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艷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師要上好一節精彩的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學生是地理課堂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學生觀,要有機融合教材和學生知識生活的互動,積極開發利用這些資源,開放教學內容,真正讓教材走向學生,走進學生。教師和學生直接或間接地互動構成了初中地理教學的主要過程,師生互動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地理教學效果。
關鍵詞:地理課堂;師生互動;課堂實效
一、以生為主,營造和諧互動的氛圍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體現“以生為主”,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的實現關鍵是師生地位的轉換,我們要時刻牢記地理教師不僅僅是地理知識的傳遞者,更重要的是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理念的更新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師角色的定位,過去教學我們都是以說教為主,一個人、一支粉筆便是課堂的全部,幾乎是一人堂,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地理教師真正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建立這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
教學。
例如,本人在執教《地球和地球儀》這一課時,對于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學習相對來說,學生興趣不是很濃厚,七年級大多數學生喜歡講話,面對這一情況,我發現一些學生討論的話題當中都有一個關于這張地圖有問題,我沖他們一笑,說:“同學們,我有個問題想請大家幫忙,不知大家是否愿意?”同學們一聽,先是一愣,然后集體說:“沒問題。”我說:“有同學發現這張地圖有問題,誰來找找,說說原因。”話音剛落,同學們個個各抒己見,最后,為了解開大家的謎團,在適當的時機,我又提醒他們閱讀教材。這樣一來不僅關于地球的形狀迎刃而解,而且學生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相關任務。
二、關注每一個學生,選擇互動的方式
地理課堂互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小組討論、小組競賽、正反方辯論、角色扮演、講故事、讀圖繪圖大比拼、情景劇表演、模擬旅行等,合適的方式往往能調節學習節奏、調動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對問題的解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因此,我們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因材施教,選擇正確的方法,努力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例如,本人在執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時,我設計了角色扮演:爭當小小解說員活動環節,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請學生來解釋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什么顏色的?同時宣布6人分為一個學習小組,全班若干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并進行學習競賽和爭星活動。通過學生扮演解說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體現課改基本理念中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增強趣味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組之間競賽,組內合作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三、聯系生活,巧設疑問,創設互動的情境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有效的教學情境不但能凸現問題,還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高潮。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實現師生互動的前提,如何創設有效的互動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互動,是我們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從實際生活出發,創設生活化的互動情境,將學生的生活融入課堂,努力實現“生活化”的課堂,把生活搬進課堂,用學生熟悉、感興趣又貼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充實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現實的生活問題,這樣更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參與課堂師生互動的欲望。
1.動靜結合,激發學生參與互動的興趣
“生活化”互動情境的創設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豐富多彩的圖片、耳熟能詳的成語、形象生動的視頻等,都是地理教學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不同地理區域人們的生活習慣,可以向學生介紹與天氣有關的諺語、故事,可以向學生播放精彩的體育賽事片段等,而這些精彩的欣賞背后,往往都隱藏著學生內心渴望的一個“為什么”,抓住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再組織學生展開有效的交流、討論,學生樂于參與其中,有了參與課堂的這份熱情,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接近了成功。
2.勇于創新,豐富課堂教學,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創新是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敢于創新,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帶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有的教師課堂看似熱鬧,其實每節課都大同小異,都是小組討論、小組交流,時間久了,學生也會厭煩,失去這種參與互動的熱情,課堂討論也就成了形式。新的課程背景下,只有與眾不同的課堂,才會挖掘學生的潛能,帶動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邰英角.基于地理思維能力形成的問題情境創設策略[J].地理教學,2014.
[2]吳文秀.注重師生全面互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