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奇徐苑琳宋珍玉
1.中共成都市委黨校 2.武警警官學院
優化提升成都智能交通系統的“互聯網+”模式探索
李甲奇1徐苑琳1宋珍玉2
1.中共成都市委黨校 2.武警警官學院
本文通過物聯網和“互聯網+”的總體發展狀況,調研成都市指揮交通的發展情況,綜合論證了大力發展成都市智慧交通系統的“互聯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結合成都市近年來智慧交通發展狀況,針對硬件、技術等問題,提出了相對應的建議,探索了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力的路徑。
智慧交通;互聯網+;物聯網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全國城鎮化進程大的發展背景下,隨著四川乃至成都在國家地位的突出性,大力發展智慧交通,逐步通過智慧交通擴大提高智慧城市,成為了優化提升成都市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前提條件。本課題組以成都市智慧交通的“互聯網+”探索模式為課題,分析了大力發展智慧交通的“互聯網+”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過對成都市現有智慧交通建設狀況的分析,提出了所面臨的問題,并且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對策。
自智慧成都建設口號提出之后,成都本著“交通先行”的原則,在成都智慧化建設中首先重點開展了智慧交通建設,在不斷的努力之下取得了卓越成效。主要表現為成都智慧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在成都市委的帶領下,成都信息化交通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零星系統建設到整個交通信息港建設的過程,主要完成以下幾個成果:(一)建設了交通信息港中心機房和信息傳輸信道;(二)建立了 GPS 車輛安全監控調度系統,提高了運輸安全管理的力度;(三)大力推進 ETC 電子收費系統的建設,在主要高速公路口建成了獨立 ETC 車輛電子收費系統專屬通道;(四)建設了交通運輸企業二級信息平臺,提高了現代運輸企業的管理水平;(五)開通了交通熱線以及實現了交通信息的網絡化,人們能夠隨時對交通信息進行咨詢、查詢、投訴。最大限度的方便了企業和社會公眾。(六)建成了城市綜合交通體系,主要內容包括公眾出行交通信息服務系統、停車誘導系統以及區域道路客運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等。
“互聯網+”的發展重點在于利用物聯網的技術思想向互聯網的“末梢效應”及其“邊緣價值”戰略轉移。“末梢效應”是指互聯網對其所連接的其他相關產業所能產生的影響和發揮的作用;“邊緣價值”則是指互聯網自身價值以外服務于其他行業所產生的間接價值和增值服務。物聯網驅動“互聯網+”產業的革命性變化就是信息產業將從以“信息傳輸”為中心向以“信息服務”為中心進行戰略轉移。
(一)智能交通系統的“互聯網+”模式的國際發展
綜合最近幾十年來世界歷史上智慧城市的建設,都是將互聯網作為基礎技術,在成熟的互聯網技術上進行的智慧城市建設。
瑞典斯德哥爾摩: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危機過后,痛定思痛決定發展一個不尋常的寬帶經濟模型來振興經濟,由市政府主導全城安裝光纖供運營商使用。到2012年,超過90%的家庭已經連接到光纖網絡,政府通過完善的網絡硬件設施,積極發展軟實力,主要體現在e-Service方面。而且依托其完善的網絡建立的智慧交通使得城區的交通流量降低了約25%,公交利用率增幅達6%,城區道路交通廢氣排放量減少了8%~14%,城區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40%。
澳大利亞墨爾本:2010年3月墨爾本成立了C40城市生活工作室,用于繪制智慧城市建設藍圖,在這種模式下,城市被視為一個生態系統,政府及管理機構通過放置于城市中的感應器對收集到的網絡信息進行處理,及時了解城市狀況,進而有效運作和監管城市行為。
芬蘭奧盧市:從2003年建立的panOULU網絡(主要由一個中央服務器和很多無線傳感器構成)是無需注冊、無密碼和完全免費,全市總共有1400個無線網接入點。
寬帶經濟:美國達科塔依托其74%的寬帶覆蓋率增加其在城市建設中的科技含量,從而提高城市的智慧化成都;加拿大魁北克通過鼓勵政策和政府導向所建立起來的寬帶經濟,提高了綠色快速公交系統智慧化的建設,依此做為城市內涵式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的核心。
英國伯明翰:2007年投資1.6億英鎊,鋪設了700臺閉路電視攝像機系統、4000個道路傳感器以及1000臺自動數字識別攝像機等先進交通監控設備收集英國路況信息,通過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滿足了城市交通的需求。
