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學的本質是對歷史的認識。歷史認識又包含三個層次:考實性認識、規律性認識和評價性認識。①要形成這些認識,須基于一定的時間序列和空間范圍,依據史料,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客觀理解,并對此進行科學的解釋,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故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構成了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其中,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是基礎素養,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是關鍵素養,歷史價值觀是頂層素養。
教學中如何實現此五大核心素養?筆者以岳麓版必修Ⅰ《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單元為例,
試作闡述。
岳麓版必修Ⅰ《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單元,闡述的是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兩極向多極化趨勢發展的過程,包括“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極化趨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跨世紀的世界格局”四課。該單元內容特點:
1.認識的復雜性。世界政治格局是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各種力量通過較量、博弈后形成的在一定時期內既相對穩定又不斷發展變化的一種結構。而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力量的此消彼長,這既有歷史原因,亦有現實因素。二戰后的世界,各種力量在崛起、聚合、分化中演變,正如本單元標題——復雜多樣。從復雜多樣的世界中去梳理、認識、闡釋國際關系和世界格局,對高一學生要來說,實屬不易。
2.內容的時事性。本單元內容與時事聯系緊密,如巴以問題、美俄關系、中美關系、中俄關系、中日關系、南海問題、難民問題、恐怖主義等等,學生希望能從本單元找尋到諸問題的源頭。這是學生學習的興趣起點。
3.中外的關聯性。人教版和人民版獨立設計單元講述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其中人教版有兩課、人民版有三課。岳麓版調整了課標的內容次序,將新中國外交置入本單元中的第三課,分五個子目展現了新中國三個時期外交的突出成就和特點,意在使學生從國際的視野去認識新中國外交,理解新中國外交在二戰后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格局的調整中不斷演進和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原因,體現中外歷史的關聯性。
(一)關鍵概念:極、格局、冷戰
本單元的概念眾多,為能宏觀地、全方位地把握單元內容,對“極”“格局”“冷戰”三個概念的理解顯得尤為重要。
何為“極”?極有對抗、排斥、端等意思。在國際關系中,“極(polarity)指的是行為體的數量以及它們的實力分配狀況,因此體現著國際體系的結構”。①極是國際格局中起主導作用的大國。一般認為,作為世界格局中的“極”,一般應具備下列四個條件中的某些要求:一是具有較強的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和科技實力;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緣政治優勢;三是領導集團較為得力,戰略和政策運用比較得當,能得到國內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四是具有較強的國際作用力和凝聚力,能在全球事務或地區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成為一個“力量中心”,能在自己周圍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國。②
何為“格局”?乃一種結構狀態,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徐藍教授認為:“國際格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在國際關系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主要行為體,如國家或國家集團,所形成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局面。大國和大國集團的力量對比是國際格局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內核,決定著國際關系的基本內容,如戰爭與和平、和平與發展等等。”③
何為“冷戰”?岳麓版教材定義:泛指美蘇之間除了直接交戰即“熱”戰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包括相互攻擊對方的價值觀念與社會制度、外交對抗、封鎖禁運、軍備競賽、組建軍事集團、發動代理人戰爭等。由此看出,冷戰的主體是美蘇及其同盟,冷戰的狀態是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全方位的對抗。“美蘇雙方通過一系列相互作用與反作用的敵對政策和具體措施,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終于形成了政治、經濟、地緣政治版圖和軍事的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使兩極格局最終形成并相對固定下來。”④
那么,極、格局和冷戰的關系又是什么呢?對此問題,學生常易混淆,甚至認為兩極格局就是冷戰。實事上,“極”支撐著結構,是“格局”的支點;格局是由極形成的一定時期相對穩定的局面;“冷戰”為兩極格局對峙的主要表現形式。如圖1所示。
(二)關鍵問題
1.美蘇由戰時同盟走向戰后對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現行三個版本教材的敘述為:
岳麓版: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方面根本對立,均將對方視為主要敵人。……美蘇兩國之間存在嚴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對方對本國的威脅,也加劇了兩國間的沖突與對抗。
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的對比。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蘇聯實力不斷增強……引起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劇,蘇聯成為美國稱霸的最大障礙。
