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為了達到特定的育人目標、采用特定的教學程序而設定的一種操作樣式。一種教學模式在一定區域推廣是否會造成千人一面,主要要看該模式的目標到底是什么,其次是看這個特定的程序能否達到這個特定的育人目標。如果某個模式的目標就是要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創新型人才,那又怎能帶來千人一面的結果呢?因此,不僅不應拒絕好的模式,而且要大力推廣,只是我們在選擇模式前要認真甄別。
一、課改教學模式理論依據的探討
1.教學五階段理論
“教學五階段理論”是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研究出來的。江教授認為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生完全依靠老師階段。他認為這個階段正好處在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這一學段。這個階段的學生處在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老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的一個階段。所以說我們的課改要想真正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應該從四年級開始。第二階段是學生基本依靠老師階段。他認為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這一學段的學生屬于學生基本依靠老師階段。這個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25%~50%的區間。第三階段是學生相對獨立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正好處在初中七年級至九年級這一學段。他認為這個階段的學生經過自學能夠學會課本知識的50%~75%。第四階段是學生基本獨立階段,也正好是學生的高中階段。學生在這個階段通過自學可以掌握課本知識75%以上的內容。第五階段是學生完全獨立階段,是學生進入大學,走向社會的階段。處于這個階段的人,他的學習能力已經完全獨立了。這五個階段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發展過程是老師的作用力由強到弱、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由弱到強的進程。從教師講授時間的角度看,老師在一年級上課時講授的時間最多,隨之是逐年遞減,到高中就要更少。五個階段理論為我們調整教與學關系,改革課堂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2.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研究出來的。這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可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現在發展區,另一個是潛在發展區。現在發展區是指學生現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的水平區。潛在發展區就是教師希望學生達到知識和能力的水平區。如果要讓學生達到潛在發展區,他認為必須找到一個最近的、有利于學生跨過并且能夠到達潛在發展區的區域,這個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教師的教學以及教師對問題的設計都必須設置在最近發展區,這樣學生才有學習的興趣,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現在發展區和潛在發展區如同在河的兩岸建橋,在兩岸間必須通過橋墩架設橋梁,我們就要考慮橋墩應設在什么位置,這個橋墩的位置就是我們的最近發展區。這個理論對于我們如何找到問題的切入口、怎樣有效設計問題、使我們的問題更貼近學生,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3.智力內化理論
學生的知識只有通過大腦內化才能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怎樣才能讓學生的知識內化為能力呢?研究實踐表明,知識的內化必須通過活動才能得以實現,活動是學生智力發展的源泉。他的研究發現,學生的能力發展與環境、家庭、種族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學生生活的環境不同,與之接觸的人群的素質不同,對人智力的發展都是有影響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活動是有層次的,活動的層次越高就越能發揮活動對智力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快速提升。反之亦然,如果活動層次比較低,就會影響活動對學生智力的催化效果。這一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教學必須以活動為載體,使活動成為學生智力發展一個源泉。因而,我們的課改設置了很多活動課與探究課,就是這個理論指導我們要搞創新性教育。我們要注重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入手,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突出四個核心要素
(1)突出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2)強調學生的先學:先學后教、先學后交流。(3)注重學生的合作交流:討論交流、展示交流。合作交流的最重要載體是小組建設。(4)以知識的學習過程為課堂流程的基本組合要素,以課常流程引領導學稿的編寫和二次備課。
其中,知識學習過程有四個主要環節:獨立學習(預習)→組內合作學習(討論)→班內合作學習(展示)→鞏固消化、反饋、
檢測。
可以進一步具體細化:(可能的指導、點撥、講解)→預習(嘗試)→預習檢測(學困調查、學困呈現或錯誤呈現)→討論(幫扶、組內問題解決)→展示準備→展示、質疑、補充、點撥與拓展→學困消化與反饋檢測。
總而言之,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學設計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教師在備課時,能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自己的個性特長潛心鉆研,虛心學習,不斷積淀自己的教育機智,挑戰傳統,大膽創新,超越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日積月累,教學中就會自然而然地透出自己的個性,形成富有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教師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侯小莉.課改背景下關于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4(57):145.
[2]丁源源.關于新課改教學過程中有效性操作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