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摘 要:一直以來,數學都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常態教法是“滿堂灌”,常態學法是“題海戰”,學生的大腦成了知識的容器。長此以往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被定勢,固步自封,最終使學生對數學畏而遠之。這無疑是老師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改革數學教學,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求異思維、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是極其重要的。
關鍵詞:數學;思維;興趣;方法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良好的思維能力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基礎。在學校教育中,任何學科的學習,歸根到底都要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在教學工作中,常常聽到老師有這樣一些抱怨: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太差了;教一道題就會一道題,稍微變化一下條件,就不會做了;只是一味死學。諸如此類,歸結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弱。學習能力弱,學習成績自然不理想,老師糾結,學生苦悶。我也有類似的困惑。細想之下,我覺得是教學目標有偏差。一直以來,數學都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一般是“滿堂灌”和“題海戰”,學生成了知識的接收器,導致思維定勢,最終使學生對數學畏而遠之。這無疑是老師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改革數學教學,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求異思維、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是極其重要的。
一、激趣促學,誘導學生參與探索
興趣是一切活動動力的源泉,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持久不衰的學習數學的動力,就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1.聯系生活,啟發學生思維
數學是一門應用學科,與生活密不可分。教學中,我一方面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能接近數學。比如,學習“軸對稱”時,我讓學生觀察教室,看看哪些地方是符合軸對稱原理的;甚至讓學生思考,人是不是一個軸對稱圖形,課堂上我還親自演示:左手與右手,左耳與右耳……,以此類推,學生還說到了剪紙藝術,明白了軸對稱原理和其中蘊含的美感,提高了學習興趣,開啟了心智和思維。
2.直觀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學習是一個動腦動手的過程,如果課堂上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解,即便講得再精彩細致,學生也是被動吸納知識,容易疲勞遲鈍。為了給數學提趣,我在常規作業之余,也時常給學生布置一些動手動腦的作業,讓學生利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創新設計,學生有的做出了“勾股定理教具”,有的用廢棄光盤做出了“毛毛蟲”,還有的利用平行四邊形原理,做出了“百變圖”……這種作業一般兩周布置一次,分組進行,一組出一個作品。這種作業形式,很受學生歡迎,既開啟了他們的思維,又在合作中分享智慧,還活躍了學習方式,可謂一舉多得。
3.肯定激勵,讓學生享受成功,滋長自信
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個會表揚學生的老師,換個角度,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適度的激勵能帶給學生自信和勇氣,及時的表揚是持續學習、積極思維的動力。教學中,數學成績最容易呈現兩極分化,那些愛數學的學生,可謂樂學不疲,正是因為他們在學習推理過程中,嘗到了成功的滋味,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教師要常常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適時肯定激勵,激勵表揚就是學生學習的添加劑、助燃劑,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保持長久的興趣。
二、授之以漁,交給學生開啟智慧的鑰匙
“教是為了不教”“學會不如會學”,學習方法是學生探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發揮主體性,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1.多“讀”
讀書,是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法,讀中有思,讀中有惑,讀中有得。但常規教學中,一些老師總認為,讀只對文科學習有用,像數學這種理科科目,讀不讀無所謂。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學生不讀教材,只上課聽講,老師的講解低效甚至失效,學生閱讀教材就是對學習內容如定理概念和解題過程等的直觀理解認知,在讀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過程、篩選重點、把握關鍵,這又是對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2.重“議”
議論甚至辯論,在知識的掌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明辨是非對錯。在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錯了也沒關系,說錯了,矯正過來就是。尤其是概念教學,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更應積極引導學生議論探討。
3.勤“思”
學貴有思,思而有得。思考是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和提高的過程。養成思考的習慣,思考自己的解題過程,思考學習的知識點,思考解題步驟等,思考連接了知識,使得數學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得到鞏固,形成系統。
教無定法,我們在教學中要明確教學目的,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不為教而教,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培養學生的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探索,以找出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伊紅,鐘旭天.初中數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全自正.數學就這么有趣[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