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觀點
一切貪圖安逸、不愿繼續艱苦奮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愿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于10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中央電視臺10月21日)

紀念中國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舉行
選官,既要民主,但又不能迷信民主;要看選票,但又不能只比選票。
——中央黨校教授王東京撰文,時下做官,要看民意??伞懊褚狻笔且粋€復合概念,若是搞起民主測評來,做事的,就往往比不過那些不做事的。正確的辦法應是,堅持多數人選人與“多數通過”規則,并在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集中。(《中國經濟周刊》10月10日)

王東京
悲劇之為悲劇,就在于溫情涵蓋不了包括其發生機制、事發過程等在內的所有內容。
——10月10日凌晨4點左右,溫州鹿城區4間民房倒塌,致22人死亡。其中,一對夫妻以血肉之軀頂住了坍塌的重物,讓3歲女兒得以幸存,令人感動。評論員仲鳴指出,在人禍面前,反思災難通常都應該是第一位的,至少不能在感動中忘了反思與追問,更不能用“好壞一鍋燉”的雞湯去遮蔽應有的反思。(《新京報》10月12日)
反腐整風順應民心,但反“四風”不是反基本權利,也不能取消正當的人情往來和個人消費。
——山西屯留縣紀委的一紙執紀通報,卻引發廣泛爭議。通報稱,今年9月9日教師節前夕,屯留一中24名教師在學校放假后到飯店聚餐飲酒,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責令當事人公開檢討或對其進行集體約談,并在全縣范圍內通報。評論人鐵永功稱,24名教師在學校放假后聚餐,共花費1390元,還是AA制付費,人均消費50多元,既沒有公款吃喝,也談不上鋪張浪費,僅從通報情況看,很難說構成違紀。后來,長治市紀委撤銷了屯留縣紀委常委會關于對屯留一中南校區部分教師聚餐飲酒問題的處理決定。(《京華時報》10月12日)

李希
事實證明,問責不嚴,必將造成責任懸空,形成“破窗效應”,劣幣驅逐良幣,使問題越攢越多,越積越深。
——遼寧拉票賄選案是一個時期遼寧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嚴重惡化的集中反映,遼寧省委書記李希強調,要結合貫徹落實《問責條例》,用好從嚴問責的武器,徹底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中國紀檢監察報》10月12日)
如果我們將讀書打上功利的烙印,將讀書作為“進身之階”,那么讀書就會成為一件無趣而且低俗的事情。
——上海市寶山區委組織部干部曾瑜華說,讀書要多去讀那些提升自身品位、給人啟發的書。而不是像少數領導干部那樣,沉迷于風水方術、炒股秘笈,或者是官場要訣這類庸俗的書籍。(《人民日報》10月14日)
國家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明令禁止為“黑戶”上戶口,都是某些儼然凌駕于法律法規之上的紅頭文件的規定。
——《中國司法》總編劉武俊指出,基層政府部門只認紅頭文件,不識法律法規,這是長期以來“黑戶”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根源問題。(《北京青年報》10月14日)

劉武俊
有些限購政策助長了人們弄虛作假、投機取巧、不擇手段的處世態度和價值觀,將平時深藏心底的貪婪無度赤裸裸地釋放了出來。
——一些城市已率先出臺限購政策,不少夫妻為了能多買一套房而紛紛突擊離婚。評論人朱達志說,如果一項政策瞬間讓無數家庭解體——即便是假離婚,也藏著太多的真辛酸和假戲真做,其引發的社會問題不可小覷。(《中國青年報》10月12日)

朱達志
中國文化對德性優先的肯認,對“以義制利”的道義原則和底線的恪守,同樣為拯救世道人心,重建現代社會道德秩序,恢復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提供了啟迪和睿智。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何中華撰文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西方危機的對治作用,進一步凸顯了我們的文化優勢。(《大眾日報》10月13日)

何中華
只要多點視角和理性,多站在人或事的角度,從當時的情境和實際出發,我們得出的就不僅僅是更加接近科學的結論,而且是能夠更加理性和諧地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智慧。
——華東交通大學教授汪立夏讀曾國藩的奏折、家書及評點,深為其心胸、才華和堅守所折服。他說,他挺理解曾國藩的為人和言行,不時還有心靈的溝通。(《南風窗》2016年第21期)
有的領導高高在上,做點分內之事便覺勞苦功高。
——評論員趙兵說,黨和人民賦予領導干部權力,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黨的宗旨,用好這份權力是群眾的期許所向,更是領導干部的責任所在。(《人民日報》10月11日)
高校學生“為州慶備演”,是行政干預教學的表現,是“上面安排”高于一切的癥候,這不是對學生負責,而是對行政負責。
——10月12日,大理大學500余名在校生接到班主任“為州慶備演”的通知。有學生反映,期間排練時間長達數十天,且中間有數天需停課。對此,大理大學回應稱,表演活動是“上面安排”,參演學生非停課而是“調課”,每天補助50元,有“特殊情況”的同學會準假。教育學者熊丙奇對此說,安排學生參加州慶演出,表明地方政府部門并沒有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學校也沒有從保護學生權利的角度出發,拒絕此要求。(《新京報》10月17日)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