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越來越不聽話。”這是現在多數教師的口頭語,感覺自己每天累死累活地教,孩子們還是不愿意學,感覺教育很無力,因此就產生了職業倦怠。每天上班,感受不到教育的快樂和成就感,學生也覺得學習累,被家長和老師逼著學。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師還處在師本的教育階段,沒有從師本走向生本,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因此不愿學,家長和老師都為此頭痛。而生本教育剛好能幫助我們解決這一困難:自信求真學生樂,篤學尚行家長樂,上善貴生老師樂。生本教育讓學生產生自信,學會自我肯定,形成自主學習方式,讓課堂變成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感受學習的快樂,童年的美好。
我在教學中踐行“生本教育”的理念,遵循“生本教育”的“先學后教,不教而教”的教學原則,嘗試如下教學流程:
第一步:自主學習,也叫課前預習。就是對所學知識有個初步的認識,這個認識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對新鮮生疏的知識,產生一種求知的欲望,在這種內動力的驅動下,主動地去探索知識,既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如,在教學“1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我會設計“說一說”“畫一畫”或“擺一擺”的前置性小研究。7+8=( ),請說一說你的方法(也可以用畫圖或擺小棒的方法)。
另外,每次布置前置作業的時候我都會簡單說一說完成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比如,“運算定律”這一教學內容,我會請同學們完成小研究的時候想一想:什么時候會用到這些運算定律?在記憶這些運算定律的時候有什么好方法?請把你的好方法寫下來,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
第二步: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一個“生態平衡”的學習環境,這個學習環境,特別為學困生提供了一個學習與自由表達的機會。小組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生“取長補短”“自我完善”“相互促進”的過程。
如,在教學三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小數”這一內容時,在突破“小數的意義”這一教學難點時,讓學生小組合作,借助米尺,通過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從直觀上認識:把1米長的尺子平均分成10分,每一份表示1分米,用分數表示是1/10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1米,從而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學生在米尺上找出了不同地方的0.1米,每個孩子都得到了學習和自由表達的機會。
第三步:交流匯報。在全班交流中教師可以做必要的引導和提醒,在同學們的交流與爭辯中攻破每一個難點,構建知識系統,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如,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簡單的排列”時,在全班交流匯報時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時我就引導學生觀察這幾種排列方法,讓學生說一說那種方法好,為什么?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才不遺漏、不重復,最后達到優化排列方法的目的。
第四步:教師指導。老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交流情況及學生出現的問題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幫助。
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時,學生在運用反比例解決問題時,容易做成正比例。這時,我就引導學生一起分析,找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理解哪種量是一定的,寫出數量關系式,標出一定的量,最后再根據關系式列出比例,從而突破難點。
剛開始嘗試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我也曾經著急過、迷惘過,害怕學生言不由衷,跑題到九霄云外,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們知道了怎樣去討論。在課堂上我主抓6個小組長,讓他們各出奇招,各顯神通。每節課,我除了定出本課的課前小研究,就是讓學生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下盡情學習。
生本教育的創立者郭思樂教授說:“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學生‘學。要為學生創造生機勃勃的、令學生‘忘我的課堂。”郭教授還說:“牛們喜愛草,向往草,爭先恐后地奔向草,這時候,鞭子的作用就大大減少了。類比到教育,就是,我們讓學生喜愛學習的天性發揮出來,讓他們以最大的自由奔向學習,享受學習,這時,他們不肯下課,他們總是意猶未盡,課堂上風起云涌,這時外部評價的督促作用也就變得多余了。”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山川和田野時;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生,只有當它們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時;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智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時。最后,引用郭思樂教授的一段話:“學習者的生命得以最大限度地激揚,而我們也就享受了生命的精彩和神奇,使教育者和學習者的生命都得到了解放。教者得到了極大的幸福,因為我們成為了學習者的生命激揚者。”
參考文獻:
[1]張文賢.如何開展小學數學生本教育[J].新課程(小學),2014(10).
[2]黃佳杰.小學數學生本課堂教學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