除此之外,“互聯網+交通”已經在交通運輸領域產生了“化學效應”,例如打車軟件、網上購買火車和飛機票、出行導航系統等等。從國外的Uber、Lyft到國內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移動互聯網催生了一批打車拼車專車軟件,雖然它們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爭議,但它們通過把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改善了人們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車輛的使用率,推動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排放,對環境保護也做出了貢獻。
(二)成都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的“互聯網+”模式的可行性
1、“國家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為大力發展“智慧成都”提供了新機遇。黨中央、國務院對西部、對四川、對成都發展寄予厚望,今年4月國家批復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并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設為國家級城市群。
2、大力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的“互聯網+”模式可以帶動成都產業鏈的經濟發展。成都擁有的電子產業和互聯網產業在近年的發展中已經占成都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如表一所示。

表一 2014年成都電子計算機和電器機械情況
中國移動 (四川成都) 數據中心基地、中國聯通四川天府新區IDC中心和成都云計算中心基地也在加快建設,并帶動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聚集發展。大力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的“互聯網+”模式可以融合成都電子產業、計算機產業以及發揮天府新區的優勢。帶動成都經濟轉型發展,提高成都實體經濟的占比。
3、科技的飛速發展為大力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的“互聯網+”
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技術的內涵上看,智慧交通是感知交通、數字交通、掌上交通的組合體。感知交通是技術基礎,需要物聯網和傳感網技術,需要廣泛、深入的感知交通基礎設施、需要運載工具、交通環境的信息; 數字交通是整個智慧交通的關鍵所在,需要從數字中發現信息,從信息中發現知識,從知識中發現智能,從而為決策者服務; 掌上交通是智慧交通發展的頂峰,適應了智能手機用戶量大的實際情況。
(一)發展現狀
綜合總體來看成都車多人多,交通流量較大,截止2014年11月,成都擁有308萬輛,排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而這還不包括附近地市入成都的車輛,加上成都主城區道路改造困難,人流集中。成都作為市域旅游城市,區別于一般的旅游城市,是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向四周形成的旅游輻射地區,是由城巿向郊區,由旅游中心向周邊旅游景區擴散與輻射的過程。中心城巿除本身的旅游景點外,在市域旅游中主要起到交通、服務與游客集散中心的作用,而周邊地區的旅游景區景點則主要起到旅游最終目的地的作用搜索。成都巿2014年四川省接待國內旅游者53549.69萬人次,入境旅游者240.1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891.04億元人民幣,其中成都巿接待國內旅游者18423.02萬人次,入境旅游者197.8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616.95億元人民幣。可見成都作為四川的旅游中心城巿的支配性地位,這是一種旅游經濟與文化的中心—邊緣結構的存在模式,而這對成都的交通也是一種很大的壓力。
2015年6月25日,中國移動四川成都分公司聯合成都公交集團有限公司在成都公交集團大樓舉行了“成都公交NFC電子車票啟動儀式”新聞發布會,宣布成都公交正式開啟手機刷卡功能。從2015年開始成都公交將逐步在所有公交車上開通無線網絡,全面在公交車上實行WIFI全覆蓋,而這些也為智能交通的“互聯網+”模式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二)面臨的挑戰
1、現有交通設施設備復雜,重新規劃難度較大。
從現有的成都交通情況來看,已經有一套較為成熟的運行機制。而如果需要完全打破這個已經習慣了的機制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2、技術不完善、標準不統一。
不注重交通系統中的數據價值。傳統的智慧交通系統建設僅注重其智能化,對包括交通路線、交通安全、公眾出行等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而在響應需求時卻不注重對相關數據進行儲存,進而通過挖掘和分析使其創造出更高的商業價值。技術壁壘阻礙交通大數據分析。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交通數據采集的范圍、廣度和深度急劇增加。以成都市為例,一萬余輛出租車一天就會產生數千萬條GPS 數據,車牌識別、交通監控視頻等數據量更大,交通相關的數據量級已從TB 級別躍升到PB 級別。傳統的智能交通數據分析方法已很難有效支撐這么龐大的數據體的開發與利用。
