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清市緊抓全省大力推廣“糧改飼”項目的良好機遇,在“牛、羊、草”上做文章。臨清市潤林牧業公司副總經理馬仲杰介紹說,每年秋收過后,潤林牧業便開始收集當地秸稈資源,制作青貯飼料,每年大約收購玉米秸稈2.5萬畝左右,制作全株玉米秸稈青貯飼料7萬噸。
戴灣鎮東溫村農民郭連臣說,自己家里的5畝玉米早已確定了“買家”,就等著9月份成熟后,收割機一收完,就由潤林牧業的工作人員拉走,自己當場就能拿到錢,和原來種植普通糧食一比,每畝可以多賺兩百元。像郭連臣這樣與潤林牧業合作種植青貯玉米的農民還有很多,伴隨近年來糧價的持續波動,"種植為糧食、秸稈作飼料"的傳統觀念在農民心中正逐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為養殖而種植”的新思路。
為了支持農民從“種糧食”轉變到“種飼料”,聊城潤發農機專業合作社訂購了10臺4qz-2200青黃貯飼料收獲機和10臺9y-1600圓草捆打捆機。現代農業機械快速便捷的收割方式,打消了種植面積小的農戶們的顧慮。“原來擔心種的少了,人家公司不來收購,現在不怕了,這種設備這么先進,讓我們更有信心。”據介紹,合作社提供的回收青貯服務,有效引導了青貯玉米種植的大力發展。
一邊是農民“種植為糧食、秸稈作飼料”的傳統觀念,一邊是“為養殖而種植”的新思路,兩條道路的碰撞至融合發展已成為臨清市農民當下致富發展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