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我國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新的課程方案,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課程概念引入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之前的歷史學科從此轉變為歷史課程。十多年過去了,課程觀雖被引入中學歷史學科教學領域,但并沒有真正融入歷史學科的中考命題工作,分析歷史學科的中考命題,還是很少見到將歷史學科中考命題工作納入到課程觀視域之下,去整體構思、系統設計、分析評價。命題工作中課程觀的缺位,再加上命題工作體制、機制上的局限,命題教師能力水平上的差異,導致長時間里歷史學科中考命題工作及其所命制出來的試題,側重于學科課程知識體系的考查,而對知識體系以外的其他課程內容構成要素,則缺乏認知,缺乏體現課程教學要求的應有考查。
課程概念有多種釋義,至今仍處于豐富發展過程之中。一種觀點認為:“課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標、特定的知識經驗和預期的學習活動方式構成的一種動態的教育存在?!薄皬恼n程內容的角度看,課程是一種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連接學生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引導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知識體系及其獲取的路徑?!雹僦锌际浅踔袑W生學習初中課程的終結性考試,從課程觀角度審視中考命題工作,所要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中考命題的內容因素范圍是否涵蓋、對應了學科課程的內容因素范圍。
課程內容包括哪些因素?“課程內容是根據課程目標從人類的經驗體系中選擇出來,并按照一定的邏輯序列組織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體系?!雹趶倪@里我們應該看到,“教材不完全等于課程內容,因為課程內容所包含的學生應獲取的直接經驗、情感性經驗是教材難以表現的”。③學科課程教材主要承載和對應了課程內容的知識體系,而教師組織教學的課程資源開發選擇、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學生實際發生的學習體驗過程則承載和對應了課程內容的經驗體系。其實早在2001年我國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時,就已經指出了“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就屬于素材性課程資源”。④
在中考命題中,通常強調要以各地編寫頒發的中考說明和學生實際使用的學科課程教材為根據,再加上受限于命題人員的臨時抽調和教師的命題能力,中考命題常常局限于考查學科課程的知識內容。因此,中考命題很有必要樹立一種課程觀視域下的中考命題導向,引導中考命題跳出“課程內容即教材”的課程認識上的缺陷,跳出“教材內容即知識”的知識絕對化的傾向,在考查學生學習、理解、建構教材知識體系的同時,還要注重考查學生在學習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水平。
2016年深圳市歷史學科的中考命題,在如何體現歷史課程的內容因素要求方面,進行了以下一些探索嘗試。
一、追求能力立意
命題融入了對初中學生進行歷史課程學習的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等內容因素的考查要求,力圖體現試題對初中學生進行歷史課程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上的指引作用。
例如:9.做筆記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有效方法。下圖是一位同學的歷史筆記,根據內容判斷這位加強君權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命題解析:此題依托明太祖加強君權的相關教材知識,將命題立意升華到引導學生做歷史學習筆記的學習方法上。在初中歷史課程學習中,存在著這樣幾種情況,一些學生不喜歡做筆記,一些學生被動地做筆記但不知道做筆記的方式方法,一些學生盲目地做筆記而不知道做筆記的意義價值。此題在考查學生史實的同時,立意于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做筆記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有效方法”。
10.歷史紀年表能幫助我們理清朝代的更替順序。根據下列歷史紀年表,判斷表中的①應該是 A.秦 B.隋 C.唐 D.元
命題解析:此題依托朝代更替的相關教材知識,將命題立意指向引導學生認識教材中的歷史紀年表的功能價值上。要求學生掌握一些重要歷史朝代的起止時間是歷史教學的應有之義,而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歷史時空認知則是歷史教學的努力方向。教材中的歷史紀年表則是引導學生建立歷史時空觀念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不單應該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更應該在教學中向學生指明這些教學資源的功能價值,從而引導學生掌握建構時空觀念的學習方法。
12.組織歷史人物圖片展需要突出主題,下列歷史人物圖片展的歸類主題應該是
A.思想先驅 B.民族英雄
C.科學巨匠 D.藝術大師
命題解析:此題依托相關歷史人物的教材知識,將命題立意引向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活動過程。人物圖片展是一種常見的社會宣傳方式,學生在學校、在博物館、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物圖片展,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在他們參觀、組織那些歷史人物圖片展的時候,歸納、提煉、突出歷史人物圖片展的主題,既是這些活動的關鍵看點所在,也是舉辦這些活動的核心能力要求所在。
14.標語、口號帶有特定時代的歷史印記。下列口號中,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時期時代訴求的是
A.“自強”,“求富”
B.“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C.“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D.“民主”,“科學”