3、網絡運行及安全問題突出
對于交通收費和監控系統來說,“物聯網+”的行動計劃似乎并沒有那么順利。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系統的數據傳輸主要通過封閉的專網實現,而一旦高速公路系統網絡與公共互聯網交互,對業務而言,保障網絡的安全性成為關鍵問題;對網絡本身而言,確保傳輸的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而在網絡傳輸方面,采用公共互聯網發生網絡堵塞等狀況,是無法對其進行追溯的,對于視頻監控而言,傳輸的實時性至關重要,而如何保障公網傳輸的穩定性也是個問題。
(一)強化基礎保障,完善互聯互通設施
以市為單位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進行更新,各個系統根據“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要求,建設整體的智慧交通的“互聯網+”模式的綜合平臺和跨系統的數據信息共享系統。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有關設備實施規范,加強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和制度實施,在資源共享的同時避免重復建設。結合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信息化建設長期性和復雜性,做到規劃設計具有前瞻性,具體建設注重實用性,積極探索智慧交通的“互聯網+”模式長效機制。
針對日益嚴峻的數據傳輸、存儲、安全等問題,解決數據的傳輸問題、存儲問題、計算問題。在總體上傳輸介質既要考慮到實際的使用情況問題,也要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合理進行規劃。存儲問題自然是很重要的問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市整體框架在不斷增加,人口數量也在隨著增加,交通所帶來的數據每天都在成TB(數據計量單位)的增加,所以在處理數據存儲的同時,要用長遠眼光來考慮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可以帶來工作崗位、成都科技含量等好處。“計算”是解決成都智慧交通“互聯網+”模式的重要環節,只有計算得當,才能更好的處理當下交通的問題,只有預算的得當才能夠合理對成都的交通路況進行規劃,而此處的預算就是要發揮優秀人才的強項,在“互聯網+”的模式下對大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通過數據挖掘等相關技術,對成都交通長遠規劃和進行預判,基于此對成都的總體規劃也才能夠長遠。
(二)深化政策引導,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市級財政對有關智慧交通的“互聯網+”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或者稅務減免等政策,增強企業的積極性;建議省級部門加大智慧交通“互聯網+”模式的推廣政策,提升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競爭力,通過政策引導智慧交通和“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
(三)嚴格落實智能交通多帶來的交通規則的改變
建議市級交通部門對新的智慧交通模式所帶來的交通規則的改變進行政策上的過度和相關方面人員的培訓學習。對廣大市民的適應給予一定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進行免責學習批評教育,以此來推動智慧交通的“互聯網+”模式。
(四)加大推廣宣傳
通過新聞媒體、推介會、社交平臺等形式進行積極宣傳推介成都智慧交通的“互聯網+”模式,讓更多企業知曉、更多市民熟悉,并積極參與進來。
(五)主動搭建交流平臺
由市級部門協調定期召開各區市縣有關部門的聯席會議,協調解決在發展這種模式下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積極搭建區市縣和市級部門數據互聯互通的綜合交流平臺,推動成都市智慧交通的“互聯網+”模式。
李甲奇,中共成都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生,長期從事公共管理與計算機相關方面的研究。
徐苑琳,碩士研究生,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副教授,長期從事公共管理及智慧城市發展研究。
宋珍玉,武警警官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長期從事計算機及大數據相關研究。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市情研究所2016年資政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