人民版:隨著戰爭的結束,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沖突日益加劇,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三個版本共同說明了社會制度的不同,此外,岳麓版還強調了意識形態的不同,人教版和人民版強調了國家利益。無論怎樣,三個版本都是將社會制度的對立放在了首要原因。但是,二戰前兩國便存在著社會制度的不同,為什么二戰中還可以發展成盟友?二戰后美蘇走向對峙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教學中需向學生闡釋清楚。
二戰后期,戰時盟國的領導人通過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平衡的基礎上,安排戰后世界秩序,劃分戰后世界政治版圖,這就是雅爾塔體系。它們所劃定的勢力范圍,成為日后美蘇兩極格局的地緣政治基礎。所以,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后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擁有了強大的工業力量,據統計,1939~1945年間美國鋼總產量為5.11億噸,石油產量為14.6億噸。1937年美國在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為42%,1945年增長到60%。①同時,美國的黃金儲備約占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59%,②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擁有原子彈,在核武器方面擁有絕對優勢,這是美國稱霸世界的資本。早在1943年,《羅斯福的世界藍圖》一文就明顯表達出要求建立一個美國領導的、符合美國利益的世界政治與經濟秩序。二戰后的美國,正據此藍圖構建世界秩序。“美國憑借它在經濟和軍事上的領先地位,主導著二戰后國際秩序和規則的制定。美國先后打出了三張牌:政治上成立了聯合國;經濟上建立了個關貿總協定(后來發展為現在的世貿組織),以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軍事上拼湊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經過3個五年計劃,一躍而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是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主要力量,“戰爭中鍛煉出了一支數量大、戰斗力強、技術裝備精良的軍隊。……在東部地區建起了重工業和軍火為生產基地。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產12萬門炮、19390萬發炮彈、3萬輛坦克、4萬架飛機,僅次于美國”。④同時,戰爭還使蘇聯領土擴大了60萬平方千米,西部鄰國的一些地區納入自己的版圖;在亞洲,進駐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通過蘇聯遼闊的領土,東西兩條軍事分界線連成一體,成為具有優越地緣政治優勢的強國。
戰后的蘇聯一方面要保留戰爭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推行大國沙文主義不斷擴大勢力范圍。這便與美國要領導世界、塑造有利于美國的國際環境相矛盾。于是,美蘇從戰時的同盟走向了戰后的對峙。故意識形態對美蘇對峙的促成作用并不大,即便蘇聯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國家利益的爭奪也會導致美蘇的各種“對抗”。所以,國家利益的沖突是美蘇對峙的根本原因,即國家利益是里,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是表。只有認識這一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美蘇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外交等一系列的對峙行為,以及這樣的對峙對二戰后直至當今國際關系的深遠影響。
2.如何從世界的視角認識新中國外交?
岳麓版教材依時序分五個子目講述新中國外交,略顯零碎。教學中,教師應分時段結合國際、國內形勢梳理并總結各時期新中國外交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新中國外交展現的是新中國從被拒之于國際大門外到逐漸走向國際舞臺成為重要角色之一的歷程。其變化的緣由,除自身力量的發展外,還與國際形勢緊密相連。明確國際形勢與外交政策之間的關系,深刻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應將新中國的外交置于國際形勢中去認識(如圖2~4)。⑤
二戰后,世界形成美蘇及其兩大陣營的格局,后隨著歐洲的聯合、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興起,世界呈現出多極化趨勢。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新中國的外交正是在這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不斷調整和走向成熟的。
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以“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原則同蘇聯等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展與鄰國和新興民族國家的關系;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運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逐步走向國際舞臺的實踐。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國際形勢,重點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何“一邊倒”向蘇聯?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是什么?進一步認識從“一邊倒”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
第二階段:70年代的外交。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中美、中日關系改善。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于中國與國際體系的關系意義重大。首先它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在聯合國的講壇上從此能夠聽到中國的聲音了。為中國的外交展現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是中國對外關系上的一個突破;其次,這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一步。①從此,新中國打破了長期的外交僵局,打開了外交的新局面。其中,重點認識中美關系改善的國際背景,說明中美、中日關系的改善,突出體現國家利益是新中國外交的最高準則。
