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屹
情境教學,以“美”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思”啟迪學生的智慧;以“情”感染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形真、情深、意遠、理蘊”的情境中感受、體驗、想象、表達、創造、展示、享受著語文學習的快樂與幸福。
一、情境教學,以美陶冶學生的情操
“美”是教育的基石。情境教學則是選擇以美為突破口。優化的教學情境生動地向學生展示這美的人、美的景、美的理念、美的圖形……教師優美的語言描述與音樂、繪畫、戲劇等豐富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更是讓學生身臨其境。例如,我在教學《燕子》一文時,上課開始我便用多媒體播放帶有小燕子的春景畫面,并配上自己優美的畫外音:“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天空像水洗過一般,在碧藍的天空中,一只矯健的燕子在快樂的飛翔。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現在又飛到我們的教室里,就在我們的眼前,請小朋友先仔細看看燕子的模樣,感受燕子的形象美。”學生興趣高漲,紛紛對小燕子的外形進行描述。接著我便結合學生的回答很自然地教學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輕快俊俏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機靈活潑的小燕子。”學生畫面、文字、想象三方面相結合輕松理解了“烏黑光亮”“俊俏”“剪刀似的”這些富有美感的生動詞語所顯示的形象和色彩。
情境教學這種以“美”為突破口的教學環節能夠及時利用學生形象的復現和愉悅的情緒,從已知的美的景象向未知的課文描述的美的景象過渡,學生對這種對美的渴望,實際上便形成了學習新課的內驅力,激起了學習新課的動機,學生往往會帶著對美的向往開始了愉悅的學習過程。
二、情境教學,以“情”感染學生的心靈
情境中,教師與孩子們真情交融,教師期待的目光、激勵的話語、親切的微笑、平等的對話,讓學生無拘無束,在課堂中盡顯主人風采。情境的創設更讓孩子們走進了課本,感受了探索的奧妙,體驗了豐富的人生,有利于用教材中的人物打動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情感的共鳴。在情境教學中,“情”已不僅是促進學習的手段,更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美國教育學家哈·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捶打之一款冰冷的生鐵。”而情境教學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點。同時,我覺得在情境教學以情感染學生心靈這一理念中如果加入教學幽默藝術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幽默的老師容易讓學生接受,幽默的課堂讓學生如浴春風,如沐春雨。教師的幽默常常是一種內心情緒的表達,課堂上無處不在的師生情在老師夸張的動作、開心的笑容、詼諧的語言中流動,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動。減少了注意力的轉移,讓他們在有“情”中有“得”,有“趣”中有“獲”。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在散文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就更為重要。在散文教學前教師必須先行一步,從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從作品的字里行間理解作者給予的情感,產生情感體驗,才能以情動情,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描寫的情景。簡單地說:即以“文”激情,激起“師”之情,再以“師”之情,激起“生”之情。
一個“情”字,在情境教學中起著決定作用,老師的情感是橋梁,是導體,是火種,它會傳導,會點燃。學生的情感是作者的思想延伸。
三、情境教學,以“思”啟迪孩子們的智慧
“思”是情境教學的核心。廣遠、深厚的情境增強了孩子們對形象的感受,促進了師生情感的交融。“思”有效地激活了孩子們的大腦。幻想、聯想、想象的翅膀悄然張開。
閱讀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幾乎都描寫了一個特定的情境,即所謂“作者胸有境”。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老師要積極創設情境,還要引導學生去思考課文中的“情”。教師要抓住教學契機以及課堂生成,引導學生及時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理解中心思想。
走進情境課堂,這里洋溢著“美”,蕩漾著“情”,貫穿著“思”。尊重兒童,發展兒童是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也是情境課堂的立足點。課堂中,老師一定要在心中始終裝著學生,用兒童的眼光去尋找、去發現,用兒童的思維去思考、去理解。教師要通過語言的描繪、音樂的渲染、圖畫的再現等手段創設情境,激起兒童的熱烈情緒,帶領學生走進課本描繪的情境,體驗主人公內心的精神世界。在情感的催化中,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提高、道德水平的發展,審美意識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霞.創設情境,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小學),2008(11).
[2]楊秀琴.低年級教學如何營造輕松愉快的語文學習氛圍[J].考試周刊,20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