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香
鴨大腸桿菌病是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發病急,死亡快,主要侵害2~6周齡的雛鴨。主要特征病變為發生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等。本試驗通過對金湖地區鴨大腸桿菌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并對分離到的菌株進行體外藥敏試驗,選取高敏藥物進行臨床治療。結果表明:分離出的致病菌株,多數對丁胺卡那、替米考星、氧氟沙星等敏感,對多粘菌素、阿莫西林耐藥。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抽查肉鴨群;來自三個肉鴨場。
病料采集:疑似病鴨的排泄物、病死鴨的內臟。
儀器及藥品:無菌室、無菌操作臺、高壓蒸汽滅菌器、電熱恒溫培養箱、二氧化碳培養箱、普通電冰箱、電子天平、生物顯微鏡、接種棒、酒精燈、酒精棉球,滅菌平皿、水樣采集器等。
細菌分離和藥敏試驗培養基:營養瓊脂平板、血瓊脂平板、麥康凱平板培養基。生化鑒定培養基:革蘭氏陰性菌細菌微量生化鑒定管一套。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到肉鴨場和養殖戶家詢問發病情況,現場觀察、解剖和采集病料化驗,詢問既往病史、查看肉鴨場檔案資料。
1.2.2 病料采集 到肉鴨場現場采集病料。無菌采取有明顯心包炎、肝周炎的病死鴨的肝臟、脾臟、心血等病料。
1.2.3 細菌分離培養 將采集的病料接種于麥康凱平板上,37℃培養24h后挑取粉紅色、邊緣光滑的單個菌落,再劃線接種于伊紅美蘭平板培養基37℃培養18~24h后,挑取典型的具有金屬光澤的紫黑色菌落接種于營養瓊脂斜面上,37℃培養18~24h,4℃保存備用。取新鮮培養物,常規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觀察細菌的形態瓦特性。
1.2.4 細菌生化鑒定 根據細菌的特征、染色形態特征、排列等,挑選最接近大腸桿菌特征的菌種,接種大腸桿菌于微量生化鑒定管,置于37℃恒溫箱培養24h,觀察結果。對典型致病大腸桿菌,作好記錄和標記,保存備份菌種,作為自家苗菌種和藥敏試驗用菌種。
1.2.5 藥敏試驗 將分離到的大腸桿菌進行藥敏試驗。
挑取純化的細菌培養物,以劃線方式將細菌涂布到營養瓊脂培養基上。將含有定量抗菌藥物的試紙片貼在已接種了細菌的瓊脂表面上,37℃培養24h。抑菌圈的大小反映出細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
2 結果
2.1 細菌分離鑒定結果 共采取20只病死肉鴨的肝、腦、關節液,分離到致病細菌株40株,其中大腸桿菌32株。
2.2 藥敏試驗結果
3 防控措施
3.1 大腸桿菌是動物腸道中的常在菌,10%~15%的大腸桿菌屬于有致病力的血清型。大腸桿菌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間接接觸傳播疾病,肉鴨場衛生條件差,舍內通風不良,氨氣味大,飼養密度過高易誘發本病。初生雛鴨的感染是由于種蛋被傳染。因此注意育雛期保溫及飼養密度,改善通風,降低灰塵,勤于除糞,減少氨氣的含量。
3.2 狠抓消毒工作,致病性大腸桿菌主要通過直接、間接接觸糞便和飲水傳播,病鴨的糞便要每天清除。禽舍、用具經常清潔和消毒。
3.3 鴨群中有發病的、死亡的肉鴨,及時進行細菌分離,若有細菌生長,立即進行藥敏試驗,找出該菌株較敏感的幾種藥,添加到飼料和飲水中,會取得較理想的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