第三階段:新時期外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廣泛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合作外交、融入外交、和平外交成為此時期中國外交的三個關鍵詞,取代原先的斗爭外交,在國際事務和雙邊關系中,更多地使用包括經濟合作、政治合作、軍事合作、社會交往等合作的態度來開展外交工作。更積極地參與國際體系,例如加入國際組織,參與國際公共事務治理等,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加入WTO,使中國經濟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同時,外交政策偏向于采取更理性、更和平的態度來解決外交糾紛。②
有學者將新中國外交總結為三種形態:立國外交(1949~1978)、建國外交(1978~2012)和強國外交(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后)。1949~1978年的立國外交關注的是國家安全與政權穩定。由于前30年特定的國內外環境,現實利益考量與意識形態因素的互相交織深刻影響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實施。此時,中國外交需要不停地在維護主權與遷就霸權、和平共處與以斗爭求共存、現實利益考量與意識形態因素關照、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之間痛苦地徘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建國外交,其意指中國外交主要是為建設國家服務的,一切圍繞經濟建設,外交工作開始轉變為推進國內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謀求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強國外交,就是基于國家利益、自身實力的認知與國際形勢的判斷,推進一種旨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使國家全面強大的外交形態。①
從新中國的外交歷程,可看出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國家利益至上原則,是新中國外交成熟和智慧的體現。新中國成立初期,意識形態確實影響了中國外交決策,學生易理解“一邊倒”只是因為意識形態,教師應充分闡釋這一問題。其實,現實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之間是互為表里、互相影響甚至互為因果的。例如,中國作出抗美援朝這一重大對外決策,就既有傳統的地緣安全一類的現實利益考慮,也與中國希望盡到社會主義大家庭革命分工責任這一意識形態考慮有關,在很大程度上,二者是互相影響的。因為,中國要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同樣,如果朝鮮的安全在中國的幫助下得到保障,中國也就能夠在社會主義陣營內站穩腳跟,身上的社會主義烙印會更加鮮明,也更能得到陣營盟主和成員的認可,而這反過來又會加強中國的國家安全系數。抗美援朝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國對自身社會主義國家身份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意識形態的固化,起到了一種催化自我認同的作用。②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逐漸將國家利益作為對外決策的主要準則。當今,源于兩大制度對立的意識形態對現實外交的影響甚微。
3.怎樣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是什么?
岳麓版教材在本單元設計了兩課有關多極化的內容,一是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二是蘇聯解體后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教材較多地說明多極化趨勢出現和加強的表現及其影響。對此,首先要明確何為多極化?多極,即是多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化,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20世紀60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到目前為止,多極化并沒有定型為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只是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趨勢。在此趨勢下國際事務的主導權正在由集中走向分散,從核心區域不斷向外圍地區擴散,影響世界格局形成的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種因素。③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具有階段性。二戰結束后到蘇聯解體前,隨著歐洲、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第三世界的興起,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了多極化趨勢,但它是兩極格局下的多極化趨勢,兩極格局仍是世界格局的主體。只是,表面上鐵板一塊的兩大陣營,已經開始出現松動。一是歐洲和日本經濟的恢復,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資本主義陣營開始動搖。二是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逐漸走向瓦解。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塌,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舊的世界格局解體,新的世界格局尚在建立中,當今世界國際政治關系中存在美國、日本、西歐、中國、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任何一個中心或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具有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相輔相成,構成了綜合國力的兩大方面。五個力量中心間的相互競爭、相互制約,有利于世界的安全與穩定。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有怎樣的關系?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經濟全球化為政治多極化提供了社會經濟環境,經濟全球化的不平衡性使多極化進程呈現出曲折性和復雜性。政治多極化的實質是國際關系的民主化,而其制度保障是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經濟多極化,它直接構成了支撐政治多極化的經濟依托。④
