的諧趣。還有老少男女齊上陣,彩旗飄展,人頭攢動,那是怎樣的氣勢、怎樣的歡騰!表演展示還要有高下之分,情態畢現,趣味涌動,令人捧腹。年輕后生遇見俊俏女子,遇見美麗姻緣,更是令人心池蕩漾,春風拂面。可以說,文章對大年的每一點記憶都是體現民風民俗的風景畫、風情畫,生動傳神,勾起我們多少美好的童年回憶。
線索清楚,如數家珍,逐一敘說,各有特色,尤其是作者生動傳神的敘說情致飽滿、興味盎然,讀者更多感受到的是認識和情感上的滿足,甚至贊不絕口。
讀有所思
1.文章敘事條分縷析,情趣盎然,請說說文章重點依次寫了什么,其中蘊涵著作者怎樣的感情,請舉一例略加分析。
2.讀完全文,作者筆下淳樸多樣的民俗活動,同樣會令我們心生對新年特殊的感覺。你的家鄉過大年時都有哪些令人難忘的畫面?說來聽聽。
《火把節之歌》延伸文本——
二月二,串豆子
南芳梅
又是一年二月二。
思緒還在與正月的酒香纏綿,不覺二月已踮著腳尖攜著春風而來。
二月二,正值陽春三月,在夢里,都在期盼一場淅瀝小雨,怎料一場紛紛揚揚的春雪趕在龍抬頭的早一天鋪天蓋地地襲來。都說,春雨貴如油,我說這春雪不亞于油吧!于春耕,你是天使的淚,滋潤著大地春懷,風情萬種的妖冶了一回。于行人,你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行動制約,冰滑雪倒的,危險無處不在。
這場厚雪,雖然行動不便,但沒有覆蓋住我心中的二月二。
突然間,我發覺沒炒豆子、沒串豆子已有些年了。今天突然心生一念,我要串豆子。
歷來,我都不會錯過每一個傳統節日,哪怕今天的雪埋過了足背,我依然邁著細碎的步子,小心翼翼地趟過深深淺淺的雪窩,在泥濘中走進一家又一家的超市、雜糧店,去尋找幾十年來過二月二的必需品——白豌豆。二月二,龍抬頭,不外乎是豆子的天下,可現在,很少見到豌豆了,也很少有人專門在自家鍋里炒豆子,所以,基本買不到生豌豆,超市里倒是有熟豆子。以前每年都要炒豆子,這幾年沒有豆子可炒,就只能買些熟豆子表示過二月二了。
跑遍大街小巷,專門尋找生豌豆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重溫童年夢。
盡管白天沒有買到生豌豆,心中的愿望仍然像野草一樣瘋長,心還是在生豌豆上盤旋,無奈之下買了些熟豆子提回家。晚上突然記起一位朋友,或許,她家有親戚送的豌豆,不妨打電話問問,結果一問,她就開始翻騰,找出了不知什么時候誰拿來的豌豆,在寒冷的雪地里親自送來。接到豌豆后,心里的興奮勁不用說了。輕車熟路地開始清洗豆子,泡豆子,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炒豆子,串豆子,滿滿實實地再過一個溫馨的二月二。
關于串豆子,有著不解的情緣,從小,母親給我們炒豆子,姐姐們幫著燒火,學著串豆子,后來,姐姐們開始炒豆子,潛移默化中,我也學會了一系列操作規程。提前一天下午或晚上泡豆子,用簸箕簸干凈豆子里的雜物和塵土,倒在盆子里用涼水浸泡,二月二早上我們還沒睡醒,母親就把泡脹的豆子炒熟倒在簸箕里或盤子里,晾一會后趁軟串起來,姐妹們爭先恐后地給自己串豆子,一枚針,一根線,攥著一把漲囔囔的豆子,一針一個地串,串了一圈又一圈,扎好線頭,掛在墻上的釘子上,等到清明時節再吃。據說,清明吃了二月二的豆子,一年肚子不疼,又聽說,吃了二月二的豆子打雷時不會被雷神爺擊到。傳說只是傳說,從來沒有考究過到底是實話還是嚇唬人的話,總之沒有人家不照做的,家家戶戶都在二月二炒豆子、串豆子,為的是在一年中平安吉祥。不過,在那個清貧年代,有幾串豆子掛在墻角,還真是“糧滿倉”的感覺,有時候實在餓得忍不住或饞得忍不住時,就踩著板凳或枕頭偷偷地取下來吃幾顆,有時候這一舉動會招來“災禍”,姐妹們也會學著取下來偷吃,等發現豆子的串數少了或串子被截短了半截后,就會抓賊般地大呼小叫讓賠償。不知道那時候等待清明的到來咋就那么漫長呢,感覺要大半年的時間才能到清明,現在一算,二月二到清明也就一個月的時間。
