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光明
教師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靈,又最關乎他人的心靈,寫教育隨筆是教師進行“心靈漫步”的一種極好方式和路徑。教師寫教育隨筆,可以煉眼——錘煉發現問題的能力,可以煉筆——錘煉表達思想的能力,可以煉意——錘煉與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負等。寫敘事性教育隨筆,關鍵是要真誠、真實、真切,要努力轉到事情的背后,追問事件的意義;寫事理性教育隨筆,關鍵是要“夾敘夾議”,追求“鹽溶于水”的境界。
挖掘學生潛力有兩種極端的方式,一種是廣長舌即無限慈悲,一種是棒喝即無限嚴厲。前者把人從深谷里拉起來;后者把人逼到死地激起前沖的力量。當我們因人而異用好這兩種方式時,學生也會在我們手中綻放最美的成長之花。而無限慈悲中關懷的前提就是傾聽。
對于物理學科的教師而言,學生永遠沒有起始,我們總是那個插一杠子的人。所以接班成了常態。今年,我準備上臺自我介紹時,仔細地觀察了我的學生,當時我字正腔圓自我介紹時,掌聲稀稀拉拉,幾個男生似乎有點失望與不屑的眼神,讓我很不舒服。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盡己所能先樹立自己的權威,先是以一個老學究的教師模樣不茍言笑,學生做錯事抗不抗拒都從嚴,并靜靜觀察在這兩個月不斷給我惹麻煩而且自以為是不露聲色的男生。
直到有一次,一個最不馴的男生與歷史老師發生了爭執,原因是講到“中國外交的強大”一課時,他十分激憤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而且自稱有理有據。歷史老師當然不能讓他這樣“走了偏路”,于是同樣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知識據理力爭,爭到后來,兩人已都面紅耳赤,都不示弱。好在我及時出現,拉開兩人,他卻把矛頭指向了我。我把他帶到辦公室??梢韵胂螽敃r我是怎么強忍住心中的怒火沒向他大發雷霆,我鎮定了一下,讓他自己去冷靜冷靜然后回班,結果他一口回絕。我當時就生氣了,問他為什么不能有點禮貌,為什么不能心平氣和地交流,他沉默不語。
到了晚上,我打開電腦,意外看到那個男生QQ發來的信息:
“不是我不心平氣和,是歷史老師不聽我說話。”
我不怒反笑:“那好啊,你怎么想的,我聽?!?/p>
半晌,“算了,我知道跟你說了也沒用?!?/p>
我愣住良久,然后調整了一下心態“老師是真心想聽一下你的觀點,和老師說一說,或許老師可以理解?!睗u漸地我的火氣消退,平靜地想要“互利共贏”解決事件并讓他回歸正路。
那晚,我與他說了許多,正如他所說的,他的確很有才華,與我侃侃而談。
我也重新認識了他—— 一個似乎桀驁不馴,其實滿腹才華、心地善良的男孩,他叫王××。
從那以后,我跟學生也不再板起一副面孔,漸漸打成一片,誰要是有想法,可以直說。實驗操作在他們的參與中更有實效,課堂在他們的跟隨中更加飽滿,起坐喧嘩中是師生彼此的傾聽和尊重。
漸漸地,學生在年級中的成績也得到提高。他們的思維是打開的,做題總有眼前一亮的新思路,總有耳目一新的別樣方法。他們正應了我的愿——學習既是為了中考,又是源于對鉆研的熱愛。
而王××,還是最“桀驁不馴”的一個,但辦事很負責,待人很友善,交友甚廣,也的確是個潛力股。
作為老師,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有他們自己的思想觀點。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鉆研,而不是對分數的興趣。正所謂注重個性教育,這就是對學生個性的
培養。
當思想與別人都不一樣時,也許他就變得深刻了。
當一個孩子盡可能多地思考這個社會與自身時,也許他就可以被稱之為成人了。
當我寫下以上的文字,我忽然明白了微型科研的真正意義就是做一個勤勞的人,讓自己點點滴滴的教學經歷變成點滴的思考感悟和經驗總結,那么,那曾經感覺遙遠的科研便向我們款款走來,也許有一天,我就是聞名遐邇的科研型教師!
記得剛上班時就遇到了課改,當時流傳這樣的觀念:讓學生學習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是我就努力讓自己課堂精彩,趣味性十足,結果一學期下來學生的成績還是參差不齊。自己就還認為自己的課堂不夠精彩,向學生做調研,學生對我的課堂還是比較滿意的,也就是比較生動有趣的。孩子最終和我說,有趣無趣不重要,我根本就不知道為啥學習,為啥我科科學習成績都好才算好……
這句話給我一個思考:現在一考定終身的評價體系有問題,這是個社會問題。
或許是同學所謂的責任感和關愛,讓很多孩子苦不堪言,其實有多少孩子能完全達到爸爸媽媽的要求呢?家長為什么強求所有的孩子都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點,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天賦。
但很少有父母的愛是理智的,甚至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有目的的。有不少家長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為自己而活,一旦孩子的行為和思想偏離他們的設想,就表現出冷漠和失望,這種有條件的愛讓學生沒有安全感。
這就是第二個教育問題——家庭問題。
在國外,并不要求所有孩子都掌握很多的教學知識,學校對不同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課程,盡管這種模式導致他們的學生平均水平比不上中國,但那些真正熱愛數學的學生卻遠遠超過中國同齡數學最好的學生。
不能讓所有的學生脫離苦海,這是第三個問題——學校的
問題。
學生都曾經學習成績優秀過,也都有過自己的優勢學科,很多學生也會做些親其師信其道的事,其實學生學好功課并不難,難在學生的堅持,難在無需提醒的自覺,難在為別人著想,難在珍惜老師的勞動,不懂感恩。
這就是最難突破的問題——學生的問題。
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培養人才,而是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天賦和特長,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讓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將所有孩子按照一個模式培養,而是發現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并針對這個閃光點提供個性化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梁筱梅,郭偉.試論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與家長的合作關系[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10).
[2]俞敏洪.如何做最好的家長[J].課外閱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