1.找尋歷史發展的基本邏輯
歷史邏輯即是認識歷史是怎樣展開的。本專題的核心主題是國際格局,雖課標和教材內容僅涉及二戰后至21世紀初,但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應引導學生從較長的時段去探尋當代國際關系發展的源頭,從縱向上去梳理國際關系的發展過程,顯得尤為必要。
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區的聯系加強,才逐漸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關系。那么,國際格局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教學中,學生可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和圖6,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尋國際格局發展的基本邏輯。
“當代時代的所謂秩序源于近400年前在德國的威斯特伐利亞召開的會議。”①1618年在歐洲爆發了一場由各種政治和宗教相互交織的“三十年戰爭”,1648年10月《西荷和約》的簽訂,標志著三十年戰爭結束。《西荷和約》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等共同構成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和約在歐洲大陸建立了一個相對均勢狀態的格局,即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英國是維護大局穩定的總體均勢的捍衛者,另一捍衛者主要是法國,它操縱的中歐地區均勢,旨在防止統一的德國崛起為歐洲的頭號強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所確定的以平等、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關系準則,成為解決國際矛盾、沖突的基本方法。“17世紀巧妙地締造了威斯特伐利亞和平的談判者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為一個全球適用的體系奠定基礎。”②不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只是歐洲的體系,并未真正形成具有世界意義的格局。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所構建的歐洲大陸均勢,隨著歐洲各國力量的變化,原有的均勢被打破,體系走向了瓦解。1814年打敗拿破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了歐洲的政治版圖,建立了歐洲新的政治軍事及其領土的平衡,即維也納體系。該體系依靠英國、法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等五國的實力均衡共同維持著歐洲的穩定。“這些國家在其相互關系中開始用‘會議外交的方法,通過五大國定期舉行國際會議,對列強各自的利益和矛盾進行仲裁與協商解決,從而保持歐洲的協調,維護大國的利益、和平與均勢。”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組織召開的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構建了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后和平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是第一個涵蓋全球主要大國的多極體系。它呈現的是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歐、美國、日本、蘇聯等國際行為體為代表的多極結構,并留有歐洲大國均勢的痕跡”。④在這個體系中,英、法代表的西歐是凡爾賽體系的制定者和監督執行者,通過國際聯盟,行使具有決定性的發言權。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德意日法西斯的上臺和英法的各懷鬼胎,原有的均勢逐漸被打破,最終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速了歐洲作為傳統力量中心的衰落,催化了美國與蘇聯這兩個歐洲側翼大國的真正崛起,最終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改變。二戰的結束,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所取代。
以“冷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兩極格局下,世界也悄然地發生著一些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逐漸分化,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斷成長,導致了兩極格局的走向動搖,多極化的趨勢顯現。20世紀末,蘇聯解體,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逐漸加強。誠然,世界多極化的實現還需要長期與復雜的過程,但其發展趨勢已不可逆轉。
通過如上的梳理,一方面引導學生將每一次國際關系變化置于一定的時間序列和空間環境中,認識其變化的原因,構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較長的時段來觀察歷史,理解世界格局演變歷程,總結世界格局的結構性變動和發展趨勢,構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歷史理解。
2.探討歷史事物發展的本質
本質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屬性、面貌及發展變化中的根本性質,即事物的本原。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本單元教學中,學生除了宏觀、全面地把握國際格局發展的歷程外,還要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國際格局進程的基本線索和總體趨勢,通過縱橫聯系,對國際格局演變進行全面、客觀地論述,構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基于此,本單元可進一步探討國際格局變化的趨勢是什么?推動其變化的因素又有哪些?
