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養鵝,氣候適宜,一般5月底左右進雛育雛,育雛成活率可達98%以上,夏鵝養到60d左右,每只鵝平均體重1.5~2.5kg,雛鵝易管理。同時節約飼料,這個期間育雛,雛鵝可以吃到鮮嫩的飼草,此后,又可在一季早稻田吃落谷和野生草子等。這樣,不僅雛鵝長得快,而且周期短。
降溫防暑
通風降溫。在鵝舍外活動場怕搭蓋遮陽擋風的涼棚,鵝舍正面墻壁采用泥龍網和籬笆,其他墻壁要分高低位開窗,低位窗戶要分開和鵝舍同高,鵝舍要寬敞,舍溫保持在26℃以內,防止擁擠。
控制溫度。夏季鵝舍內不僅溫度高,而且體熱散發,造成病毒大量繁殖。鵝舍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5%~60%。相對濕度大于75%,則雛鵝關節炎病會增多。為了給雛鵝創造較為適宜的環境溫度,夏季日夜都要打開所有的門窗,讓空氣暢通。如有條件可安裝電扇,這樣除濕散熱的效果更好。
降低密度。夏季鵝群密度不宜過大,肉用鵝的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5~6只為宜,以防因擁護而造成中暑。
每天高溫時,用涼水噴灑地面、墻壁和鵝體。
精喂雛鵝
出殼后1d的雛鵝,用切細的鮮嫩的菜葉(青草)放手中誘食,如多數爭食即可開食。再用小盆盛水,調教飲水。飼喂時將菜葉(或飼料)分次均勻撒在塑料布上,讓其采食,每隔2h飼喂一次,從第三天起,改用料槽喂料,日喂5次,最后一次安排在晚上10點左右。6~10日齡,日喂6~8次,其中晚上喂兩次。
圈牧結合,補飼精料
35日齡前應以放牧為主,在早晚氣溫較低時,鵝群的采食量大,可趕鵝到草質好、數量足、無污染的地方放牧,這樣可節省大量精料。一般以上午5~9時,下午6~8時放牧為宜。其余時間則可圈養,適當補飼料料,這樣既可充分利用牧草的豐富資源,又能滿足鵝的生長營養需要。放牧時先讓鵝吃飽后再游泳,每次游30min。上岸休息半小時。再繼續放牧。喂配合飼料100g,另外切細的青綠飼料拌勻飼喂,以青綠飼料占配合飼料的20%左右為宜。其配合飼料應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合理配制。1~20日齡配方:玉米35%、魚粉9%、豆餅9%、草粉15%、骨粉0.7%、次粉15%、食鹽0.3%、生長素1%;21~60日:菜子餅(脫毒)15%、骨粉0.7%、食鹽0.3%、生長素1%,配制時將各種飼料分別粉碎,再均勻混勻即可。同時,可在飼料中添加碳酸氫鈉。
35~50日齡時要將鵝圈養,減少運動,飼養密度以每平米6只為宜。每天按每只100~150g配合飼料與切細的青飼料混勻飼喂,配合飼料與青飼料按3:7的比例混合成半干半混合料填喂,每天填3~5次,并供給充足的飲水。圈舍每天清掃一次,3d墊一次沙、料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隔天讓鵝下水游泳半小時左右。51~60日齡時,每天用800g左右配合飼料喂5~6次。一般經過60d左右的精心飼料,中型肉鵝體重4~5kg,大型肉鵝體重6~7kg。
防獸害
夏鵝育雛期間鵝舍內最怕獸在,特別是鼠害。因此,應堵塞鵝舍人的鼠洞,門窗要裝防鼠網,防止老鼠竄入鵝舍。
注意疾病防疫
肉鵝夏季易發病,要搞好防疫,剛出殼的雛鵝,要用血清接種,每只肌注0.02ml。30日齡時,每只肌注禽霍亂菌苗1.5ml。飼養用具每隔3~5d消毒一次,圈舍和活動場地每隔7~10d,用1%漂白粉、2%燒堿交叉消毒一次。夏季常發病及防治方法如下:①風濕癥:把鵝掌叉剪開,擠出污血,再把鵝掌泡在人尿中浸2~3min即可治愈;②痢疾:將辣椒粉、生姜適量放入鍋內炒一下,再拌入米糖再炒,炒熟晾涼后喂鵝。鵝連吃2d即愈;③痧病:應及時在病鵝兩腿內側找出一對紅筋,用細針把鼓起來的紅筋刺破,將里面的血液放出一些,約40min后病鵝就會好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