懷舊的人,重要的經歷總會重演。婚后,每當二月二,我都會給孩子串豆子,串成大小不等的圈,依舊掛在墻上,囑咐孩子等到清明時節才能吃。直到最近幾年,由于鄉下親戚種豆子的人少了,也就沒有原材料演繹舊夢,只能把風風火火的二月二擱淺。買一把現成的熟豆子,標志著我沒有忘記二月二。今年,我會再次拿起針線串幾串香噴噴的豆子,繼續掛在墻角,等待桃花盛開的季節,品嘗我的二月二。
懷舊,讓人的心事在久遠的懷戀中生根。每個節日都有它特殊的文化內涵,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傳統節日越來越重視,越來越沉迷。一直以來,我把每個傳統節日都過得轟轟烈烈,意在教會孩子不要忘記祖先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在提醒和告誡自己,不要將老祖先留下的文化傳承斷在了我們的手里。
(選自2016年3月10日“西北民俗體驗廳”公眾號,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本文作者對極具鄉味的豆子情有獨鐘,用生動形象、情味十足的語言來表現鄉土文化,更富表現力,比如“……就會抓賊般地大呼小叫讓賠償。不知道那時候等待清明的到來咋就那么漫長呢……”“抓賊般地”“ 咋就那么漫長呢”,用的是地道的口語,換成其他任何語句都不能傳達出寧夏人那種特有的實在與淳樸,再如“滿滿實實地再過一個溫馨的二月二”“ 繼續掛在墻角,等待桃花盛開的季節,品嘗我的二月二”等詞句又道出了寧夏人凡事都“忠誠”這一生生不息的本質。還有文章最后一段,啟迪孩子不忘傳統文化,警醒自己不斷文化傳承。建議反復誦讀,才能品出個中情意。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作者卻沒有寫成一篇關于豆子的回憶錄,更像是一篇聲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普普通通的找尋豆子、炒豆子、串豆子,在作者的筆下卻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一些日常生活小事在作者看來,都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表現,留心體察、留心積累,心中就有積淀和發現,寫起來就能左右逢源。
讀有所思
1.反復讀讀下面這句話,簡單談些你對作者這一做法的理解。
盡管白天沒有買到生豌豆,心中的愿望仍然像野草一樣瘋長,心還是在生豌豆上盤旋,無奈之下買了些熟豆子提回家。
2.作者跑遍大街小巷,專門尋找生豌豆就是為了重溫童年夢。結合文章內容,找找作者其實要重溫些什么呢?
《水調歌頭》延伸文本——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鑒賞空間
元宵節放燈始于漢代,當時名叫“上元燃燈”。東漢明帝劉莊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祭神,表示對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時,元宵張燈已蔚然成風。到了唐代,元宵放燈活動盛況空前,大街小巷燈光通宵達旦,人們熙來攘往,車不能掉頭,人難得轉身。除了民間放燈的風俗活動之外,歷代文人也創作了大量生動的詩詞傳唱吟詠。
本詞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讀有所思
1.詞人苦苦追尋的“女子”有著怎樣的性格?簡要分析詞中詞人用什么藝術手法來塑造她的形象。
2.本詞描繪出元宵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首詞中寄寓了詞人什么樣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