命題解析:此題將五四運動的“口號”與近代幾次重大歷史事件的內容、口號放置在一起,考察五四運動時期的時代訴求。在歷史課程學習中,學生會面對標語、口號這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就應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分門別類地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這些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在歷史學習過程的特有的意義和價值。此題的命題立意,就在于對學生學習標語、口號這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給予其學習方法上的指引,引導他們從那些標語、口號中分析、把握出特定時代的特定內涵和時代主題。
二、追求素養立意
命題融入了對初中學生進行歷史課程學習的核心素養的內容因素的考查要求,力圖體現試題對初中學生進行歷史課程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引導作用。
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著眼于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制訂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后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指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考試評價更加準確反映人才培養要求。以此為標志,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和學科課程建設又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以培養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目標,統籌推進課標修訂、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命題等各環節協同改革的新階段。
目前教育部正組織歷史學科課程專家,按照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推進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從目前看到的有關歷史課程學科核心素養的表述中,提煉出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核心要素,伴隨這些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和學業質量標準的明確界定,高中、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實施與考試命題必將進入到以落實、體現學科課程核心素養為根本歸依的新階段。早在2014年6月,深圳市就印發了立足于深圳市情的《關于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指導意見》,將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列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重要目標和教育發展重大任務,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品德、身心、學習、創新、國際、審美、信息、生活八大素養,著力于整合課程資源、發掘課程知識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逐漸成為深圳教育教學共識。
如何在考試命題中體現素養立意,考查學生核心素養,是各地中考命題普遍遇到的難題。筆者認為加強中考命題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命題人員能力水平,將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核心素養要求,有機地滲透、融入到學科命題與試題之中,以課程知識體系為依托,以課程核心素養滲透為指向,是一條追求中考命題素養立意的現實路徑。2016年深圳市歷史學科的中考命題,在如何體現歷史課程核心素養的內容因素要求方面,進行了以下一些探索嘗試。
(一)時空觀念考查
例如:2.山西省簡稱“晉”,山東省簡稱“魯”。這些簡稱源于下列哪一制度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內閣制
命題解析:時空觀念是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此題將現在山西省、山東省的簡稱放置到中國歷史發展的特定時間及空間之中,建立了歷史事件與社會現實的聯系,考查了分封制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18.在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發生了顯著變化。政府曾頒布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女子停止纏足,握手禮取代跪拜禮。這發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鴉片戰爭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
命題解析:時空觀念的考查,常常是一些單純考查學生記憶特定史實的試題。此題如果命制成“政府曾頒布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女子停止纏足,握手禮取代跪拜禮,發生在哪一事件之后”,就變成了一道單純考查史實記憶的試題了。此題的命題,首先考查了特定時間、空間中的特定史實,其次將命題立意擴展、拔高到考查“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樣一個歷史結論上,將特定時間、空間中的特定史實放在了“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發展變化”這樣一個特定的時空、視角之中去分析其意義、認識其價值,這就拓展、豐富了試題的考查價值,有利于引導學生從這些特定史實中,分析認識到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習俗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及其歷史標識意義。因此,時空觀念的考查,需要命題教師要有更加宏觀的史學視野,要有更加高遠的命題立意。
(二)史料實證考查
例如:4.學習歷史需要辨別史料的價值。從研究司馬遷史學思想的角度來看,《史記》屬于
A.第一手資料 B.第二手資料
C.實物資料 D.影像資料
