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杜亮坡
教育是國家強盛的根本,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一個國家的未來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教育,關系著百年大計,關系著在未來是否能夠民富國強。中國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農村,農村的教育資源長久以來平均條件顯著落后于城市地區??傮w來說,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則是關系到城鄉教育的關鍵因素。長久以來,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影響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素質、阻礙發展農村經濟以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亟待著手解決,否則,城鄉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城鄉教育資源不公,主要是教師資源上的不公和教學設施上的不公。很多農村及偏遠落后地區的教師,受教育水平偏低,甚至有的地區長期使用代課老師,文化素質遠遠達不到義務教育的規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農村的條件太差,鑒于農村的條件和資源落后,教師待遇相對來說較低的情況,很多優秀的人民教師以及剛畢業的大學生不愿意選擇去農村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很多教師崗位被迫只能聘用一些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都偏低的代課教師。而為了尋找良好的師資條件,農村的孩子又涌向城市讀書,導致農村生源不足,學校辦不起來,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惡性循環。
并且,農村的教育設施很多還非常落后,并沒有與時俱進地跟上時代的步伐,很多學生接觸不到新事物、新東西,有些學校還沒有添加上這些設備。比如,操場還是落伍的泥土地,一到刮風下雨就不能使用,學校的課堂上也沒有增加多媒體設備,讓課堂顯得枯燥無味。甚至有的地方可能還存在著安全隱患,嚴重地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
農村教育設施落后和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在很多農村地區的學校都是存在的,那么,應該如何著手進行解決這些問題呢?就是要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應該針對城鄉差異情況,結合城鄉的特點,通過政策和社會的扶持和幫助讓教育資源適當地向農村傾斜。幫助農村建立和本地相符的學校,分配優秀教師到學校工作,增加人們對農村教育的信心。具體來說,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做。
一、加大對農村及偏遠地區的師資力量培養
要想把教育辦好,師資力量是缺少不了的,可以說,師資力量是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培養農村及偏遠地區的師資力量呢?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進行:首先,對農村、偏遠落后地區實施政策偏移,比如,給這些地區盡量多配置一些帶編制的教師崗位,并逐步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福利,解決他們工作的后顧之憂,吸引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主動到這里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其次,加大對農村教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教師素質上的提高應該是全方位、立體地提高,總起來說,一個是觀念上的改進,一個是視野上的拓展,另一個是知識水平上的進修。農村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著學生受教育的質量,只有農村的師資力量增強了,才會增強人們對教育的信心,受教育人群也就相應地留在了農村。
二、加大對農村辦學的物質支持
物質是政策強有力的支撐,農村的物質水平相對來說比較落后,而城鄉教育條件差異顯著也是導致農村教育落后、導致農村教育滯后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學校的環境設施和教學設備的需求越來越高。學生受教育的層次越來越高,他們理應獲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條件,以面對將來更加激烈的挑戰和競爭。但是,可以看到,在農村,由于資金缺乏,學生的學習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差,從教室到操場再到宿舍,以及教學設備上的落后,這種落后成為了一個系列,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怎么能精神抖擻地學習,教師又怎么能安心教學呢?針對一些落后地區的環境設施,政府應該適當地給與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質上的供給,并鼓勵一些企業等向這些學校伸出援助之手。給這些地方的學校捐款捐物,用來購買一些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儀器,切實地改良學生的上課條件,力所能及地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增強法律意識,貫徹義務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在中國是最基本的教育任務,然而,在農村的很多地區,由于經濟水平的落后和農民法律意識的淡薄,加上一些人目光短淺,沒有及時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存在著還沒有上完九年義務教育就讓學生退學的現象。雖然在免交學費的政策下有所緩解,但是,在貧窮落后的地方,為了改善家里的經濟條件,輟學問題還是比較嚴重。在這樣的地區,應該給他們重點灌輸義務教育的意識,保證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免試就近入學的權利。重點告訴家長,讓子女接受教育是每個家長的法定義務,如果隨便讓學生輟學,是違法的行為。另外,要和家長講清楚,未來的社會,是知識的社會,是科技的社會,如果沒有知識和能力,是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下去的。讓每個家長都能認識到,學習對于孩子成長和未來生活的意義,使他們不再產生讓孩子輟學的念頭。
總而言之,城鄉差異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問題,而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也不是朝夕之間就能解決的。這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來進行努力,讓優質的社會資源能夠多向農村進行轉移,讓社會的教育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平分配。