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河遠

“作業”包括課前、課堂和課后作業,是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的活動,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作業的重要性在教師和學生中都有廣泛共識,大家都認為學生做作業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課業負擔繁重,“減負增效”的呼聲日益高漲。質量低的作業不僅浪費學生時間,而且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從而敷衍、應付了事。作業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學生物理作業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一、聯系新舊知識
即使學生的已有知識是正確的,而且已經被激活,也可能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所學的知識會慢慢趨于完整和精確,例如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學生的初中知識應該經歷一次大范圍的修正和補充。學生擁有的初中知識雖然正確,但卻是不充分的。二是對知識點的掌握有“識記”“理解”“運用”三個層次,學生的已有知識可能只停留在較低層次,教師不能假定學生“知道”了一個公式,就會在實際情境中“運用”它。
在物理作業中,有必要讓學生再次使用已有知識,這并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幫助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在學習力學知識時,物體的平衡是初中二力平衡的進一步深化,學生可以從簡單的二力平衡的認知,通過課堂練習,深入掌握多力平衡。
二、糾正錯誤認識
如果已有知識不正確,會導致學生忽視、懷疑、拒絕那些與自己的認識相沖突的證據,從而曲解新知識。物理學中的經驗理論經常是不正確的,例如“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離心力”等等。有些錯誤概念是根深蒂固的,僅僅通過學習正確的新知識并沒有辦法糾正。
通過作業糾正錯誤知識是作業的重要功能之一,作業要實現這個功能有以下幾個方法供參考:一是讓學生面對自己的認識與真實結果的矛盾,有些老師布置一道作業題會預計學生大部分做錯,“故意讓學生做錯”是糾正錯誤知識的方法之一。二是為學生提供運用正確知識的多重機會,在重復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強化正確知識,有利于破除頑固的錯誤概念。
三、構建知識網絡
在課前和課堂上的練習中,圖表和概念是梳理知識結構的有效工具。教師提供一個“半成品”或者“框架”,讓學生完成概念圖或表格,可以構建學生的知識網絡。然后在講解、討論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多地認識到知識點間的區別與聯系,完善知識結構,使之清晰且聯系緊密。
例如,高中物理中學習磁感線時,讓學生完成下表:
學生通過練習認識到所學的知識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和初中所學的磁感線與高中所學的電場線都有區別和聯系的。
四、監控學習過程
關注學生在課堂練習中所犯的錯誤,是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徑。例如,學生是否把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相混淆?是否總是一貫地對所有用電器使用部分電路歐姆定律I=u/r?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說明學生的知識掌握中存在不適當的聯系和分類,通過練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可以透過現象幫助學生整合知識,使之達到綜合運用的能力。
要想實現綜合運用,不僅要對各個零散知識點進行單獨練習,還需要不斷重組,進行整合練習。整合練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常常遇到“講透了,但是學生還是沒掌握”的無奈。對于教師來說,應該對學生的認知情況有全面了解,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練習,通過作業,使學生熟練運用各個知識,進而更好地解決復雜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有效的幫助。例如,引導學生研究已解例題,讓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特征,分析解題步驟和背后的原理。或者把復雜問題分解為幾個有難度梯度的小題,減輕學生的認知負荷。
五、促進知識遷移
為使學生知道何時何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也就是達到知識的“遷移”。通過作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基本原理,幫助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與新的運用環境聯系起來。為了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作業中可以采用幾個方法和策略。一是引導學生討論應用的條件,二是讓學生在多種情境中運用技能和知識,三是運用比較,例如表面相似但解題方法大相徑庭的兩道題,就是很好的訓練途徑。
六、反饋學習效果
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能反饋學生當前的學習效果,它是作業最重要的功能。練習與反饋是圍繞學習目標而展開的循環過程,二者是緊密聯系的,并非所有的作業都是有效的,同樣的作業對有些學生效果不錯,對有些學生則效果欠佳。當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得不到足夠有效的反饋時,無效的練習就會增多。這會使學生無故增加學習負擔,這在教學中是不可取的。
研究表明,高效的作業應具備以下特點:一是聚焦于某個具體目標,二是以學生當前行為表現為基礎,具有恰當的難度水平。三是具有足夠的數量和頻率。現在教師普遍采用的方法如作業分層、錯題重做等等,都是有心理學依據的科學方法。盡量避免學生在已經掌握的內容上花太多時間,從而減輕學生負擔。
總之,“作業”這個教師和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教學環節,其實背后蘊藏著眾多學習的科學原理。好的作業能在學生認知過程中提供重要支持和幫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知識和能力,進而獲得成就感和學習興趣與動力。
參考文獻:
[1]殷光華.中學物理作業的有效性反思[J].考試周刊, 2009(35).
[2]陳曉江.重視“物理作業”的作用[J].技術物理教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