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江 徐 碩 王 娜
民辦高校建環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張治江 徐 碩 王 娜

建環專業是由過去的暖通專業發展而來,現稱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是土建類的傳統專業,該專業一直沿襲以供熱、通風、空調系統工藝設計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體系,畢業生很難適應安裝工程施工及運行管理工作的需要。現以長春建筑學院為例,通過三年的實踐,探索出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使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工程實踐、適應行業、適應社會需要,培養出工程設計能力強,施工管理能力強,行業適應能力強的“三強型”應用技術型人才,收到較好的效果。
秉持強實踐、會管理、善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強化實踐的教育基本規則,重新構建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使知識結構與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發展相適應,課程內容與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的建設過程相嚙合,著力培養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工程設計能力強,施工管理能力強,行業適應能力強的“三強型”特色人才。走一條專業方向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對接的“三對接”人才培養之路。
實行“3+1”培養模式,就是用3年的時間進行理論教學,完成大綱所要求的公共基礎課及專業課的學習;用1年的時間完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習、實戰等實踐教學環節,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依據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工科特點,過分析當前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現狀,提出了學校、教師、企業和學生等群體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以加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和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目的,論述了該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并結合江蘇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現狀,提出了明確實踐教學目標、強化實踐重要性、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投入等具體的改革方案和措施,為培養適應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畢業生創造了條件。?更多還原著眼應用型,構建以公共基礎課為根,專業基礎課為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為枝葉的“樹狀”課程體系。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要針對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因材施教,拓寬學生選修課的自主性,實行差異化培養。在創新教學方法上,進一步強化現場教學及案例教學等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思維,著力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崗位的適應能力。
專業課的理論教學,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步認識階段——強化教育階段——綜合提高階段。初步認識階段,開設專業導論課程,進行現場參觀和工藝操作,并安排必須的公共和專業基礎課程,使學生在接觸基礎課教育的同時盡早接觸專業,培養學生初步的工程意識;強化教育階段,集中開設主要專業課程和部分課程設計,通過集中強化教育,使學生具備參加工程實踐的專業知識和相應的能力、技能;綜合提高階段,安排一系列的專項實習和部分課程設計,開設延伸性的專業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最后按照學生的不同面向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側重培養。這一階段主要在實際工程及現場學習,加深和拓寬專業知識面,提高工程實踐能力,進而達到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
1.基礎課程設置以專業課需要為前提。
(1)公共基礎課設置。公共基礎課的設置應該是以專業課設置為中心展開,專業課需要的課程要優先開出,不需要的課程應該弱化或改為選修。如高等數學內容的設置要以專業需要為主,對于應用不到的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可作為選修課。物理與物理實驗課、計算機文化基礎與C語言程序設計等課程都可以整合成一門課程等。公共基礎課總學時不超百分之三十五。
(2)人文素質課。應適當開設國際交流實用英語課程,提升學生國際交流與競爭能力,打破死學英語的常規模式。原有的英語學習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現階段的就業要求,英語寫作及會話能力要根據需要而開設。適當開設人際交流、禮儀、組織協作等方面的課程,增加學生常識性知識。
2.調整專業課程。
(1)專業基礎課設置。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是專業課的基礎,因此應該圍繞專業課當中涉及的內容重點講授。專業基礎課任課教師在改革總體思想的指導下,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貫徹以應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度,以掌握基本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認真制定專業基礎課的改革方案和教學實施計劃。如工程力學與流體力學可同時開出,要求授課教師在制定授課計劃的時候相互配合,內容銜接要得當。 泵與風機、建筑消防等課程可單獨設置,讓學生對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中主要設備及工程重點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工程制圖課程可精講多練,并增加建筑制圖的基本內容和計算機輔助繪圖的訓練等。專業基礎課總學時不超百分之三十。
(2)專業課設置。專業課是改革的重要部分。建院以來,我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已經過三次調整,現以水、暖、電、冷熱源應用為主。除了開設必修的重點專業課程以外,在授課內容上要注重與工程實際結合,增設了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運行管理能力的選修課程,對于課程內容有交叉的部分,可適當刪減。專業課總學時不超百分之三十五。
實踐教學是本方案改革的重點,在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建立了三種教學場所,安排了六種實習,設置了九門設計,實現了三個相結合,形成了較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總學分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
三種教學場所:課堂教學、實驗室和校內實習基地教學、校外實習基地和工程現場教學。
六種實習:金工實習、認識實習、測量實習、生產實習、運行管理實習、畢業實習。
九門設計:包括供熱工程、空調工程、工業通風、建筑給排水、冷熱源、燃氣輸配、建筑供配電及照明、建筑設備安裝工程概預算八門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
三個相結合:工作領域安排集中系列實習與按工程對象安排專項設計相結合、分項實踐與集中實踐相結合、校內實習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通過上述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反復實踐貫穿教學全過程,很好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針對我校三年多實踐教學改革,現已有一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協調能力,廣泛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尚需不斷積累經驗,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改革方案,更好的完成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的培養任務。
[1]王勇,肖益民.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實習教學環節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
[2]夏國強,孫春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J],中國電力教育2009(10).
[3]付祥釗,鄧曉梅.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效果調查與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01).
[4]張淑秘,民辦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施策略[J],電子制作,2013(17)。
[5]徐碩,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探索[J],科技創業家,2013(23)。
[6]周乾,溫海燕.淺析民辦高校安全工程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科技創業家,2013(24)。
[本文研究內容為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建環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課題批準號為:GH14667)成果。]
(作者單位:長春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