命題解析:史料實證要求對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此題依托司馬遷與《史記》的相關教材內容,但不是考查學生對司馬遷與《史記》相關內容的死記硬背,而是考查學生對這些史實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命題著眼于辨別史料價值的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在考試做題的同時得到歷史學科素養上的引導,感受、體驗到“學習歷史需要辨別史料的價值”。
(三)歷史理解考查
例如:11.這個條約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談判達成,而是在一場戰爭后強加給中國,并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這個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命題解析:歷史理解是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疾閷W生對《南京條約》的理解,有多種命題形式,如常見的可以問“鴉片戰爭后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或直接套用教材的評價問“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條約”,這樣一種直接搬用教材內容與結論的命題設問就不能體現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的考查要求,而且會導致初中歷史教學陷于強化死記硬背的困局之中。此題的設問“這個條約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談判達成,而是在一場戰爭后強加給中國,并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既涵蓋了教材中的表述“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照應到了學業水平考試試題難度不宜過高的現實要求,又拓展了教材的表述——“這個條約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談判達成,而是在一場戰爭后強加給中國”,為學生理性認識南京條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提供了一個“腳手架”。
17.“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蔽覀円拺鸦春鹨郏瑧撨x擇去下列哪個城市
A.錦州 B.北京 C.徐州 D.南京
命題解析:此題是一道典型意義的“情感取向”試題,可以通過以下兩種命題形式來比較分析其“情感取向”的命題立意。一種是直接簡單地設問“我們要緬懷淮海戰役,應該選擇去下列哪個城市”,試題就減少了情感的含量和情感的歸依,變成了一道主要考查淮海戰役與一個戰役發生地之間的史實記憶聯系的試題。而在題干中加入“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一方面為“緬懷淮海戰役”的表述提供了歷史依據,另一方面通過考查淮海戰役的相關史實,還向學生傳遞了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歷史情感,同時還可以傳遞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的典型例證,是分析國共兩黨人心向背的典型例證等等歷史認知。
(四)歷史解釋考查
例如:31.(12分)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動力,也是時代進步的標識。在人類歷史上,創新不只是科技領域的創新,還包括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破舊立新,還包括政治經濟新體制的創設。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城市,工商業發達,出現了早期資產階級,他們具有新的開拓創新精神,不滿足于當時天主教會控制下的陳腐、呆板的生活。……于是在意識形態領域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文化運動。
——人教版《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
(九年級上冊)
材料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一個合適的政治制度,這個制度保障社會有寬松、平和的環境,讓人們追求個人的目標?!嗽谡沃贫确矫娴闹卮髣撔?,使后來西方各國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之時,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英國為榜樣。
——唐晉主編:《大國崛起》
材料3:他們發動一場以白話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學運動。這場知識風暴給儒家,包括傳統倫理、風俗、人際關系和社會習俗,以粉碎性的一擊?!@場思想革命被稱為新文化運動。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4:羅斯福新政是一場資本主義的體制改良運動,羅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機的過程中摒棄了自由放任主義的傳統原則。資本主義體制經過自我揚棄,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人教版《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
(九年級下冊)
請回答:
問題1:材料1反映的是哪次“思想文化運動”?(1分)請列舉出兩位代表人物。(2分)這次運動的核心精神是什么?(1分)
問題2:材料2中英國創設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是通過哪一文獻確立的?(1分)英國國王的權力有何變化?(1分)
問題3: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是什么? (1分)根據材料3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新文化運動批判的對象是什么?(任答兩點即可,2分)
問題4:根據材料4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羅斯福新政是運用什么手段“解救危機”的? (1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1分)