國際格局經歷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美蘇兩極格局到多極化的發展過程。其中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維也納體系確立的是歐洲區域的格局,對其他大洲影響尚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雖以歐洲為中心,但已成為影響世界的格局。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的確立,宣告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的結束,美蘇通過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方式實現全球性的對峙。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兩極格局解體,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由此看出,國際格局變化的趨勢是:權力中心不斷變化、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力量不斷增多。
那么,推動國際格局變化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主要有兩個:其一,各主要行為體之間的力量對比變化是國際格局演變的物質基礎和推動力量;其二,各主要行為體對自己利益的認識和考慮,以及不同行為體之間由于各自所認識的利益的不同而產生的矛盾運動,是推動國際格局演變的直接動因。”①而最為根本的是力量對比的變化。縱觀國際格局演變的過程,都是力量對比變化的結果。一定時期的格局體系“受到兩方面的挑戰:一是某一大國的實力強大到足以稱霸的水平;二是從前的二流國家想躋身列強行列,從而導致其他大國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直到達成新的平衡或爆發一場全面戰爭”。②隨著各方力量的變化,力量發展方不滿足于原有的格局,新舊力量間產生矛盾,從而引發戰爭。三十年戰爭、拿破侖戰爭、一戰、二戰都是因為國家力量對比變化的結果,而戰爭本身又一次改變著力量的對比。所以,戰爭結束后,一個新的體系或格局建立起來。
例如,三十年戰爭,雖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其實質是由于中世紀后期神圣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周邊丹麥、瑞典等國紛紛崛起,法國為稱霸歐洲力圖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狀態,于是三十年戰爭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成為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戰爭結束后,通過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德意志分裂,荷蘭獨立,西班牙從此失去了歐洲一等強國的地位,瑞典興起,法國獲得了歐洲霸主,歐洲構建了一種新的力量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直至維也納體系的建立。
3.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國際秩序的產生、發展和規律,形成對國際格局和世界歷史發展的正確認識,具有世界意識和國際視野,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歷史價值觀。
從新中國被孤立封鎖到成為國際舞臺的重要一角、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無不體現出人類走向更為高度的國際政治文明:包容、理性、多元、和平與發展。
新中國外交的包容與開放。新中國外交的發展,是新中國經過長期反復斗爭融入國際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改變自己適應世界,另一方面又通過發展自己來影響世界”。③但貫穿始終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戰略,提倡、主張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目標是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與國際秩序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即中國的角色發生了從被排斥者和挑戰者到成為參與建設者的轉換。冷戰結束之后,中國作為參與建設國際秩序者的作用更為明顯。”①新中國不僅積極參與建設國際政治秩序,還主動融入到國際經濟體系之中,實現了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2001年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成員。“從體系外的改造者轉變為體系內的建設者,更加關注‘負責任的大國、中國與國際體系的‘合作性建設、發展中國家在整個國際體系中的利益,并且適時提出共同致力于‘和諧世界的構想。”②說明新中國能夠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以包容與開放的外交情懷,表現出大國外交的文明與責任。
國際矛盾解決方式更趨理性。自人類歷史發展以來,除了兩次世界大戰,局部性的戰爭雖也從未間斷過,但在解決國際矛盾與沖突時,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通過國際會議和條約的方式,特別是確立了以平等、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關系準則,成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之后,維也納會議、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雅爾塔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通過各種力量的較量與妥協,最后形成一定時期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格局。說明交流溝通成為解決國際矛盾糾紛的最佳方式。
國際力量的發展更為多元。“多元”并不僅僅指國家的數量多,還包括國際機構、非國家行為體、地區大國和組織以及跨國公司。兩極格局解體后,美國雖依然是當今國際體系中唯一的超級大國,繼續保持著強大實力與影響力,但相對實力已有所下降。“歐洲是世界政治舞臺上的主要行為體和國際秩序的重要塑造者,尤其是在軟權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③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國家”進入國際政治經濟的中心,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美國政治學家約瑟夫·奈將當前的國際體系描述為三維棋盤。最上面一層是目前仍為單極的軍事實力。中間是多極的經濟層,有歐盟、中國及其他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最下面一層由跨國非國家行為體組成,這些參與者大多在政府的控制范圍以外運作。”④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如環境問題、氣候問題、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都不是一個國家或一種力量可以解決的,參與國際事務的國家或國家團體越來越多,國家、地區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更為加強。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已成為一個村落,國與國雙向開放,各國之間的關聯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各類國際組織的建立,使投資、貿易和產權等有了嚴格的國際游戲規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雖然局部戰爭不可避免,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也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較長時期里國際斗爭的焦點,但和平與發展是已成為時代的主流。
筆者認為,教學中要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必須引導學生對核心概念的準確理解,加強概念與史實聯系,運用“大歷史觀”,找尋歷史發展的邏輯,培養學生歷史的聯系與綜合、透過表象看本質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認識歷史的思維方法,最終形成正解的歷史價值觀。
【作者簡介】袁從秀,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歷史課程教學和歷史文化地理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