命題解析: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初中歷史教學中,文藝復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新文化運動、羅斯福新政四個知識點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節體系之中,也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而當考試命題確定了要考查這些知識點之后,命題就需要對這些史實及其歷史理解,給出符合邏輯的理性解釋和進行有機的命題組織。此題以具有現實感的“創新”入題,結合歷史課程內容,給予“創新”以歷史學科課程視角的解說,提煉出了一個歷史課程的命題立意——“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動力,也是時代進步的標識。在人類歷史上,創新不只是科技領域的創新,還包括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破舊立新,還包括政治經濟新體制的創設”。有了這一命題立意,不但將分散于不同章節體系的四件歷史大事有機地聯系了起來,而且還賦予考試命題以教學意義,讓學生通過這道試題認識到,創新并不只是發生在科技領域,還包括思想文化、政治經濟領域里的創新。
有關歷史理解的命題考查,應該是對學生歷史理解能力的考查。此題在命題立意與題干設計上著力于體現歷史理解的命題導向,但在對學生能力考查上還是主要落腳在所學史實的考查上,這是命題受制于中考既是選拔性考試又是學業水平考試的現實考量的結果。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肯定這樣的命題嘗試,因為沒有命題教師立意高遠的命題探索,就不可能有考查學生能力與素養的命題與試題。
(五)歷史價值觀考查
例如:33.(15分)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交通的改善,科技的進步,推動了世界各國互聯互通,人類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互通有無、密不可分的整體。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早在西漢時期,從中國向西延伸的絲綢之路將中國與世界聯系起來。
材料2:15、16世紀,歐洲主導的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材料3:20世紀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高新科技的發展進步,將世界各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更加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材料4:當今時代,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跨國公司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年11期
請回答:
問題1:根據圖4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溝通了哪兩個大洲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2分)在當時,絲綢之路上的使者、商人主要通過什么運輸工具運載貨物?(1分)西漢時期絲綢之路得以開通,你認為哪一歷史人物的功勞最大?(1分)說說你的理由。(1分)
問題2:根據圖5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組織新航路開辟的國家是哪兩個?(2分)從圖示 ①②③④四條航線中,選出哥倫布的航海線路。(1分)新航路的開辟對歐洲經濟發展帶來了什么重大影響?(2分)
問題3: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成果將世界各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更加緊密地聯系了起來?(1分)
問題4:請根據材料4美國蘋果公司生產iPhone手機的成功案例,并結合所學知識,為中國產品走向世界提兩條建議。(2分)
命題解析: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全球視野,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將歷史事件放置在一個逐步建立普遍聯系的“世界”之中,去分析、評判、把握那些歷史事件的意義和價值,這不只是全球史觀的觀點,而且也是引導學生建立歷史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學路徑。此題立足于“人類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互通有無、密不可分的整體”的歷史主題,發掘出“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交通的改善,科技的進步,推動了世界各國互聯互通”的命題立意,提取了“世界各國互聯互通”的時代元素,引導學生從經濟文化交流需要的視角去分析認識絲綢之路開通的價值,從交通改善的視角去分析認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從科技進步的視角去分析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各國互聯互通的推動。第四問則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價值取向。此題不論是從命題立意、素材取材、命題呈現,還是實現對學生能力與素養的考查等方面,都進行了難能可貴的命題探索,較好地體現了歷史價值觀的命題考查要求。
最后,再對中考命題工作做一點課程教學意義上的分析。日常參看一些歷史考試試題,常常見到一些考查學生死記硬背歷史史實的試題,整份試題猶如夏天里一盤干巴巴的冷饅頭,沒有課程學習方法上的牽引,沒有歷史課程素養上的滋潤。一些教師在上課時還能盡其所能地關注到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一到考試命題時就又回復到復述知識記憶知識的命題套路上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里,沒有將考試評價視作是其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的、有機的組成部分,而是將其與教學過程割裂開來,視作是一個可以游離于其教學過程之外的教學存在。教師應該認識到,命題考試評價是課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是課程教學過程的起點,也是課程教學過程的終點,它承載著達成歷史課程教學目標的聚合、評價、導向和引領的作用。
【作者簡介】賓華,中學特級教師,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中小學教學及質量評價、中小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小學教研工作管理。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